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8|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為什麼在戰爭跟瘟疫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社群?

面對動盪不安的年代,我們需要社群的三大原因:1.接近幸福的本質2.增強抗風險能力3.共創舒適環境。本篇就跟大家聊聊現代社會中社群衰亡的原因,以及為什麼我們又再次需要社群的理由。
最近日本物價漲,油價也漲,開新聞看到要開國庫穩定油價,日幣也跌的亂七八糟,打開公司群組跟大家哭夭一下,過一陣子回傳了下面三張圖片。
我看了一下大概就是想表達很多東西都漲價吧?
我看了一下大概就是想表達很多東西都漲價吧?
(這是好幾天前寫的文章,所以上面三張也是好幾天前的圖片)
傳來圖片的老闆做了下面幾個論述。
1.美州大旱,糧食生產不足
2. 世界肥料生產出口第一名的國家是俄羅斯
3.接下來糧食也會大漲
他說:「最差情況是有錢也買不到食糧,要國家配給。」
國家配給?我是很難想像到有這一天,但是各種天災接踵而來,誰知道明天會怎麼樣呢?

戰爭跟疫情引起的連鎖效益以既有知識經驗難以評估

公司的群組裡除了本人是個智障以外,都是由非常會讀書,畢業後還是一直努力吸收各種語系資訊的成員構成,每個月一次的讀書會,也往往讓我感嘆他們對世界上各業界、各種文化等雜學的理解,真不是我一介草民跟得上。大家也特許我這個不愛讀書的草民,每個月參加時可以就課程或生活隨便分享一些東西,因此每個月一次的讀書會,只要不度估都可以學到很多。
就社會經歷而言,成員們也有著四十歲人平均的社會視野跟情報網,這樣的成員我想在民間應該算中間偏上了吧?但現在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因太多,就算每次聽他們分析的頭頭是道,但也不是百發百中。
雖然網路上資訊琳瑯滿目,但無法辨別真偽,分析時也可能因知識不足,再加上現實世界無數看不到的變因,導致大家分析失準,討論流於情緒,最終走向錯誤決策。
這次的疫情跟戰爭,都是很好的例子。
疫情影響了什麼?
首先我們就醫療能量來討論,現在已知感染會導致醫療體系崩壞,但對於要打哪些疫苗?動用那麼多資源來做隔離跟防堵究竟對經濟、產業會有多大傷害?國際選擇共存,我們就要選擇共存嗎?共存的話我們會付出什麼代價?不共存我們又能撐多久?
政府立場搖擺不定,說詞矛盾,但做出錯誤決策總是比不做決策好,而人民有辦法判斷哪些是好哪些是壞嗎?具體而言除了染疫、後遺症以外,以國家整體來講,又有什麼影響呢?疫苗打三劑跟得上變種嗎?為什麼不開發治療藥物卻要大家一直打疫苗?
上面這些問題在網路上有許多資訊、討論,也有許多權威發表意見,而我們究竟該如何做判斷呢?
其他比較複雜跟需要專業背景的議題不談,關於境外移入我提供個相關數據給各位參考。台灣2021年合法移工約69萬人(然後逃跑的黑工有20幾萬),台灣人口來換算,每35人就有一個是移工,就產業來看,製造業每7人裡就有一個移工,看護業10人裡有9人是移工,依照台灣人口發展趨勢,之後只會增加,而且會超級快。
大家嫌棄境外移入,但國門關起來,又有多少人會受到影響?通通要做隔離的話,又要消耗多少成本?
現在說移工,但以台灣人口現狀,過個20年,這些新住民比例可能會遠超台灣人
再來看看俄羅斯跟烏克蘭的問題,大家多少知道這件事會影響物價,但是怎麼影響?為什麼影響?我們能做什麼準備?這題應該沒幾個人答的出來,因為我們面對戰爭這種未知、多變的情況,能做判斷的資訊、知識跟經驗都太少了。
換個角度,站在政府決策跟執行面來說。
公家單位為了用民間的稅金,處理諸多公共事務,長久以來在「公共」「公平」跟「民主」的枷鎖下,早就已經發展成一個背離民眾思想,巨大且行動緩慢的機器,民主政治發展到今天,究竟是少數利益集團駕馭著民主巨獸前進,還是民眾憑自己意識主導國家方向,早已無從驗證。可以斷言的就是政府機關橫向連結薄弱,導致海內外一齣齣在疫情中上演的鬧劇,就這樣透過新聞還有各種形式在大家眼前上演。
日本有打錯疫苗、疫苗忘記冰、台灣的政策轉彎造成第一線執行種種混亂,這都體現出把「公共」這件事交給公家機關處理已經不是百分百靠得住,但政府那麼巨大的組織,又有什麼東西可以取而代之,或是與之對話呢?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團結互助-也就是社群的力量。但在現代社會裡為什麼社群會漸漸消失呢?

