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2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調適情緒:無往不利

    有些父母在教養時,經常犯一個錯,那就是情緒上來時,除了威脅恐嚇的語言以外,連關心的反話都出來了。
    對於比較小的孩子,用「你再這樣,我再也不理你!」孩子覺得爸媽不愛他了,不安全感上升,變得焦慮緊張,情緒不穩。
    明明關心他,卻講反話,孩子已經比較大了,容易傷了孩子的心理。漸漸的,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及不認同,因為不穩定的家庭的關係,而無法跟人產生信任的群體關係。
    父母講了違心的反話,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修復關係,建立親密關係很不容易,要破壞卻是很簡單。怎麼能因為一時的衝動,而說出傷害彼此的話?有多少父母,會因為自己說了不對的話,而放下面子道歉?那還是控制一下比較好。
    再者,父母情緒起起伏伏。時而是一個好爸爸或好媽媽,時而又對孩子很嚴厲,發飆時甚至把孩子都嚇哭,讓孩子更是無所適從,不知道可不可以親近今天的爸爸或媽媽。長久下來,孩子會對親密、依附關係產生焦慮(今天對我好,會不會明天就不要我了),影響到日後的安全感與人格發展。
    父母的情緒是孩子的鏡子,也是學習的對象
    通常情緒越穩定的孩子,注意力越集中。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會念書的機率較高,因為不容易分心,能專注於課業學習。此外,懂得調適情緒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比較幸福快樂。與父母、兄弟姊妹關係融洽的孩子,不僅能與朋友和睦相處,出社會後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所謂的調適情緒,並非只是一昧「忍耐」,而是透過正確的溝通,練習調適情緒的方法,進而邁向成長之路。
    父母也是如此。即使沒有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激動的情緒,並不代表孩子感受不到情緒的溫度。孩子甚至連從父母的表情、動作,都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情緒。比起言語表達,情緒溫度或許更直接、迅速地傳達給孩子。因此,並不是沒有大吼大叫或暴怒,就表示情緒控制得宜。
    光是從呼吸的空氣,就能傳達情緒的溫度。很多父母抱怨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突然性情大變?明明小時候不會這樣,長大卻像是變了一個人。
    父母往往對孩子們的認知發展較為關注,卻不注重孩子的情緒發展,甚至是漠不關心。他們不會仔細觀察孩子的負面情緒,或引導孩子學習處理情緒,只會一昧地逃避或壓抑。大人面對情緒易怒的孩子時,通常只會叫他們要忍耐、要學會控制脾氣。雖然表面上看似暫時風平浪靜,但壓抑在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並沒有消失,就像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怒火仍在孩子內心深處熊熊燃燒。像這樣不斷延燒的情緒,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也是造成彼此互相傷害的原因。
    如果希望孩子能順利度過青春期,想要好好理解孩子,並知道如何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方向前進,那就絕對不能忽視情緒。必須好好觀察情緒從何而來?情緒在關係中如何產生相互作用?調適情緒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習得的,是透過父母和兄弟姐妹,或在人際關係中學習。
    情緒環狀模型如同「情緒溫度」,不可忽視
    美國心理學家羅素(Russell)提出「情緒環狀模型的理論」,他將二十八種情緒分成正向、負向情緒,並按照情緒強度等級區分高強度和低強度,把各種情緒座標繪製成圖表。圖表的橫軸表示情緒的愉悅程度,縱軸表示情緒強度。
    從羅素提出的情緒環狀圖,就能看出你我主要感受到的情緒,位於圖表中的哪個位置。就像溫度計上的刻度,會根據水銀或酒精的膨脹程度產生變化,情緒也會根據愉悅程度和強度,坐落在圖表上的不同位置,猶如「情緒溫度」。
    資料來源:medicalinspire.com
    資料來源:medicalinspire.com
    當情緒溫度升溫時,情緒會過於高亢到超出相當程度。當失望的情緒過於高亢,會演變成恐懼或憤怒;憂鬱的情緒過於膨漲,會衍生出「極度悲傷」的情緒。如果情緒溫度趨於極端,勢必會消耗大量的情緒能量,不僅會感到身心俱疲,人際關係也容易受挫。因此,讓情緒溫度降溫是很重要的。
    當情緒溫度降低後,練習覺察並進一步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也比較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神奇的是,學習動力也會跟著大幅提升。
    情緒溫度過於高亢,除了容易變醜,疾病也容易找上門
    人在生氣時,血液裡頭的毒素馬上增多、氧氣變少。若怒火持續未消,這些毒將隨著血液影響到我們的腦部和臉部,除了傷害腦細胞,也會讓大腦退化進程加速,甚至臉上也會出現難以完全治癒的色斑。而且因為愛生氣而變成小花臉,就算暫時用醫學美容的手段恢復美貌,但壞脾氣不改的話,很快又會「醜回來」
    此外,長時間生氣或生氣的頻率很頻繁,除了氣昏頭、頭很昏、判斷力下降以外,交感神經過度亢奮間接導致胃腸血流量減少,就會擾亂消化,並提高胃潰瘍發生機率
    生氣時血液盡往腦門衝,心肌與胃腸一樣,也會感到血荒,只好加快跳動與收縮,若本身心血管不夠強壯、血液品質不佳,再加上生氣讓心臟得做雙倍的工作,很容易讓心臟過勞。所以現在很多人會說自己「心好累」,其實一點都不假。
    長期情緒溫度不穩之後果
    青少年情緒不穩只是叛逆?大人忽視的後果,不僅是憂鬱症纏身,還會惹上「大麻」煩!
