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與諮商(三)  我討厭大眾心理自助書籍&心理師療愈部落格!

  這就是我遲遲難產的原因,因為我總是在和自己無止盡的對話:我到底要寫部落格幹嘛?小時候覺得自己有寫作的天分,曾經夢想上中文系日後成為暢銷書作家,求學階段得過文學獎...
  So? Any else?
  有幾個階段,曾經有老師與朋友告訴我,我可以嘗試耕耘部落格,或甚至出一本自己的書,不論是打響知名度,或是能夠為一群沒有辦法接受到諮商的人能夠獲得自助的心理學常識,這都是很好的事情。為此我上過一些自媒體課程,學習夾文夾敘、標題殺人法、簡短的行文結構、貼心幫讀者分類的段落、以及幫忙摘要幾個要點...等。
  我練習過(我承認本部落格就是我練習時草創的),而我也認真思考過自己能提供甚麼,但我一直找不出具體要寫甚麼,或是為哪一個族群而寫,或是我能提供甚麼值得成書的知識(其實市場上也超級多本,哪缺我再寫一本)。
  久了,自己來來回回接案,閱讀不同專業書籍,來回督導深刻討論,再去看大眾自助書籍,我只覺得:那是毒藥
  言重了,如果是類似巴拉刈那樣的毒藥誰自然都不會自動去嚐(想自殺除外),但有一種說法是:其實精緻糖是毒藥喔,你會喜歡他的味道,但如果食用過量會造成身體內有發炎反應,甚至過胖。我很愛吃甜點,所以我深刻理解吃不到糖的失落-請想像你吃的蛋糕不加糖、滷肉飯不加冰糖、飲料全部喝無糖...
  吃的時候滿足,但久久沒吃,會想念,甚至受不了...套句專有名詞就叫戒斷反應,對吧?當你需要他的量遠遠超過你身體能負荷的量,或是當你認為那才是唯一食物,就是問題。
  所以回到大眾心理自助書籍、以及心理師專營部落格,你是否也有一種感覺:千篇一律。愛自己、疼惜自己內在小孩、重建過往的家庭創傷經驗、和內在的父母和好、或是你可以允許自己自在去愛去恨、你有權利做你自己...
  我可以想像如果內在是長期處在很受傷的人們看到這些話會有多激動,覺得自己被理解了。但我想問:然後呢?
  然後呢?
  回到我再接受心理諮商,或是我正在替案主進行心理諮商的歷程。很多時刻這一類的「好話」我不太輕易說出口,因為當我覺得案主內在的世界相對複雜時,我便覺得這些罐頭話講來,我是在安慰案主,還是想告訴我自己我起碼有給案主一些好話這趟諮商好棒棒?真實的諮商關係,就如同各種人際關係的縮影,他凝鍊了各種人生的愛恨縮影,真的不是幾句罐頭話就可以打發。
  就算要說罐頭話,你也得看案主而選擇開不同的罐頭,起碼你不能對不吃海鮮的案主開鮪魚罐頭吧?你也不能對不碰醬油的案主開大茂黑瓜罐頭,或是想嚴格控油的案主開玉筍罐頭吧?
  所以在我的世界觀內,每個案主都是這麼複雜,但心理自助書籍描繪的故事和理論都是這麼高度挑選而片面,心理師部落格寫的文字又是這麼的心理師個人私心思考,戴入一些個案故事資訊,改改內容,加上文獻也就完成了。
  我先澄清,寫心理自助書籍、和寫部落格我也不覺得是隨便寫寫,我相信每個作者勢必都很認真,認真找文獻,認真修改案主內容以致無法辨識本人,這些努力我從不否認。而在這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有挑選自己想接受資訊的方式,或許你搭個捷運,看到一篇某心理師在XX迷發表的文章,你就感覺獲得療愈了。
  但我認為,就是這些文章和書籍,貶低了諮商的複雜度,一來讓人以為讀這些書籍就如同獲得和諮商同等效果、二來讓部分需要幫助的案主輕信原來諮商也就是講罐頭話。
  當你花300塊(博客來或誠品可能還會幫你打79折)就感覺獲得了療癒效果時,那麼誰會願意花一次又一次2000up起跳的心理諮商呢?又或是當你看某些部落格後自我定義為某類型的依附人格,你又願意去相信你其實還有更多、更複雜的可能、甚至更複雜的問題嗎?
  複雜往往才是心理諮商的關鍵與精華,療愈也不見得是每次諮商都會附加上的糖粉,有時穿越表面的問題看到真正深刻的問題,引發更大的痛苦,可能才是心理諮商想替你的人生講真話。
  真的來諮商引發痛苦,那我繼續回去看自助書籍,我在那些被營造的溫暖文字中獲得了安慰......
  你不覺得就像中醫開給你苦苦的藥,你不喝,你跑去喝全糖飲料一樣嗎?
中醫開給你苦苦的藥,你不喝,你跑去喝全糖飲料???
中醫開給你苦苦的藥,你不喝,你跑去喝全糖飲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