現代社會社群的消亡

說到社群大家想到什麼?學校社團?獅子會、扶輪社?宮廟、堂口、幫派?網路社團?社群網站?還是BNI、青商會?
每個族群、每個階級都因為不同目的組成社群,但也有一大部分的人不屬於任何團體與社群,究竟為什麼參與社群對屬於群居動物的人類來說會變得可有可無,甚至陌生?這要從現代社會的發展說起。
最早人類開始有群體,是為了狩獵、農耕、分工合作克服生存問題,漸漸隨著文明進步,不同時代的社群也有著不同的樣貌,家族、村莊、國家、公司、學校等等,不同目的的組織,就形成不同社群,而這些組織與依附其上的社群都有各自的目標。
在以前,大家生活還是以家庭跟村子為單位時,很多事必須透過互助合作才得以順利進行,當時的生活跟社群唇齒相依,大家在同一個地方生活,也在同一個地方工作,自然也形成社群。
但這樣緊緊相依的關係有多煩,相信住過鄉下,或是學生宿舍的人應該都知道。發生一點點小事,第二天不管你願不願意,全村(全寢)都會知道,原本只發生在過年時的刺耳問候,在鄉下也可能天天上演。「什麼時候要結婚啊?」「現在收入多少啊?」「什麼時候買房啊?」「要不要生小孩啊?」
昭和時代的大家族(照片取自福岡縣議員加地邦雄部落格)
於是隨著科技進步,分工越來越細膩,人們逐漸離開了私生活不受尊重的鄉下,來到都市。在都市生活中,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的工作,賺到足夠的錢,幾乎所有價值都可以用金錢來交換,但人際關係要怎麼用金錢來換?精神上的傷害要怎麼靠金錢來療癒?金錢可以買得到愛情嗎?我想這些問題,只要擁有了一定金額以上存款、達到一定程度物質生活以後,大家都會產生各自的答案。
「我們只要錢夠多,就不需要社群。」
其實仔細思量,這種想法應該只存在某些群體中,其實就算現代社會如此便利,我們還是需要社群,究竟是為什麼呢?

不動產社區營造導出的「為什麼我們需要社群」

【不動產社區營造是什麼?】
最近我在上日本不動產群募的課程,簡單來說就是透過群募概念,讓大家一起參與不動產再生跟街區活化等等,但是不單純是做義工,這些投資會變成利潤回到投資人身上,有非常非常多有趣的概念跟案例。我從兩年前開始關注這個公司,他們從一家擅長經營社群的不動產公司,發展到可以培訓其他地方同業做同樣的事,相互結盟,現在也出了一套培訓系統。
「我們不是想辦學校,各位經過面試來的同學都是我們的夥伴,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要賺錢!手上的物件有任何疑問或經營上的問題都歡迎提出!大家隨時討論,互相支援!」
在社區營造這塊,很多都是非營利組織、公股法人或是領政府輔助的單位,因此主打「我們就是要賺錢」那麼露骨的台詞出來,我在日本還是第一次看到。但就是這樣一群熱愛社群跟地方、本業又是不動產的人們來帶頭才有說服力。
我之前在東京也待過房仲業。業界氛圍是所有服務、人際關係、甚至一分一秒都要算成錢,當然也有人操作社群。同樣是社群跟商業,哪一個優先,給人感覺卻天差地遠。
「社群是我們持續賺錢的手段」「賺錢是我們維持社群的手段」這兩件事看似雷同,在執行上細節卻完全不同。當然不動產群募這個商業模式並不只有「賺錢」跟「社群」那麼簡單,他們指向的是最小規模的經濟循環,但這不是本篇重點,就先略過吧。
不動產群募其中一個案子「大家的老家」,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同參與、共同獲利的實際案例
【以不動產的角度看社群的必要性】
這次不動產群募課程中我報了三門,其中一門是「不動產與社群」,這裡就借第一堂課的觀點來跟各位聊聊社群的重要性。
要了解為什麼社群可以在不動產社群中佔有重要地位,就要先回到剛剛的「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社群不再重要」。
在以前日本還很貧窮的時代,因為大家一起吃大鍋飯,飯比較好煮,所以家人會聚在一起吃飯;因為小孩生多了可以當勞動力有些還可以拿去賣了換錢,所以生很多;在村子裡因為電視很貴又很稀奇,所以大家會聚在有電視的人家看電視。所有群聚都帶有目的跟一點逼不得已。
但現代只要一台手機就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資訊,打工賺點錢,不管去便利商店,或是超市特價時段撿便宜東西吃都餓不死,大家群聚的理由逐漸消失。以群聚達成某目的的活動逐漸減少,物換星移,社群就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大家聚在一起和樂融融得做某些事。
社群之所以會讓人覺得焦慮、不想接近與煩躁的原因就在這個和樂融融。當個人要融入一個新群體時,就會開始在意「大家不知道怎麼看我?」「那裡有怎樣的人?」「我這樣做會被討厭嗎?」以和樂融融為前提的社群,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社交壓力,久了就會讓人疲乏,想遠離。
在社會越趨發達,社群看似成為娛樂手段的雙重因素下,現代人自然而然遠離社群。
另一個不動產群募的案子,地方的酒場再生計畫

