方格精選

《吃的台灣史》,銜接你的食道和認識歷史的管道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饕客,只要不小心被觸動了味蕾記憶,開始分泌唾液,便會有一股衝動立刻殺到那家店,逞一時「口舌」之快。曾經在某一個禮拜六傍晚,我和老婆忽然想起羅東夜市某一攤羊肉湯的滋味,臨時起意開車前往。那個時段上高速公路肯定是塞爆,於是我突發奇想,從桃園出發,走北橫穿山越嶺過去;開了四個小時,終於在晚上九點左右趕到羅東夜市--算一算,還是走高速公路比較快……
身為饕客,喜歡閱讀飲食方面的書籍是必然的,在我書架上的某一格裡,收藏了三十本以上的名家散文、科普讀物以及食譜,至於散落在其他格尚未歸位的書籍,更是不計其數。除了「讀吃」,我也正在「寫吃」;這兩年來,我慢慢將以往的飲食回憶寫下來,作為個人生命歷程的見證。
不過,直到讀了翁佳音和曹銘宗合著的《吃的台灣史》一書,這才刷新了我的三觀,原來--
吃,是記錄個人生命歷程的方式,也可以是探索歷史的管道!
我之所以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先拜讀了曹銘宗的《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深受書中一個個趣味與滋味盎然的食物名典故所吸引。因此,今年十月,《吃的台灣史》一上市,我二話不說,立馬下標。
曹銘宗先生本來就擅長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由於曾任導遊的緣故,更是走遍、吃遍台灣,經驗豐富;而翁佳音先生則是現任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是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台灣史,史學根基紮實--兩個人寫起歷史,自然兼具學術考證與閱讀樂趣。
以我最愛吃的「虱目魚」為例:
以前,不知道是從哪裡聽來的,我一直以為虱目魚是「國姓魚」,大概是由鄭成功引進台灣的,或者是他特別愛吃而帶動的飲食風氣吧。然而,曹銘宗在《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書中,推測「虱目」的語源是來自菲律賓語「Sabalo」,而虱目魚的養殖技術早在八百年前便傳播到太平洋諸島嶼,說不定台灣也包含在內。
而《吃的台灣史》則更進一步明確指出虱目魚的養殖技術可能流傳來台灣的管道:其一是十六世紀,由移民東南亞而後又遷移來台灣的華人所引進;其二是由南島語族的台灣原住民,從東南亞帶來台灣的。無論是哪一個管道,都早於明鄭時期!
關於飲食的傳聞還有「台灣人本來不吃牛肉」。從小長輩就告訴我們,台灣早期是農業社會,靠牛耕作,基於對牛的感恩,所以不吃牛;等到外省人來了以後,才把吃牛的習慣帶進來。不過,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中國自古不是以農立國嗎?為什麼外省人要吃牛?
吃的台灣史》中的〈台灣吃牛肉四百年史〉終於為我解惑。作者引用清代的台灣文獻,指出:官方雖然嚴禁宰牛,但民間私宰牛的風氣盛行;時間再往上溯,鄭成功帶兵攻打荷蘭人期間,軍隊也有食用牛肉的記錄。可見,台灣人食用牛肉的習慣,早在戰後外省人來台的三百多年前,便已經存在,只是祕而不宣的偷吃。
令我嘖嘖稱奇的不只是虱目魚和牛肉--
最近我剛好在追公視的電視劇《茶金》。所以,攤開《吃的台灣史》,不由自主翻到上卷的〈茶〉。
打開這一節的第一面(頁91),下面的注釋讓我震驚不已:小學生都知道的「茶」的英文tea,竟然是來自於閩南語tê。十六、十七世紀以來,歐洲海權國家經由中國南方海路將中國茶帶回國內,因此直接音譯閩南語的tê為英文的tea。讀到這裡,真心覺得自己以前讀的《聲韻學》都白讀了、喝了這麼多年的茶也都白喝了……
吃的台灣史》所介紹的每一項食物與飲食文化,皆援引可靠文獻,清晰爬梳四百年來的歷史脈胳,配上淺顯易懂的文字和生動的照片、地圖--讀著讀著,不知不覺,食欲和求知欲都被挑了起來。
一口氣讀完,想不到《吃的台灣史》居然幫我打通食道與台灣歷史之間的管道,通體舒暢啊!