    根據《成癮》期刊的該研究,主要是於2007至2010年進行。研究方法是以西雅圖4個中學共521位學生為對象,受試者包括6至9年級(約12至15歲),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結構式親自訪談」,並於18歲再進行一次,以評估青少年早期慢性憂鬱症(7至9年級約13~15歲間憂鬱症狀的總和)和18歲食用大麻的相關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經過去訪談評估罹患有青少年早期慢性憂鬱症者,在18歲時產生大麻食用疾患的比例,竟高達50%之多。由此可知,青少年早期慢性憂鬱症與後期大麻食用疾患有高顯著的相關,也就是說憂鬱情緒與藥物成癮間具有一定的關連性
    青少年時期由於正值孩童們追求獨立、自我的叛逆期,且行為模式容易受到重要他人、同儕、友伴的影響。因此,一旦其遇到情緒問題、感到無助又沒有正確的抒解方式時,便很容易因好奇心、同儕壓力而嘗試菸品、酒精、大麻等成癮物品。
    雖然,上述方式確實能帶來短暫的快樂及規避效果,但在反覆嘗試的過程卻同時容易逐漸形成依賴,甚至有成癮現象。因此,建議憂鬱青少年,不要輕易嘗試大麻、菸酒、毒品等成癮物,朋友邀請時更要勇於說「不」,甚至力勸對方不要沉迷或想辦法戒除
    情緒得到出口快樂不是時刻感到開心,而是有能力宣洩情緒
    第一,透過發洩精力,讓情緒得到出口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分析運動與精神健康的關係,結果發現「團隊運動」像是足球、籃球,對於避免憂慮、壓力等情緒問題的效果最好,而運動時間以每次45分鐘最佳。
    第二,追求平靜,幫助情緒得到穩定
    有些人習慣在情緒來臨時,以激烈的方式宣洩情緒,但其實除了動態運動之外,也有許多靜態活動是能夠幫助我們身心靈達到舒緩,而且平時就能輕鬆做到的,像是「瑜珈」、「冥想」、「靜坐」,在深呼吸、吐氣與身體伸展之間,我們能漸漸感受到身體裡血液的流動、身體各個部位被釋放開來的感覺,在展開釋放的過程中,也正意味著我們正在接受所有的情緒,並以一種緩和的方式與他相處。
    正念(Mindfulness)的意思並非正面思考,而是「活在當下、放下執著」。正念源於佛學,但近年來無論西方或東方,都透過科學化的心理學研究,藉由訓練正念,舒緩過度自我膨脹所造成的情緒壓力、緊繃的人際互動。
    第三,咬一口美味,嚐一口天堂滋味
    除了運動跟與身體互動之外,「美食」也絕對是許多人紓壓的主要方式,當我們吃到好吃的食物時,會讓腦內啡生成,讓心情抱持愉快;食物就像擁有某種魔力,能讓我們瞬間感到滿溢的幸福感,而在享用完美味的食物之後,我們多半會感到滿足,頓時將其他憂心擾人事物拋開,享受當下的愉悅。但要注意的是,別讓「美食」成為逃離情緒或是生活的一種慰藉喔!
    第四,用正向思維幫情緒找出口
    當情緒洪流一來,無法讓情緒找到出口時,勢必被情緒帶著走,所有的感覺變得混亂,容易做出錯誤判斷,出現失控行為。正視情緒,要能夠隨時察覺自己的情緒來由,訓練自己在不符期待的情境下,利用正向思維去紓解當下負向的情緒,才能將真正意圖表達出來。
    例如深夜裡,青少年晚歸怕父母擔憂,又遲遲未通知父母,心裡七上八下的。青少年先站在父母立場設想,父母擔心遲遲未歸的孩子,是因為關心或害怕,在外發生了甚麼事,所以,要懂得先打電話通知,要了解父母憂心之原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