「在座各位沒有社群,目前為止房租有少收、契約有少簽嗎?還是你們賺的錢有比較少?如果沒有,那請大家重新站在業者的角度想想,為什麼你們會坐在這裡聽課?」

同學們有在東京有六十個物件的職業房東、不動產仲介、執業三十幾年的建築師、還有書士跟老人院經營者,領域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大家在老師點名下按照順序發表。
聽完大家的答案後,老師說「我知道你們有些人是因為興趣才來聽課的,但我們需要明確的理由跟方向,才有辦法前進。」
之後老師用了很多例子跟問題帶大家重新整理出為什麼我們需要社群,過程不贅述,直接上結論。
1.接近幸福的本質
人的幸福感有一大部分來自於自我肯定,但一個人做事,光靠自HIGH來完成自我肯定的少之又少,通常都需要靠他人的意見來獲得肯定跟自信,因此在社群中,大家朝著明確目標前進時,就可以在過程中透過相互肯定,來達到自我肯定。
2.增強抗風險能力
對於不動產居住者來說,社群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目的,就是增強抗風險的能力。我列舉幾個雖然一輩子不一定會遇到,但遇到可能要人命的風險:火災、海嘯、地震、封城、戰爭。這些依照全世界的局勢跟每個城市地理位置,有些人會遇到有些不會,但遇到了,我們就需要透過社群互助來克服。在日本有種東西叫做町內會,而台灣應該是對應到管委會。(關於町內會是在幹嘛可以參考這篇:台灣比日本民主嗎?從町內自治聊聊日本社會的公共參與
但風險只有這些嗎?當然要羅列還遠遠不只。集合式建築遇到隔壁商業設施廢氣、廢水、噪音污染時怎麼辦?財團的大型建案奪走大家日照權的時候怎麼辦?都更的時候大家意見不合怎麼辦?社群除了解決外部的問題,也能透過組織運作來解決內部問題,更能透過個體集結來跟更高層級的公共、商業團體平等對話、談判,社群的力量就是該這樣用。
3.共創舒適環境
對於住宅周圍的公共空間,在台灣大家也許會覺得是政府該管,管理委員會或是管理公司該管,但若居民可以形成社群,那大家一起維護環境,利用公基金修繕或增加設備都不再只是空想。而在不動產之外,「公共」其實還有更多想像跟運用。
日本包括公家機關在內,很多團體都在摸索社群與組織的新型態,大量的工作坊產業跟社群建立產業也應運而生

結語

在裏物語不同系列或主題文章中,我強調過好幾次社群的重要性,尤其是中產階級更加需要社群這件事。但具體而言我們該怎麼結社?該具備什麼能力才能成為在社群中擅長協作的成員?這些方法就在中產階級自救會系列文(還沒寫完)跟大家聊聊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沒有愛的台灣人,在日本以非主流的觀點寫下春夏秋冬與喜怒哀樂。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