吃的台灣史》博客來連結:https://is.gd/zbF6WP

  •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8K會員
600內容數
本名洪俊彥。我從不無照駕駛,卻是體制外的小小無照教師,從小學作文到大學寫作--能教就教,不能教就學,學不會就動手寫,寫到有心得再教…… 喜歡書寫飲食經驗、鬼怪短篇、雜感趣聞、叭啦叭啦……等題材。透過我的作品,你將會走訪教育現場、命案現場以及菜市場。歡迎參觀選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鴻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雖然有幸抓到牡蠣產季的尾巴,訂了一大箱帶殼牡蠣,但內心還是有一點悵然--這一味,至少得再等八個月才吃得到。而且,品嚐牡蠣不只受限於天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人和……
我們在上班車潮中塞了近一個小時終於抵達大稻埕慈聖宮。早已餓得前胸貼後背的兩個人,直奔廟前廣場,在榕樹下找到座位,然後一口氣點了:兩碗排骨湯、一碗肉粥、一碗滷肉飯、蚵仔炸與紅燒肉各一份……
桌面上的醬油蛋還剩四分之一,我直接拿起湯勺全部挖了起來,放在還有八分滿的白飯上,並且攪拌了起來。沒想到……吃了一口,接著又一口,不一會兒就把整碗飯扒個精光--我的天啊!醬油蛋液和米粒結合後,又將甘甜味昇華到一個極致,粒粒皆香醇,沒有比它更下飯的了!
我和老婆為期六天五夜的花蓮之旅,在九月二號那天畫下句點。在這一趟行程當中,值得記錄的事情太多,但酷嗜美食的我,唯獨對食物情有獨鍾,不得不優先書寫下來,除了和老饕們分享,也提醒自己下次到花蓮旅行,一定要再去解解饞。
「老闆娘,有什麼好推薦的?」我們餓到懶得看菜單,直接開口問比較快。老闆娘一聽,在門口的快炒爐前,中氣十足地向我們大喊:「來我們滿州鄉,一定要吃過山蝦啦!」俗稱過山蝦的貪食沼蝦,是台灣原生體積最大的淡水蝦,大多棲息在屏東山區乾淨的溪流裡,其他地方不容易吃到,難怪秋枝姊極力推薦這道鎮店之寶。
我從冷凍櫃中取出泰國蝦,想都不想,立刻決定採用最邪惡、最傷身,但同時吃起來也最爽快的方來烹調--蒜香厚奶油。厚奶油,顧名思義,就是加入一大塊黃澄澄的奶油,決戰三高之巔,以滿足口腹之欲。
我雖然有幸抓到牡蠣產季的尾巴,訂了一大箱帶殼牡蠣,但內心還是有一點悵然--這一味,至少得再等八個月才吃得到。而且,品嚐牡蠣不只受限於天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人和……
我們在上班車潮中塞了近一個小時終於抵達大稻埕慈聖宮。早已餓得前胸貼後背的兩個人,直奔廟前廣場,在榕樹下找到座位,然後一口氣點了:兩碗排骨湯、一碗肉粥、一碗滷肉飯、蚵仔炸與紅燒肉各一份……
桌面上的醬油蛋還剩四分之一,我直接拿起湯勺全部挖了起來,放在還有八分滿的白飯上,並且攪拌了起來。沒想到……吃了一口,接著又一口,不一會兒就把整碗飯扒個精光--我的天啊!醬油蛋液和米粒結合後,又將甘甜味昇華到一個極致,粒粒皆香醇,沒有比它更下飯的了!
我和老婆為期六天五夜的花蓮之旅,在九月二號那天畫下句點。在這一趟行程當中,值得記錄的事情太多,但酷嗜美食的我,唯獨對食物情有獨鍾,不得不優先書寫下來,除了和老饕們分享,也提醒自己下次到花蓮旅行,一定要再去解解饞。
「老闆娘,有什麼好推薦的?」我們餓到懶得看菜單,直接開口問比較快。老闆娘一聽,在門口的快炒爐前,中氣十足地向我們大喊:「來我們滿州鄉,一定要吃過山蝦啦!」俗稱過山蝦的貪食沼蝦,是台灣原生體積最大的淡水蝦,大多棲息在屏東山區乾淨的溪流裡,其他地方不容易吃到,難怪秋枝姊極力推薦這道鎮店之寶。
我從冷凍櫃中取出泰國蝦,想都不想,立刻決定採用最邪惡、最傷身,但同時吃起來也最爽快的方來烹調--蒜香厚奶油。厚奶油,顧名思義,就是加入一大塊黃澄澄的奶油,決戰三高之巔,以滿足口腹之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整本作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調味料、米、糖、茶等,在飲食基礎上的知識介紹,後半段則藉由類似冷知識的方式,呈現包含副標上的「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等相對有趣的內容。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紅燒牛肉麵,以細緻烹調的牛肉、香濃湯頭和彈牙麵條為特色。其豐富的調味和獨特口感使其成為台灣飲食文化中的精華,深受人們喜愛和推崇。 於清朝時期由回族移民帶入台灣。初期以牛肉、麵條、調味料烹調,後演變成台灣特色料理。民國時期,隨著台灣飲食文化融合發展,牛肉麵成為台灣重要美食之一,深受當地人喜愛。現
