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哲學的基礎問題第二講:存在與生命形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即便在我們的當下感官裡,一些「存在」正以「模糊」的印象產生於其中,但只要我們嘗試將其辨認出來後,不免會以「形式」(form)的方式呈現出來。比如我們正盯著一發出綠色光芒的物體,當我們便認出那一物體正發出「綠色光芒」時,事實上我所指稱的是一種形式,這樣的形式分離出了 「較為明亮」與「較為陰暗」的部分,以及「綠色」這一統稱來阻絕光線中「黑色」、「藍色」、「黃色」等色彩的些微折色轉變。確認形式是我們進行思維活動時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如果一個人只能從最初的感官來進行思維活動,那麼他的思維必定會是混亂沒有秩序的,透過形式的界定,我們才能確認我們的思維中的一切對象和其之間的一切關聯,例如我思考著一顆球懸空的球體因重力作用而砸到地面上,這裡我的思維對象的形式必然是要以「具有重量的球體」為主,而不是在一球體的顏色或表面的觸感材質,只有確認了我的「對象形式」之後,我才能在思維的活動中近一步推導出「因重力而砸到的地面」,而不是「因為其顏色而砸到了地面」,又或者莫名其妙地砸到了地面,也不知道那是什麼(這句推論已經接近無意義的陳述,正是因為缺乏必要陳述的形式)。

於是,當我們知道了形式在人類思維生活的必要性之後,可以更進一步地說存在必然是以某種樣態的形式出現於思維之中,即便我們的最初感官以及被感官處理以前的訊息裡可能不存在著形式,形式只存在於人的意識當中。但不論如何,處於意識之內的思維活動必定是充滿形式的,也只有形式在我們意識中的稜角分明,才有辦法在持續的時間或空間中感受的事物的變化以及佔有的「存在質量」。當我能夠發掘自己正在一步步的衰老,那是因為我能夠發到自己的膚質正在變差,體能正在萎縮,記憶變得困難,透過上訴三組由膚質、體能、記憶的形式之比較,我才能夠感覺到「衰老」的這一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將衰老當作一種純粹的感覺。

人類透過將形式分解或組合以才到思考推理的作用,形式本身不是人類認識對象的真面目,而是投射在思想當中的「存在之工具」,我們只有先確認形式之後,才能進一步去推認此形式的一切關連與邏輯,但這並不表示被我們限定了形式的那個東西一定就完全對應於這一形式,相反,這一形式只不過是那個東西所投射的一個側影,並且我們也可以發現當我們確認了某一形式之後,有非常大的可能在下一個瞬間「形式的內容」又產生了新的變化。比如我們認為交通號誌的「紅綠燈」是我們當下所看到的那種亮度或燈泡規格的紅綠燈,但當某天紅綠燈的亮度或燈泡規格又被改良以後,我們還是可能稱那交通號誌為「紅綠燈」即便它的內容已經改變,但形式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允許我們繼續用紅綠燈的概念來加以認識。顯然,形式和形式的內容物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形式需要內容物的補充才能夠幫助我們想像,但內容物卻有可能因為我們感知的變遷以及個體間的感受力和經驗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形式不過是一座橋梁,內容物則在橋梁的兩端,我們只能夠橋梁上去確認通過的訊息,卻不可能完全得知兩端事物的本體。因此,當我們過分執著於形式本身時,可能也在間接地扼殺形式本身,如果我們極端的將水當作「H2O」的原子組成,而否認了海、霧、空氣也是水時,那麼可想而知水的概念就不可能存在於實驗室外的日常生活裡了。又或者,當我們界定生活中複雜多樣的事物時,對於形式的界定必然要留由一大部分的「餘白」或「直覺上允許的模糊可變性」,否則當我將「書」的形式界定在「由充滿文字的紙張集合起來的物體」時,那麼漫畫書和攝影集之類的事物將在我指稱任何有關於書的陳述當中消時不見,這種狀況或許會出現在某些學術活動當中,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卻可能變得窒礙難行。