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1|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硬體)產品經理一二三 (績效考核/業務vs專案/業務團隊)

上一篇談到產品部的型態,會稍微把專案抽離出來一點,因為接下來準備把專案部單獨拉出來講。然後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業績乏力,確實是否只有開發新產品或是創新一條路? 開發新產品的需求來源有哪些? 我也強調,任何的需求都應該先放入需求池中,而不是直接通知產品部進行開發。最後在開發工作完成後,會根據產能、庫存等因素,安排不同國家上市順序,文末也講到電商平台銷售,對線下產生的衝擊。有興趣的可以點下連結觀看。
今天更深入產品開發的前段,基本上會談到市場部,以及市場部為何無法發揮功能,由業務部負責市場部的工作。我們會談到失靈的績效考核,如何讓流程推進,變得如孝子上墳、轎夫起轎般沉重。本篇也會對業務開發提出建議,以及如何正確評估市場部及業務部的績效。

業務開發最忌殺雞取卵
在B2B的業務部,耐心是相當重要,因為你可能面對一個相對封閉的產業。想要找到對的人,並至少談上兩分鐘,就得花上不少心力。以前公司的老闆深諳此理,覺得憑亞洲人要想打入歐洲市場,難度太高。所以與德國當地的公司先結成戰略夥伴,對方在東歐捷克有一家小加工廠,雙方共同聘請一位標準德國人,金色頭髮,精瘦臉龐,又在荷蘭弄個免稅倉,這樣的陣仗,也是熬了兩年才初見成效。但在B2B行業,一旦切入供應鏈,訂單可能瞬間暴增,也可能因為品質問題或政策因素丟掉客戶,造成營業額急遽的下跌,漲跌幅比較不會是線性的漲跌。
所以進行業績考核,一般會分為新客戶及老客戶,開發新客戶會有較高的提成,但要維持老客戶,其實不一定比較容易,只是文化上對於開疆闢土有較高的評價,對於安穩守成,則被認為能力平庸。為了扳回一城,業務部可能鋌而走險,接下其他廠都不願意碰的訂單,這些客戶可能經營表現惡化,現金流已經發現問題,能拿下訂單,並不是業務能力特別強,而是用風險去換來,有點類似買垃圾債券,就看你要不要賭,看對進出場的時機,是有可能帶來豐厚的利潤。

市場部功能失靈
市場部單獨存在好像不常見,或是跟行銷部門合併,做的工作主要包括網站設計,或是展覽產品發表會規劃,宣傳影片的拍攝。有些會從公關公司挖來,toC的方式在運作,所以也開了FB粉絲團,同時經營LinkedIn、IG以及Youtube。這些社群媒體,也許面對一般消費者,都是標準配備,但是B2B的產業,可能效果有限。某些龍頭企業,網站都做得不怎麼樣,朋友的公司完全沒有網站,光靠行業內口耳相傳,生意就已經做不完。
而社群媒體上毫無針對性的投放,盡管成效不佳,也沒有辦法提出目標客群樣貌,不過至少是有數字可以追蹤的,那就有辦法申請並核銷預算。如果要到現場調研,雙方溝通申請場地許可(尤其礦業、林業),這樣需要的是一個PM來帶頭,針對時程排期、人員調度(機構+電子+控制工程師)、設備需求(量測設備及軟體使用授權)、地點交通安排、並管控資金。要進入一個產業,可能需要將近一年時間,幾百萬的預算,才可能對市場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基本不會嘗試這條路。
下圖是麥肯錫公司,於2017年發布,針對汽車製造業者,如何逐步達到電動化的一篇市場報告截圖。若市場部若能充分發揮,對於每一階段要觸達的目標市場樣貌,都能有完整的認識,那麼對於擬定市場策略,技術路徑、產品路徑,都能起到指導意義,但更多時候看到人性的貪心,一開始就要找最大、最有名的品牌,心想著攀上對方就能為自己背書,後續推廣就容易多了,且市場體量大,即便分到一小杯也相當可觀。我和朋友對這有一致的看法:「慢慢來,比較快」
Electrifying insights: Howautomakers can drive electrifiedvehicle sales and profitability, McKinsey&Company
Electrifying insights: How automakers can drive electrified vehicle sales and profitability, McKinsey&Company