Thumbnail
在台灣,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美食文化,尤其是沿海地區的海鮮,總是能吸引大批美食愛好者。這次和老公家人一起前往嘉義,除了探望住在姑姑家的奶奶之外,我們還特地前往了東石漁人碼頭,這裡風景真的好優美,我拍了一些照片^Q^~ 聽說這更有著著名的「蚵老大海鮮碳烤」,姑姑這個當地人也是相當推薦「蚵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曾經,住處附近一間名為「黑白切」的小吃店讓我愛上,但也在宣告歇業之後讓我有些悵然若失。 「黑白切」到底賣的是什麼?其實就是所有想得到的台灣庶民美食,舉凡切仔麵、滷肉飯、米粉湯等等,還有所有關於「豬」的各式庶民料理,都是台灣人最熟悉也熱愛的好滋味。 作者傅士玲在這本書中帶領我們穿梭大街小巷,讓
Thumbnail
台南有名的虱目魚,除了能做各式各樣的虱目魚料理,從魚肚、魚皮、魚腸、魚丸等等,應有盡有,但個人唯獨最愛就是這間位於開元路的虱目魚皮湯,真的很吃又Q彈,湯頭又鮮甜,吃遍大台南的魚皮湯,總覺得目前還沒有吃到比這間好吃的。有些是沒有裹魚漿的魚皮,刺若清除不乾淨還會吃到刺與油膩的感覺。唯獨這間的魚皮,料理得
Thumbnail
自日治時期台灣便不斷精進烏魚子的製作技術,烏魚子不僅是年節送禮的珍品,也是台灣代表性的水產品。 你知道 #什麼是烏魚子嗎?有職人堅持烏魚子的製作工序,足以媲美手工精製的名牌包。 #烏魚子怎麼吃?如何品嚐烏魚子?
Thumbnail
整本作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調味料、米、糖、茶等,在飲食基礎上的知識介紹,後半段則藉由類似冷知識的方式,呈現包含副標上的「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等相對有趣的內容。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紅燒牛肉麵,以細緻烹調的牛肉、香濃湯頭和彈牙麵條為特色。其豐富的調味和獨特口感使其成為台灣飲食文化中的精華,深受人們喜愛和推崇。 於清朝時期由回族移民帶入台灣。初期以牛肉、麵條、調味料烹調,後演變成台灣特色料理。民國時期,隨著台灣飲食文化融合發展,牛肉麵成為台灣重要美食之一,深受當地人喜愛。現
Thumbnail
在台灣,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美食文化,尤其是沿海地區的海鮮,總是能吸引大批美食愛好者。這次和老公家人一起前往嘉義,除了探望住在姑姑家的奶奶之外,我們還特地前往了東石漁人碼頭,這裡風景真的好優美,我拍了一些照片^Q^~ 聽說這更有著著名的「蚵老大海鮮碳烤」,姑姑這個當地人也是相當推薦「蚵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曾經,住處附近一間名為「黑白切」的小吃店讓我愛上,但也在宣告歇業之後讓我有些悵然若失。 「黑白切」到底賣的是什麼?其實就是所有想得到的台灣庶民美食,舉凡切仔麵、滷肉飯、米粉湯等等,還有所有關於「豬」的各式庶民料理,都是台灣人最熟悉也熱愛的好滋味。 作者傅士玲在這本書中帶領我們穿梭大街小巷,讓
Thumbnail
台南有名的虱目魚,除了能做各式各樣的虱目魚料理,從魚肚、魚皮、魚腸、魚丸等等,應有盡有,但個人唯獨最愛就是這間位於開元路的虱目魚皮湯,真的很吃又Q彈,湯頭又鮮甜,吃遍大台南的魚皮湯,總覺得目前還沒有吃到比這間好吃的。有些是沒有裹魚漿的魚皮,刺若清除不乾淨還會吃到刺與油膩的感覺。唯獨這間的魚皮,料理得
Thumbnail
自日治時期台灣便不斷精進烏魚子的製作技術,烏魚子不僅是年節送禮的珍品,也是台灣代表性的水產品。 你知道 #什麼是烏魚子嗎?有職人堅持烏魚子的製作工序,足以媲美手工精製的名牌包。 #烏魚子怎麼吃?如何品嚐烏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