在人類複雜的生活當中,形式及其內容物的取捨往往是來自任何人也難以明確指陳的直覺來決定的,那種直覺可以說是先驗的,首先由這樣先驗直覺去確認形式與內容物之間是否有嚴重的違和感,然後才有可能去重新界定形式中的內容範圍或者某一對向該以甚麼樣的形式表述,就像是手邊的飲料在直覺上仍處於水的範疇(但具有一定的模糊可變性),但你不會以水的形式來想像豬這樣的對象內容,否則「水往低處流」這句話背後所帶來的想像肯定會變得非常可怕,但不論是飲料或者豬隻本身,我們確認哪個內容對象「適合」水這一形式時,都是由直覺(感官信任度)來決定,不可能是由後天的分析綜合決定,否則我們也可以強辯豬隻本身所含的水分絕對大於一杯手搖飲的份量,所以豬即是水。然而,這樣的直覺卻不是絕對的,我們隨時可能在某個場合將豬隻也當成水,比如在比較一昆蟲和豬隻所能萃取水分時。正因為我們能夠察覺到形式與其內容物在直覺上的必要性和易變性,因此更能體會到存在本身的不斷流變和複雜性,而建立在一切存在之上的生命也必定會在其形式與本體之間互相拉扯,並從中展開一切有關時間和空間變動的思考,一切形式中所組合而成的生命是我們在意識能夠清楚察覺的「生命形式」,但卻不是「生命的全部」,全部是部分(當下的形式)拉扯重而讓人們知道兩者的存在,而存在也因兩者而無法由人自身完全理解,於是人類也在這裡發現了自己的生命形式的有限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
99會員
107內容數
分享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與文章的空間
2025/03/02
「在人不可能,但在神卻不然;因為在神,凡事都可能。」—馬可福音 10:27
Thumbnail
2025/03/02
「在人不可能,但在神卻不然;因為在神,凡事都可能。」—馬可福音 10:27
Thumbnail
2024/11/03
人是符號的動物,正因為人類無法全知全能的預測自己的命運,所以需要藉著自己能夠辨認出的記號來避免自己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Thumbnail
2024/11/03
人是符號的動物,正因為人類無法全知全能的預測自己的命運,所以需要藉著自己能夠辨認出的記號來避免自己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Thumbnail
2024/10/24
至少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就已經能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發現一種對政治的「超越性」想像,這種想像訴諸的不是現成的律法或習慣,而是去追問怎樣的政治才是真正好的政治,人類也因為這樣的追問從現實的動物演化成理想的動物。
Thumbnail
2024/10/24
至少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就已經能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發現一種對政治的「超越性」想像,這種想像訴諸的不是現成的律法或習慣,而是去追問怎樣的政治才是真正好的政治,人類也因為這樣的追問從現實的動物演化成理想的動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結構——這整個宇宙,地球和天堂,都是由許多不同形式的結構構成的。 我問自己,為什麼?結構的存在有什麼必要?難道在我們自己的表現和運用之中,我們不能作為自由運動和流動的存有而存在嗎? 為什麼我們將自己囚禁、限制在一個受限的結構化實相(稱為地球或天堂)當中呢?天堂具有某種形式的結構嗎?
Thumbnail
結構——這整個宇宙,地球和天堂,都是由許多不同形式的結構構成的。 我問自己,為什麼?結構的存在有什麼必要?難道在我們自己的表現和運用之中,我們不能作為自由運動和流動的存有而存在嗎? 為什麼我們將自己囚禁、限制在一個受限的結構化實相(稱為地球或天堂)當中呢?天堂具有某種形式的結構嗎?
Thumbnail
「鏡子」曾經是權勢、品味與財富的彰顯與表徵,但如今已變成隨處可見的日常用品,隨之人們也在「鏡像」中更易進入觀看自己與他人的狀態。 「鏡像」比繪畫更如實卻虛幻,是實存於物理世界的非物質型態,能自有形的物質跨入無形的思維層面。 身為物種發展頂端的人類,理所當然運用眼睛「觀看」世界...
