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有自信的作家,加上不夠有自信的讀者,最終只能用別人的文學,來證明自己對文學的愛。這種愛太悲傷,也太委屈了。
我想打破這個循環。
每到228連假,就會感覺應該分享一些關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書籍,尤其若是對於台灣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們,也或許能夠趁著放假,了解更多關於這段歷史的故事。包含《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我們的搖滾樂》、《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等,筆者曾在過去介紹過許多關於這段歷史的作品,其中由春山出版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共同推出的《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系列,更是筆者歷來介紹過最為「紮實」的書,而看完這次要介紹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筆者更興起了重新翻閱其中幾部作品的想法。
九位小說家 與他們小說外的人生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由著名文學研究者朱宥勳所著,其中收錄了在台灣本土小說界佔有重要地位的九位小說家的生平事蹟。包含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林海音、陳千武、聶華苓、郭松棻、陳映真及七等生等,顧名思義,這本作品談論的並不(只)是他們的小說,而是在小說外,讀者或許從未注意的作家面向。
以「桃園市議員呂淑真不識鍾肇政」事件而起的這本作品,不只在章節名稱便精準地評論了這些作家的生平,每一篇的開頭,更每每引發讀者想要繼續閱讀的興趣。從書名「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就能略為感覺到作者的風格,但仔細閱讀後才會更深刻體會作者不只文句流暢、不死板,有時還會以生動幽默的用字讓讀者會心一笑。
「通俗版」作者簡介 在大時代壓迫下執筆的人們
儘管有點像是國文課本作者生平的「通俗趣味版」,但活潑文字背後,卻有著深厚的知識支撐。除了描述這些作家,如何在政治受到壓迫、台灣本土受到抑制的時期,依舊堅持文學這條路,並書寫那些可能招致牢獄的文字,書中也揭露了美國如何成為影響台灣文學界的要角。其中藉由陳映真、郭松棻介紹的「左統」思想,其中對於台灣主體定位瞭解之確切,對照今日的政治環境,或許也會讓不少人感到不勝唏噓。
「現在你在台北很難找到這樣燙手的心了。」—郭松棻《向陽》
文學從來不只是文學 與政治直面的小說家群像
由於時空背景不同,如今在台灣或許也難以出現這樣一群,企圖在文學中爭取台灣主體性的作家,或者應該說,如今台灣本土文學的任務,已經是要再更進一步,在性別、族群等議題上找到更多的突破點。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的作品已經「落伍」,儘管我們或許不認同他們的政治偏好,但在這個「政治歸政治,XX歸XX」滿天飛的年代,這些前輩們勇於直面、宣揚自我的態度,才是《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能夠帶給現代台灣人最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