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求職是待價而沽還是削價競爭?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期看到一則新聞是公館將近百坪店面,以往有家本土家飾品牌長期進駐,但在兩年前因為房東調漲房租三成,店東無法負擔只好忍痛退租,後來又換了一家運動品牌進駐,但租期不長,最近又退租,房東只好降租希望能盡快找到租客。
房仲分析因為以前公館有學生和轉運人潮,但近年來隨著捷運地下化、電商興起跟校園內商店的設立,讓以往的客群流失,而大坪數店面租客需要負擔沈重的租金,也往往讓人卻步。除非房東可以調整店面規模出租,比如分割成小坪數店面,可能比較容易成交。
將場景轉到職場上,邁入中年可能有十幾甚至二十年工作經驗的人,隨著市場需求與新興科技不斷變化的環境下,而一些新興網路原生公司無論是直播、電商還是虛擬金融,都強調速度和變化,也偏好進用小於35歲甚至是30歲以下的工作者,往往會讓資深的職人有種朝不保夕或是不知道何去何從之感。
這時的感覺,或許真的有點像在沒落的商圈等待招租的店面,價高但有行無市,卻又擔心空了太久,行情只會越來越差,於是只好削價競爭,但真的只能如此嗎?
資深職人因為年資深、產業歷練夠、薪水也高,彷彿高價、大坪數的商圈店面,卻因為商圈的轉移或是商業模式的改變,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職場上乏人問津的高價店面。然而,對比於無法移動的不動產,人的彈性或許又更多一點。
舉例來說,近幾年來,我們很常看到一些資深的行業專家從朝九晚五的職場退下,改作企業家二代教練或是導師,甚至有人自己開始經營出租大叔,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包裹成一個個小規格商品,出售給需要諮詢甚至是傾聽、陪伴甚至是職涯陪跑的職場後進。
我們也看到另一些人,在離開組織後,成為組織的外部顧問或是外部合作夥伴,以接案或專案形式合作,持續運用自己過往累積的專業和人脈,但不受限於企業內的人事制度或是工作時間的規範,反而更可以持續拓展自己的專業領域甚至跨界到其他的領域。
其實,中年職人的經歷、人脈和可轉用技能,反而是可以持續在工作上發光的亮點。這怎麼說呢?
雖然現在的職場強調英雄出少年,然而少年之所以為少年,也就在其年紀輕與所經歷的人生有限,無論是產業的變化、所累積的人脈和信任資產,以及一些無論哪些產業都通用的可轉移技能,像是溝通表達、協同合作、危機處理等,都是資深職人所累積出來的寶貴資產,只需要重新打磨或包裝,以及選擇合適自己當下的工作模式和賽道,並持續抱持自我學習的成長型心態,依舊有機會持續在職場上貢獻所長。
與其說,資深職人是個落寞商圈的高價招租店面,我們更可以說,中年職人的經歷、人脈和可轉用技能,反而像是為本來不會動的房子裝上輪子,成為一台到哪裡都可以落腳體驗生活的露營車,在透過彈性思維與工作模式持續貢獻所長的同時,也能享受自己工作打拼成果所帶來的眼界和餘裕。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eo 是職場老鳥,之前因為曾在媒體業服務,因為擅於寫稿跟採訪,也一直都有在接案賺外快,後來索性辭了工作全職接案,也靠著之前以往的人脈,持續經營自僱者的生活。許多客戶都喜歡Leo的文章,用語精確簡潔,而且因為之前深厚的產業經驗,新產品發布新聞稿,似乎只要交給Leo,可以省去很多溝通成本。
    記得小時候常會跟著外婆到外婆家裡附近的菜市場買菜,那種吵鬧聲不絕於耳與各種青菜、蔬果、魚貨、肉品混雜著酷暑的複雜氣味,加上腳下摻雜著魚肉血水、洗滌用水和菜渣總是濕黏的觸感,只要一回憶起畫面和氣味似乎馬上就會一起湧上。
    最近兩大台灣商業雜誌的封面主題分別是「缺工海嘯襲台」與「全面加薪時代來了」,彷彿暗示著在近兩年的疫情催化之下,從一開始討論供應鏈移轉如何不斷鏈、遠端工作的配套,更因為邊境出入境的限制,反而更加深了許多產業,特別是現場作業的產業無法「實體」獲得勞動力的的困境。
    記得在唸翻譯研究所的時候,每個人的譯文都需要經過其他人的審閱甚至給予建議,有時候甚至是在放公開的資料夾裡讓大家參閱,而在口譯箱裡的練習更是如此。在一段15-20分鐘的同步口譯練習,往往台下有好幾個同學和老師戴著耳機聽著自己的譯文,而在結束練習後還會互相講評給予可以改善的建議。
    最近因為接種疫苗,到了一家從沒去過的診所,在去之前還特別上了Google地圖看看診所的評價,想不到看到的是低於三顆星的評價。而觀看使用者留下的評論,多是近期去接種疫苗的人所留下,而非到該診所就醫的民眾。 然而,「外行領導內行」是職場的常態嗎?或許真是如此。
    在報章媒體上,我們常看到許多早慧的孩子,因為某些契機或是父母親有意培養,開始接觸了音樂、藝術、體育等坊間常稱的才藝項目,後來因為得到名師或是貴人發掘,或是孩子持續的投入,讓他們小小的年紀即站上舞台與運動場上,成為在所屬領域的專業人士,無論是演奏家、藝術家還是運動員。