如何考核市場部與業務部
其實在業務部的績效考核上,前富士康集團副總裁程天縱,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公式,這個概念在《矽谷B2B業務聖經》也有類似的概念。首先設定一個目標市場(Serviceable & Addressable Market;SAM),根據所屬產業、公司規模、財務狀況、組織架構,找到決策影響者,找出核心挑戰,評估對方的需求。這是市場部應該發揮的功能。以目標市場為分母,可以避免畫了一個很大的餅,但是並沒有管道接觸到,或是沒有能力服務好這群客戶。
而業務部會評估需求,真正可以繼續深挖,就進入銷售漏斗。而根據銷售漏斗,進一步轉化成實際訂單,就是業務部要努力達成的。
《如何設定部門的績效項目:績效考核系列#7/程天縱》

業務部的開發手段
現在很多業務,會從領英上面找資料,有扯上邊的就先放入spreadsheet,或是去展會拿了一堆名片,然後回來整理一下,然後一個一個發開發信。 這樣的做法效率低下,參考上一節,不管從「抓取率」或「勝率」,經常都稱不上及格。
B2B在進行業務開發前,我會建議先畫出產業關聯圖。也許看起來繁星點點,但以我待過幾個產業來說,基本上因地理區域,或是技術路線等,會很自然地分成三四個體系或隊伍,當然有些廠想要兩邊討好,但是到一定程度還是必須選邊,而我們會很有默契地,若沒必要,盡量不要踩到對方的地盤。 有些剛入行的業務,可能找上對方體系的廠商,對方看到想必也是一笑置之。
《正確的產業定位,才能保證「贏的商業模式」/程天縱 》
  • 要在B2B生存,一定有個核心競爭力,可能是材料或加工技術、可能掌握關鍵原料來源,也可能得到特許資格。這些會體現在三種利益上,一個是由技術帶來的功能利益,一個是技術+原料得到的價格利益,一個是從資格中得到的關係利益。一般都會強調功能利益,因為性能跟規格是很死的數字;價格方面可以先找到投資方,靠燒錢打開市場;關係利益是一項不會被搬上檯面,但是我認為在性能及價格各有優勢時,關係往往成了臨門一腳。
  • 客戶端的採購要能碰到面,有點難度,一般較大的廠都有以評選通過供應商名單(Approved Vendor List),都會建議無論是開發或生產,由名單中的供應商優先。沒有特別的案子,基本上不會增加,因為採購還要花時間驗廠,以及完成資質審核。不過有機會,建議先不要急,抱著提供產業資訊心態,與對方交流,只要你持續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有案子進來,也許採購就會邀請你報價看看。建議千萬不要談些吃喝玩樂,雖然這些話題大家都愛,但是採購的時間很寶貴,如果只會問「最近有沒有案子可以合作」,幾次之後人家就懶得回你。 哪邊得到有價值的資訊,你可以思考下:什麼東西是開發過程一定碰到的?
  • 聘請有相關經驗的,或透過進行諮詢平台,例如Guidepoint Global,他們媒合你的主題及人選,經由遠端訪談,顧問諮詢費用約每小時美金350-500。
商學院畢業的同學,請不要以為在技術密集的產業,好像總是低人一等。對於術語有些鴨子聽雷,我直到前兩年才發現,原來統計學不是理工科必修科目,所以關於問卷前測、信效度、有效樣本、因素分析,這些可能你還比較熟悉,至於質性研究方法論,就更不用說。只要肯放下身段,帶著好奇的心與換位思考的態度,一定也能開發出廣受好評的產品。