Thumbnail
「鏡子」曾經是權勢、品味與財富的彰顯與表徵,但如今已變成隨處可見的日常用品,隨之人們也在「鏡像」中更易進入觀看自己與他人的狀態。 「鏡像」比繪畫更如實卻虛幻,是實存於物理世界的非物質型態,能自有形的物質跨入無形的思維層面。 身為物種發展頂端的人類,理所當然運用眼睛「觀看」世界...
Thumbnail
現在我們經常使用像「覺知」這樣的詞彙,但當我們談論進入覺知時,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嗯,我們現在都有意識,對吧?你聽到我的聲音,很可能正在看著螢幕,傾聽著我的話語,這一切都是因為覺知的運作。如果你仔細思考,覺知在靈修領域中被廣泛討論,但我不確定像覺知或意識這樣的事物是否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在今天早上的
Thumbnail
現在我們經常使用像「覺知」這樣的詞彙,但當我們談論進入覺知時,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嗯,我們現在都有意識,對吧?你聽到我的聲音,很可能正在看著螢幕,傾聽著我的話語,這一切都是因為覺知的運作。如果你仔細思考,覺知在靈修領域中被廣泛討論,但我不確定像覺知或意識這樣的事物是否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在今天早上的
Thumbnail
存在的奧秘:認識自己的存在 視覺、聽覺、感覺和知覺的意識並非具體實物,它們與腳或手有所不同,甚至與思想也有所區別。感覺是一種微妙而難以捉摸的存在。我們可以描述它,與他人分享這樣的體驗,但這些都發生在一個簡單的存在中。這個存在本身具備意識,知曉自己的存在。然而,這個存在並非具體的實體。 我們存在
Thumbnail
存在的奧秘:認識自己的存在 視覺、聽覺、感覺和知覺的意識並非具體實物,它們與腳或手有所不同,甚至與思想也有所區別。感覺是一種微妙而難以捉摸的存在。我們可以描述它,與他人分享這樣的體驗,但這些都發生在一個簡單的存在中。這個存在本身具備意識,知曉自己的存在。然而,這個存在並非具體的實體。 我們存在
Thumbnail
形下眼見為實之物,常也虛妄短暫不長久。 形上意識知覺之觀念,卻常堅若磐石永不離棄,那麼何者才為真呢? 放下捨棄實物較易,人卻常固守形上無實之知受而不自知,讓己陷入矛盾。 然,放下捨棄實物卻比放下捨棄形上反而來的不幸福,日子更難過,生命無法再往前,那麼何者才為真呢? 依此,應追求形下世人普羅之欲,抑或
Thumbnail
形下眼見為實之物,常也虛妄短暫不長久。 形上意識知覺之觀念,卻常堅若磐石永不離棄,那麼何者才為真呢? 放下捨棄實物較易,人卻常固守形上無實之知受而不自知,讓己陷入矛盾。 然,放下捨棄實物卻比放下捨棄形上反而來的不幸福,日子更難過,生命無法再往前,那麼何者才為真呢? 依此,應追求形下世人普羅之欲,抑或
Thumbnail
靈性學總是常說: 萬物都是一種頻率振動,顯化意識就是同頻共振的吸引力法則 搞得大家一頭霧水 振在哪?動在哪?物品看起來不是靜止的嗎? 而且到底是怎樣才能吸引我想要的到生命中? 為什麼提高振動頻率才容易心想事成? 聽不懂~聽不懂~聽不懂~~~ 等等!別慌張,聽不懂我這不就來解釋了嗎? 你知道此時此刻
Thumbnail
靈性學總是常說: 萬物都是一種頻率振動,顯化意識就是同頻共振的吸引力法則 搞得大家一頭霧水 振在哪?動在哪?物品看起來不是靜止的嗎? 而且到底是怎樣才能吸引我想要的到生命中? 為什麼提高振動頻率才容易心想事成? 聽不懂~聽不懂~聽不懂~~~ 等等!別慌張,聽不懂我這不就來解釋了嗎? 你知道此時此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