    Leo 是職場老鳥,之前因為曾在媒體業服務,因為擅於寫稿跟採訪,也一直都有在接案賺外快,後來索性辭了工作全職接案,也靠著之前以往的人脈,持續經營自僱者的生活。許多客戶都喜歡Leo的文章,用語精確簡潔,而且因為之前深厚的產業經驗,新產品發布新聞稿,似乎只要交給Leo,可以省去很多溝通成本。
    記得小時候常會跟著外婆到外婆家裡附近的菜市場買菜,那種吵鬧聲不絕於耳與各種青菜、蔬果、魚貨、肉品混雜著酷暑的複雜氣味,加上腳下摻雜著魚肉血水、洗滌用水和菜渣總是濕黏的觸感,只要一回憶起畫面和氣味似乎馬上就會一起湧上。
    最近兩大台灣商業雜誌的封面主題分別是「缺工海嘯襲台」與「全面加薪時代來了」,彷彿暗示著在近兩年的疫情催化之下,從一開始討論供應鏈移轉如何不斷鏈、遠端工作的配套,更因為邊境出入境的限制,反而更加深了許多產業,特別是現場作業的產業無法「實體」獲得勞動力的的困境。
    記得在唸翻譯研究所的時候,每個人的譯文都需要經過其他人的審閱甚至給予建議,有時候甚至是在放公開的資料夾裡讓大家參閱,而在口譯箱裡的練習更是如此。在一段15-20分鐘的同步口譯練習,往往台下有好幾個同學和老師戴著耳機聽著自己的譯文,而在結束練習後還會互相講評給予可以改善的建議。
    最近因為接種疫苗,到了一家從沒去過的診所,在去之前還特別上了Google地圖看看診所的評價,想不到看到的是低於三顆星的評價。而觀看使用者留下的評論,多是近期去接種疫苗的人所留下,而非到該診所就醫的民眾。 然而,「外行領導內行」是職場的常態嗎?或許真是如此。
    在報章媒體上,我們常看到許多早慧的孩子,因為某些契機或是父母親有意培養,開始接觸了音樂、藝術、體育等坊間常稱的才藝項目,後來因為得到名師或是貴人發掘,或是孩子持續的投入,讓他們小小的年紀即站上舞台與運動場上,成為在所屬領域的專業人士,無論是演奏家、藝術家還是運動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你在職場上待久了,不知不覺就會變成所謂的「資深」員工,資深的不只是你工作上的技能,更是你的年紀,請讓自己「多工」,讓自己「好用」,才能在「花團錦簇」的員工池中存活下來。
    徵才活動現場,來到此地的人,多半是希望能在徵才廠商裡找到自己可以棲息之處,要不就是已經把逛現場、看節目、參加抽獎、蒐集禮物當成日常的,他穿著有點泛黃、領口都鬆垮的吊軋和拖鞋,預約了職涯諮詢。 甫一坐下,就將單手扣在椅背上,斜著身子、翹著二郎腿對我說:"欵~老師,你看我適合做什麼?"看了他的年紀,接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隨著職場競爭日益加劇,資深中年員工面臨著獨特的挑戰。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中年職場人士,如何智慧地應對內捲現象,不僅保持自己的競爭力,還能促進個人的職業成長和心理健康,是一項重要課題。 重新評估職業定位 資深員工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知識,這些是職場上無可替代的資產。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定位,尋找
    Thumbnail
    本文分析了臺灣熟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中面臨的障礙,包括社會文化偏見、技術與能力障礙以及經濟與成本考量。提出熟齡求職者應持續學習、調整薪資預期、展示長期價值、維持健康和體能、展示適應力和創新能力等應對策略,並通過實例展示這些策略的作用。
    Thumbnail
    當年紀越長、經歷越久的時候,找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難,其中不乏年齡歧視的問題。在這樣的困境下,許多人選擇在職場忍耐,而不敢隨便離職。文章中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身心症狀、職場困境的掙扎,以及對人生的反思。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快樂地活著。
    Thumbnail
    老了沒人願意租房給你? 現在不買房,薪資跟不上房價? 買房前,這些理由應該被考慮, 但事實上是怎麼樣呢? 房仲沒有告訴你的事 老了沒人願意租房給你? 老年應該是你人生最富有的時候,一個願意為買房打拼存錢的年輕人,老年一定有一大筆財富,難道那個時候會沒有房子可以買嘛? 孩子長大後
    一間績優的零售服務業,背後一定是財團。否則租不了那麼好的地點,無法裝修出富麗堂皇的門面,連一百年才能賣出一件的商品,也要各種款式備足。 而當我告訴別人我曾經在這樣的地方工作很久時,重點是暗示對方,別再騙、別太浮誇了! 零售業見的最多的,不一定是奢侈品,而是各式各樣的人。有錢的、還可以的;中產階級