業務部與專案部的爭端
之前公司產品較為複雜,業務每年的訂單目標,總會先簽了再說,利潤的部份可以推說,後面有大單,到時候再收回來。至於開發時程,則是請多幫忙。我經常用一個比喻,專案經理可以透過協調,達到效率最大化,但是一間20坪的房子,再怎麼巧手規劃收納空間,也不可能跟50坪相比。人員不足就是事實,即便有人,專長又不同,硬要做也是可以,但是成果就是可以動而已,在系統整合度上,就無法太要求。
為了避免業務亂喊,公司開始要求,專案經理在早期就要加入需求確認,後來又加入研發部,在提案階段,就要進行初步的可行性分析。貌似這樣就能補起漏洞,但是卻沒考慮這新增工作,都不在專案部及研發部的考核範圍。專案經理要求標準就是品質、成本、交付(QCD),不過那是正式立案才開始計算,如果業務沒有考量到人力問題,抓好整年的節奏,抱著有單先簽再說,在還沒通過立案審查前,專案部只提供意見,為了紓解工作量,能擋就擋,惹得業務心急如焚。
研發部雖然在專案執行過程,與專案部門有爭執,但是相處時間長,而且共同的技術語言,所以兩個部門在關係上,肯定是比業務部要好。而工程師的考核,非常好笑的以出圖量及專利數作為標準。那這種接案簽約前的技術審查,基本上也是挑有空再做,所以這個階段推行起來特別慢,在週會上業務會放上這是潛在客戶,但是在進度軸上,就是蝸牛般地爬行。

專案部門只能有責無權?
當一個專案經理,最常被上級,你要為成敗負最大責任。但是專案一般都有目的性,團隊成員也是從各部門臨時調撥。成員會面對兩個領導,一個是部門職能經理,而專案經理比較像是虛位領導,但是如果對成員在專案中的表現,與他人協作的態度,無法做出評價,可以驅動成員的手段就少了一個。我曾經提倡過,工程師必須要經過多少專案,並且累績一定的評值,才能夠升級。如果表現消極,態度散漫,那沒有專案經理願意搭配,自然會被淘汰。
當然,這也可以是一個雙向的選擇。如之前說過的【需求池及人才庫】的概念,專案經理可以從需求池中,認領某個需求,並且著手組建團隊參與提案,如果你是一個凡事強壓對方接受,不尊重專業,又拒絕溝通,遇到困難不肯一起面對,自然也不會吸引團隊跟隨,那只能做一些小案子磨練,或是遭到淘汰。

專案團隊的形式
專案有的非常小而精,最小應該不會低於三人,再上去就很難說,像NASA那樣的計畫可能幾萬人吧。但是你可以分成三種不同類型:
  • 足球隊:在這樣的團隊中,專案經理就像教練,制定隊形戰術,會有較明確的分工與職掌,但是每個人又擁有一定的自主性,並且能互相補位。
  • 交響樂隊:隊伍比起足球隊又更複雜龐大,有更為明確的且細膩的分工,除了對個人能力的要求,紀律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需要反覆的練習及磨合,其他人能幫助的不多,要能流暢演出,依靠絕對的控制。
  • 軍隊:最為龐大的,每個人只知道最終目標:贏得戰爭,但是每個士兵對整體局勢發展以及戰略規劃,可能不是很清楚,把這麼一群人聚在一起,成為力量,靠的是生死及榮譽
所以,有些專案經理,尤其是技術背景出身,會花時間與成員討論(爭執)合理性,但往往流於一種辯論,就是一方要證明另一方不可行。如果你辯不過我,那就按照我的方式進行。
我本人不是理工背景,我是心理學背景,只好靠另一種方式,我們不辯論,我們「說服」,這兩者出發點不同。說服不是突顯出差異優劣,而是有什麼是我們都同意的,從彼此都同意的地方出發,尤其要注意,對話中出現的哪些是事實,哪些屬於個人推論,還有夾藏一些隱含假設。我會用換句話說,來確認我充分理解,並且表示傾聽。還有一點,盡量不要死守全線,在某些不重要的點上,願意讓步,換來對方在一些我特別在意的支持。這樣最後的結論,可能無法讓雙方都完全滿意,但至少也能體會為什麼有如此判斷,降低心理排斥與抗拒。在越是混亂、緊急的專案中,紀律很重要,但是榮譽跟信念才是讓大家咬牙堅持的核心。
最後的測試,我把團隊成員都拉過來拍照,對大家說:「有一天這個團隊會消失,但你們永遠會為今天所做的事感到驕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