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夠從哲學當中得到救贖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道古老的命題橫亙在古往今來的所有哲學家之前:假如人類能夠窮盡自身智識的一切,並且將自身消融於這廣大的知識當中,是否就等同於在現世當中找到了「至福的救贖」?哲學作為一門經常要面對人類理知極限的學問,自然而然也會面對到這一將窮盡理知當作通往幸福道路的「實用」問題。
然而,悲觀的是,除了那些許諾透過或多或少智力優秀之人的智慧便能打造出「塵世天堂」的「政治性」許諾之外,任何一位嚴肅且誠實的哲學家們必然會坦承人類不論如何追求自身理解能力的極限,終究只能夠看出悲劇乃是塵世生命的主旋律,救贖往往只能屬於「來世」或者「我外之生命」的。
何以如此悲觀?你只需想想當一位哲學家在他的書房內看透了關於人類知識的表象和本質之秘密之後,卻在欣喜步出房門的那一刻因滑了一跤而從此與世長辭,便不難認知到人類在面對「外在風險」方面總是沒有像在顱內那般具有「可預測性」和「明確性」,心智的世界是一個被感官加以扭曲的「虛擬外在世界」,人類無法從既有的感官去預測任時隨時可能發生的「變化」。
那麼,有關人類善用自身智力已達到至福或者降低變化之風險的生命策略終究只是某些少數人的虛妄嗎?或許並非如此,但我們必須要從人類運用自身智性的經驗裡去尋找答案,並且適度地去修正運用智力能夠達到至福或降低風險這一說法的有效性。
我們可以從孩童的智識成長經驗當中來加以考察:當一個孩子因為打翻了一瓶牛奶而遭到大人的責罵時,他會因為這次受挫的經驗而歸納出自己必須小心對待自己面前任何一杯盛滿牛奶的杯子,他才能夠不用擔心任何可能因為打翻牛奶而被大人責罵的風險。這樣不斷在意外、受挫與驚訝中累積起來的各種避免再次發生意外或感受驚嚇的各種生活規則與信條正是人類之所以渴望透過智識不斷的累積與整理已達成無憂無慮或者零風險的信心之動力來源。人類將智識視為克服外在世界的來源,正因為每一次遭遇外在世界的挫折或驚嚇均產生於意識當中,脫離了意識則外在世界也如同不存在,任何挫折與驚嚇也不見蹤影。正因如此,智識是人類認識一切「存在」的唯一可抓的浮木,也因為浮木相對於腳下的深淵是如此令人感到踏實且安全,於是便將浮木當了世界唯一的救命工具,甚至是世界本身。
但是,一個孩童打翻了牛奶後便學會了如何小心牛奶,但不一定表示他下次不會因為上課遲到、挑食或跑到危險地區而遭大人責罵,人永遠無法保證自己的這個行為究竟是否能讓自己保持不受挫折、不受驚嚇的狀態,挫折和驚嚇總是伴隨著人的一生接踵而至,一個人總是為此不斷戰鬥,卻又如此徒勞,彷彿像在夏日驅趕蚊蟲一般。這樣一幅令人絕望的景象似乎要勸誘著人們對生命中一切的「橫逆」都放棄抵抗,要人們成為純粹由反射系統支配的動物,任由外在世界安排自身的命運。或許,感受與思想本身只是反射神經與動物慾望的另一種形式的表現。或許,人類只不過是如同其他生命形式一般平等的生命,既不高於,也不低於世間萬物的一切。或許,「我」即是「無」。
當思想嘗試將自己讓位給反射神經與動物慾望時,卻會發現思想仍然繼續運作著:我將手抽離尖針不只是因為反射神經的自我保護,而且我也「感覺」到了痛,而使我也「想」抽離那尖針。不錯,反射神經固然是思想的另一種形式,但或許正因為他同時也是思想本身,因此只能由思想來認之一切的我們人類更應該積極肯定思想與意識在我們與世界之間的積極作用。思想確認了一個既使不完美,卻是唯一能確認自身狀態的媒介,並且能夠在人們確認這一狀態之後依照自己的「想望」(不論強烈自覺與否)去作出相對的行動。
所以,當一個人開始進行哲學思維的活動時,他所渴望的或許不是像那佛教涅槃的終極處境,而是在尋求一個當下,在那個當下他將得到「慰藉」而非救贖。慰藉是一種短暫的狀態,安慰著某個人刻因外在之不安而感到困惑的人們,使他們能夠從此刻之不安當中走出來去面對另一個當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的感官首先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外在多樣且複雜的世界之存在,這個世界又複雜到使我們回過頭來反省人類在與外在世界互動過程中的有限性,從而發現了一個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世界與知識的本質:世界與知識在存在與虛無之間徘徊,而人類的意識也同樣徘徊在存在與虛無之間。
    也就是因為知識本身離不開形式的確認,更因此能夠斷定由我們感官所匯聚而成的形式,會因為感官所接受到的外在資訊不斷變遷而影響到形式被界定的方式,更進一步造成在知識成面上,每個人都因為自己所處的時空感官之不同而由所差異,知識成為了一種個人性的存在,而非是普遍實證的。