    Thumbnail
    近年受到少子化趨勢的影響,未來退休年齡很有可能往後延,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一間企業的平均存續時間也遠低於我們能工作的時間,想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十分困難,除非,這間公司是你自己擁有的公司,或是用經營公司的態度看待你的工作。
    「退休」對我來說還有二十五到三十年才摸到的議題,然而我工作的場所,曾經是一個平均年齡五十五歲(我進公司的那一年),而我又正不巧遇到老廠,裡面的同事等同你父親的年齡,只是受到無限的壓榨而已,你試想你五十五歲遇到二十五歲新進的小毛頭你會如何?好的輪不到你,而且又是全男性的場所,為了「考績」可說是...
    Thumbnail
    當你在職場上待久了,不知不覺就會變成所謂的「資深」員工,資深的不只是你工作上的技能,更是你的年紀,請讓自己「多工」,讓自己「好用」,才能在「花團錦簇」的員工池中存活下來。
    徵才活動現場,來到此地的人,多半是希望能在徵才廠商裡找到自己可以棲息之處,要不就是已經把逛現場、看節目、參加抽獎、蒐集禮物當成日常的,他穿著有點泛黃、領口都鬆垮的吊軋和拖鞋,預約了職涯諮詢。 甫一坐下,就將單手扣在椅背上,斜著身子、翹著二郎腿對我說:"欵~老師,你看我適合做什麼?"看了他的年紀,接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隨著職場競爭日益加劇,資深中年員工面臨著獨特的挑戰。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中年職場人士,如何智慧地應對內捲現象,不僅保持自己的競爭力,還能促進個人的職業成長和心理健康,是一項重要課題。 重新評估職業定位 資深員工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知識,這些是職場上無可替代的資產。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定位,尋找
    Thumbnail
    本文分析了臺灣熟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中面臨的障礙,包括社會文化偏見、技術與能力障礙以及經濟與成本考量。提出熟齡求職者應持續學習、調整薪資預期、展示長期價值、維持健康和體能、展示適應力和創新能力等應對策略,並通過實例展示這些策略的作用。
    Thumbnail
    當年紀越長、經歷越久的時候,找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難,其中不乏年齡歧視的問題。在這樣的困境下,許多人選擇在職場忍耐,而不敢隨便離職。文章中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身心症狀、職場困境的掙扎,以及對人生的反思。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快樂地活著。
    Thumbnail
    老了沒人願意租房給你? 現在不買房,薪資跟不上房價? 買房前,這些理由應該被考慮, 但事實上是怎麼樣呢? 房仲沒有告訴你的事 老了沒人願意租房給你? 老年應該是你人生最富有的時候,一個願意為買房打拼存錢的年輕人,老年一定有一大筆財富,難道那個時候會沒有房子可以買嘛? 孩子長大後
    一間績優的零售服務業,背後一定是財團。否則租不了那麼好的地點,無法裝修出富麗堂皇的門面,連一百年才能賣出一件的商品,也要各種款式備足。 而當我告訴別人我曾經在這樣的地方工作很久時,重點是暗示對方,別再騙、別太浮誇了! 零售業見的最多的,不一定是奢侈品,而是各式各樣的人。有錢的、還可以的;中產階級
    Thumbnail
    近年受到少子化趨勢的影響,未來退休年齡很有可能往後延,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一間企業的平均存續時間也遠低於我們能工作的時間,想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十分困難,除非,這間公司是你自己擁有的公司,或是用經營公司的態度看待你的工作。
    「退休」對我來說還有二十五到三十年才摸到的議題,然而我工作的場所,曾經是一個平均年齡五十五歲(我進公司的那一年),而我又正不巧遇到老廠,裡面的同事等同你父親的年齡,只是受到無限的壓榨而已,你試想你五十五歲遇到二十五歲新進的小毛頭你會如何?好的輪不到你,而且又是全男性的場所,為了「考績」可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