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數位轉型前車之鑑:成本邏輯

某次餐敘,有位PM朋友問道:"你有碰過什麼都想要、但什麼也都想省錢的老闆嗎?
"我笑回:"哪位老闆不希望需求可以統包、而且又能在低廉預算內完成?"
朋友回:"也是啦,可是預算一砍再砍,每次談預算就說什麼功能都不用;等到快上線卻抱怨什麼成效都無法滿足…"
"總覺得每次應對都很傷腦筋呢…"
成本邏輯
成本邏輯
平心而論,這確實是很關鍵的問題,談策略、架構、需求價值等等都不難,最常存有困難的總是回歸到人的部分。
其實不光是面對老闆或公司經營層,做為專案管理的PM,面對任何需要溝通的對象時,難免會面臨雙方思考的基準點不在同一條線上;今天讓我們聚焦在轉型常見問題之一,對成本的評估邏輯。
在需求轉化至評估階段,我們常透過財務面的成本來評估採購合適的工具,也會從系統開發、人力投入來評估工時資源成本,甚至需要時,還可以把機會成本、流程中的沈默成本等列出來比較,只是我們應該要想得是這類成本評估方式,真的能正確比較出執行與否、或資源投入的先後順序嗎?
舉個例子,假設有二個項目待進行開發,項目A需要廿工作日、項目B則是十個工作日,倘若所需的技術人力都相同,朋友您覺得資源成本的順序角度、哪個優先進行或者取捨?相信大家心裡也會想到,應該從效益成果來做比較;那麼為什麼仍然會聽到成本太高、不得已放棄等等?
邏輯上來說,單獨只看成本,並不能產生太多評估成果;我的建議是將成本視為不同階段資源調配依據之一別將成本當成決策的單一規則(或藉口),畢竟在不同時空、不同情境、不同場域或團隊,相同的項目,往往也是不同的成本結構;a公司耗費50%成本為了系統轉型,b公司相同轉換則是20%成本;但a公司轉型是為了每年10~15%營收年增,這樣您覺得投入值得了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