    即便在我們的當下感官裡,一些「存在」正以「模糊」的印象產生於其中,但只要我們嘗試將其辨認出來後,不免會以「形式」(form)的方式呈現出來。
    「你當下看見了什麼?」、「你當下聽見了什麼?」、「你當下心情如?」、「你當下正在想什麼?」、「你當下正在做什麼?」 當我們試圖以上述的問句去詢問他人時,所要得知的並不僅僅只是他人感官內心之間文、思考或是外在所從事之行為,而是為了要界定他人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存在」( being)。
    「哲學的意義在於追尋有關永恆的答案。」這是一般學界對於哲學和一般社會科學區分的方式。然而,哲學既然是由人類個人的大腦所進行的思考活動,那麼所謂「永恆的答案」(也就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絕對知識)是有辦法被我們所理解的嗎?
    哲學是一門人類在意識層次對認知到的事物進行「統合」(unity)詮釋的行為。
    我們的感官首先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外在多樣且複雜的世界之存在,這個世界又複雜到使我們回過頭來反省人類在與外在世界互動過程中的有限性,從而發現了一個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世界與知識的本質:世界與知識在存在與虛無之間徘徊,而人類的意識也同樣徘徊在存在與虛無之間。
    也就是因為知識本身離不開形式的確認,更因此能夠斷定由我們感官所匯聚而成的形式,會因為感官所接受到的外在資訊不斷變遷而影響到形式被界定的方式,更進一步造成在知識成面上,每個人都因為自己所處的時空感官之不同而由所差異,知識成為了一種個人性的存在,而非是普遍實證的。
    即便在我們的當下感官裡,一些「存在」正以「模糊」的印象產生於其中,但只要我們嘗試將其辨認出來後,不免會以「形式」(form)的方式呈現出來。
    「你當下看見了什麼?」、「你當下聽見了什麼?」、「你當下心情如?」、「你當下正在想什麼?」、「你當下正在做什麼?」 當我們試圖以上述的問句去詢問他人時,所要得知的並不僅僅只是他人感官內心之間文、思考或是外在所從事之行為,而是為了要界定他人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存在」( being)。
    「哲學的意義在於追尋有關永恆的答案。」這是一般學界對於哲學和一般社會科學區分的方式。然而,哲學既然是由人類個人的大腦所進行的思考活動,那麼所謂「永恆的答案」(也就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絕對知識)是有辦法被我們所理解的嗎?
    哲學是一門人類在意識層次對認知到的事物進行「統合」(unity)詮釋的行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心智是好東西,可以使用它,卻不要被它控制。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因無知而跌倒的傷真的很痛,但也請別追尋大徹大悟,因為活在當下讓很榮「幸」可以這樣「運」用自己的能力,而經由犧牲付出形成的給予,持續地讓榮耀生生不息時,「施比受有福」就會持續地以自己為核心凝聚幸福,而又再給予。 在貫徹使命中,一以貫之的人人平等裡,「大徹大悟」只是自然的產物,不應該是人生的追求與目的地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Thumbnail
    當想到「所有的挫折,都是為找到更好的方法。」時,才懂得失敗為成功之母是真理。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心智是好東西,可以使用它,卻不要被它控制。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因無知而跌倒的傷真的很痛,但也請別追尋大徹大悟,因為活在當下讓很榮「幸」可以這樣「運」用自己的能力,而經由犧牲付出形成的給予,持續地讓榮耀生生不息時,「施比受有福」就會持續地以自己為核心凝聚幸福,而又再給予。 在貫徹使命中,一以貫之的人人平等裡,「大徹大悟」只是自然的產物,不應該是人生的追求與目的地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Thumbnail
    當想到「所有的挫折,都是為找到更好的方法。」時,才懂得失敗為成功之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