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學測前想什麼|大學升學專題 I:前導|舊文復刻 Ep.2

復刻簡述與作者聲明
讀者目前閱讀到的是完整翻新的內容。
舊文復刻》除了輕微的用詞、用句修改,還會額外附加原文沒有提及的想法在各文章的底部作為對照,豐富程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唷。
內文適用:高中二、三年級學生;結論同時適用:選擇時常困難的讀者。
第二站,升學系列開跑啦
第二站,升學系列開跑啦
...

本集文字聚焦

所以什麼是「最好的」選擇呢?

讀理工,出路好?

我們可以學習好邏輯與務實的思維,但並非一味尋思可能不適合自己的道路,如果我們曾經相信讀書可以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那麼其他的可能性呢?
當然是開玩笑的。
我讀過數學系。
18 歲的時候,我想過很多次讀完數學系的前景,可能有多看好?如果想當老師,不只要當一位好老師,更希望可以成為學生依靠的老師;又或者不想做了,可能還有轉換研究所的機會;再者面對大學,還有好多、好多的事情想要完成。
但是,如果沒有順利畢業呢?
就例子來說,我還是被自己的課業壓垮了,綜合許多因素:時間管理不當、過多時間社交、無心課業等狀況下,就是休學一途;或許是被迫提醒著該想清楚什麼,再來一次才不浪費了這段經歷。
選擇未來可能的出路時,最重要的是回歸自己
我是誰、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什麼個性、有什麼特質、我可以做什麼、學什麼是適合我的;我們生活在社會賦予的價值:讀理工出路就會好的觀念中,這套說法在我的觀察下不只可以說是不正確。
甚至在這個比拚創意的時代下,很可能會失去培養優勢的機會
有 3 個問題或想法想提供給讀者,可以花一點時間:
  • 聽到大的「行行出狀元」是不是唬爛
  • 如果真是沒有價值的東西,怎麼會有人願意做,什麼才是「沒有價值」
  • 可以與人比較優劣,但別人的行情不會等於你的行情
如果不思考一些問題、不主動幫自己找資料,等到面對難題才發現棘手時,就很難責怪旁人的意見為什麼可以如此之多,為什麼我們沒辦法做自己的主人。
為什麼花了大半時間讀書,選個志願還會受人牽制

上大學,玩四年?

除了大家辛苦過後的憧憬和社會給你帶來的幻想,在資訊更新速度呈現指數成長的社會裡,如果玩樂代表的是一種安逸,警覺性可能就要拉高一些
我只是想押韻 XD,其實是想對這問題不予置評
期待很久了,頂著校排 2% 的光環,考到學校了還不好好玩一波;也是,努力過後給自己獎勵並不為過;直到重考考上成大,漸漸地發覺厲害的人並不特別執著於課業耀眼。
這和普遍人上大學就比較不重視功課有些相似的地方
先不說想在課業上躲懶,哪裡有人有活動就往哪去,畢竟都聽別人說大學就要交朋友、結識人脈;大家的時間基礎相同,為何四年後有的人可以繼續發光發熱,有的人卻開始擔心未來在職場上的遭遇和待遇?
個人心得:這和「時間分配」有很大的關聯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裡和當初想的不一樣;同樣是交朋友,有的人會抓好目的認識他想認識的人,保持一定程度的聯絡和交換關係;有的人反而變成應酬,為去而去、為做而做,接著幾個月後發現自己「投資」好像不太對味。
現在我比較不鼓勵只秉持著「交換」概念認識人,除了追求「必須」和效率。
同樣是玩樂,有的人就會扣準目標,樂在一件想完成的事上
有的人則是哪裡有幻想憧憬哪裡去,不甚清楚內心答案而做,雖然有一定成果,卻成了別人成就的墊腳石,弄一個不好得罪誰,連付出的時間想回收也沒了,得不償失。
準備大考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
  • 讀者大學想追求什麼:球隊、社團會多有趣,你想要怎麼玩
  • 「做這件事」的理由是什麼,有沒有比建立人脈、情感更好的答案
  • 預計辛苦整個學期後想得到什麼,會不會是屬於自己的作品

為什麼要讀書

這個自己都問到快爛掉的問題,讀者要不試著給自己一個合理又舒服的說法吧。
所以讀書的目的 ... 並不是品嘗書香嗎?
讀者大概不意外,台灣是很功利主義的社會: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讀書在內,都必須要能看到實質的價值,才有理由去做;讀大學也是,我們是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更好而來。
只可惜現階段能問出的問題也僅只是:讀這個可以做什麼
其實不是一個系可以「做什麼」,除了少數特定的職能導向科系,如:醫學系、牙醫系等以外,還是以學術研究為目標。(當然,學術點不同,只是有的科系會很直接的聯想到對應職業)
如果我們會想像工作大多也都是講究「務實」面,兩者之間不就有些矛盾。
我們在大學裡所倚靠的是這些稱之為「理論」的東西,因此並不是大學教授不願意回答讀者畢業後可以做什麼工作;如果我是教授,當然希望學生在底下是遊刃有餘地做研究,這麼想賺錢又何必要讀大學呢
幫自己設計一個能喜歡讀點書的理由吧。
而且是可以支持讀者隨時能走下去的好理由;不會總是一提到讀書,就渾身不對勁,想睡覺、想逃離。
這樣要考出一個好的成績也不會是太困難的事。
那我在「高中/重考」的時候,又為什麼選擇讀書?
對我而言,進到成大之後所認識的人、事、物都有著和從前不同的距離和質量
讀書不是專門追求「幹嘛」,反而善用課後的時間,那麼不僅是學業,課外學習質感和程度也會有所提升。
換言之,如果讀大學還很十分在乎課業,這是讀者對自己負責任的一個表現;但我會更加注意:是不是再多學點什麼,帶走的就不只是一張紙
那當選擇了成大 ,可以實現我想要的生活嗎?(場合任意代換)

侷限住的一些想法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選擇」不涉及對、錯,但有好、壞之分。這是記了很久的一段話。
背後的概念是:對於別人的選擇,確實無從干涉,也無從評論起;可是不得不承認,如果每個人都選的是「最好的」選擇,那社會的階級感又是怎麼發生的?對吧,照理說,我們的選擇不會「不對」。
就好像理工至上的想法,似乎在另一群高薪人的眼中是「奴工」的代表,有不對嗎,也不至於,可是就是有一群人覺得不適合自己,這個「覺得」就是關鍵。
那麼讀者你呢:如果每個可能的選項都沒有不好,怎麼選
往後,除了學校、科系的選擇,大學期間想挑戰自己的什麼地方,以及課業之於自己的那份理由,當你去屏蔽外界的聲音帶來的影響,會發現其實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相當充裕,不會有人逼自己給出一個合理的交代。
會逼自己要焦慮的只有自己的頭腦,還有對讀者一無所知的人群
所以凡決定一件事,比如寫作,好還是不好?要先告訴讀者的是,有可能會被討厭、可能被退追蹤、可能看不到寫作的盡頭、可能會靈感枯竭,這樣還要練習寫作嗎?
想通的人就會回答 (類似) 說:我沒有說要出書,也沒有說要世俗名利,整理整理書評是對反映、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
這樣,就可以回到原題了:我們為什麼讀書。
...

專題推廣
讀者可以如何 follow 到各種最新作品呢,記得先登入 Google,然後:
  • 點點「追蹤專題」,同系列作從此不漏接
  • 如果是「追蹤我」,還能涉獵到少見又容易登榜的心路歷程文章
  • 簡單的點「愛心」,表達對主題的喜歡或給我的鼓勵也很歡迎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整合 2017 至 2021 生涯轉折長文,為期一年舊文翻新計畫;選文涵蓋人際、生涯及升學等「選擇類」議題,本專題已完整更畢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人類量測事務所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