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2|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與病毒和平共存,你得學習斯多葛

終究,台灣還是得接軌國際,踏出「與病毒共存」這一步。然而,共存並非只是用嘴巴說說那麼輕鬆,而是得進行許多準備工作。除了政府相關單位的政策制訂、資源分配,每個人也有不少「課題」需要修習。本文將從「斯多葛哲學」(Stoicism)切入,和大家分享如何做到「與病毒和平共存」。
正文開始前有幾點重要說明:
首先,千萬別看到「哲學」兩個字就皺眉頭,更別跳過本文不讀。因為,與其他哲學體系相較,斯多葛哲學著重的是「實際運用於生活中」,而非只是思考、辯證。
其次,我也得鄭重提醒,正由於斯多葛哲學講求的是「入世」,因此相較於其他形而上、甚至玄之又玄的哲學,就會顯得格外「現實」、甚至「殘酷」。在本文中你將會看到不少實例,如果心臟受得了,必定能從中得到許多體悟與收穫。
補充聲明:本文列出的四大心理技巧,其架構主要來自《善用悲觀的力量》(A Guide to the Good Life:The Ancient Art of Stoic Joy)一書。雖然已經出版四年,卻是闡述斯多葛哲學最平易近人、卻又極具實用性的一本書。

※ 消極想像 ※

「凡事都先想像最壞的結果」是斯多葛哲學的重要心理技巧,它能帶來三大好處:
  1. 避免壞事真的發生 這是最容易理解的好處,因為事先想到最壞的可能性,所以能採取預防措施盡量避免。 比如:設想自己可能被感染,所以會戴口罩、減少群聚;設想染疫後可能成為重症,所以接受疫苗施打;設想被隔離、住院會影響收入,所以投保疫苗險。
  2. 減輕壞事發生時的衝擊 斯多葛派哲學家塞內卡曾說過:霉運對「只盼望好運」的人打擊最大,因為「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若已經想過可能發生的最糟糕場景,就如同事先接受「心靈預防針」,即使壞事真的發生,也能降低對心理造成的衝擊程度。 就以染疫死亡率為例,即使以台大公衛學院所提供的台灣至今(低得誇張的)資料「0.4‰」估算,目前預估染疫總人口350萬,表示會有1.4萬人死亡。 也就是說,雖然專家們表示目前流行的「Omicron變異株」死亡率較低,更只比每年全球固定出現的「季節性流感」增加40%,但實際「共存」數個月後,全國會有超過一萬個家庭面臨至親過世,至少數十萬人面臨同事、好友病逝的哀痛。 更殘酷的說,你我都極可能遇到,差別只是「人數多寡」與「數字高低」。 若是你不瞭解上述數據,也沒有事先做好「失去」的心理準備,驟然面對時的打擊必然會十分巨大。
  3. 知足並珍惜擁有的事物 斯多葛哲學家建議我們花時間進行「消極想像」,想像當自己失去珍愛的人、事、物時的場景與心理狀態。 人性總傾向於期待、追求「尚未擁有」的,而把「已經擁有」的視為理所當然。面對財富、地位時如此(所以不管再富有、再有權勢,仍持續不斷追求更多金錢、更高地位),面對時常能見面的至親、好友更是如此(所以很容易心生不耐、厭煩,甚至喜新厭舊)。 進行「消極想像」這項心理訓練,並非只有消極效果,還能帶來一個重要的「積極意義」:使人更加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因為,你的至親、摯友,也有可能是1.4萬人的其中之一。 這也能衍申到「自己」身上:沒有人能永生不死,即使你年紀尚輕、也沒有重大疾病、還完整接種過三劑疫苗,仍然可能極其倒楣的成為染疫死亡者(雖罕見但也並非不可能發生)。 而進行「消極想像」心理訓練,當然會讓你更加珍惜還活著的每一天。

※三分法 ※

美國神學家尼布爾在1934年寫下了一篇20世紀最著名的禱告文「寧靜禱文」:
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斯多葛哲學家們就提過這個觀念,它更是斯多葛哲學浩瀚內容中最具體、最實用的精髓。
斯多噶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說過:有些事物由我們決定,有些事物不由我們決定。這就是所謂的「控制二分法」。《善用悲觀的力量》一書中,則將上述概念擴大為「三分法」:
  • 我們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比如明天的太陽是否會升起。不論我們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改變。
  • 我們能控制一部份的事物:比如能否升職加薪,比賽能否獲勝。我們可以透過努力「提高成功的機會」,但最終結果仍會受許多外在因素影響。
  • 我們能完全控制的事物:比如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對事件的想法。這是完全在自己腦中運作,由自己所決定、控制。
之所以要學會「三分法」,是因為如果將時間、心力花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上,不但註定徒勞無功,更會在目的無法達成時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

至於在「與病毒共存」這個議題上,又該如何運用「三分法」?

  • 我們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外出時會不會接觸到病毒(因為你無法得知遇到的人、前往的地點是否「乾淨」);施打疫苗後會不會發生後遺症、甚至死亡(基本上這是機率、運氣問題)。
  • 我們能控制一部份的事物:會不會染疫(減少外出與聚會可降低染疫機率,就算接觸到病毒也不必然就會感染、發病);染疫後會不會成為重症、甚至死亡(目前研究很確定,完整接種疫苗可以大大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
  • 我們能完全控制的事物:面對疫情的「心態」與「作為」。心態包括不過度恐懼(萬一感染我就完蛋了),避免不切實際的期待(疫情很快就會奇蹟似的緩解)。作為則包括避免過度頻繁接觸疫情消息(只關注官方與專家提供之訊息),保持飲食均衡、規律運動、睡眠足夠等健康生活習慣。
其實愛比克泰德還說過:人生中最重大的選擇,是要關注、追求「外在世界」(不由我們決定),或是「內心世界」(由我們決定)。這與「控制二分法」息息相關,若讀者有興趣進一步瞭解,日後再找機會詳細討論。

※宿命論 ※

斯多葛哲學家認為:保持心靈平靜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採取「宿命論」的態度。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消極,也帶著強烈的宗教色彩。《善用悲觀的力量》的作者則認為,應該將之區分為「針對過去的宿命論」以及「針對未來的宿命論」。
若是對「未來」抱持宿命論的觀點,則意謂著「將來的一切都已經注定,不管怎麼決定、怎麼努力都不會改變」。這與斯多葛哲學積極入世、鼓勵運用各種心理技巧以改善人生之理念顯然相衝突。
對「過去」抱持宿命論觀點,強調的則是「逝者不可追」:已經發生的一切,不管再怎麼後悔、再怎麼努力,都絕對不可能改變。從中汲取教訓、進而避免未來重蹈覆轍固然有其必要性,但若是持續沈浸在「早知道XXX」、「如果當初XXX」這類念頭,則必然是有害無益。

說穿了,「針對過去的宿命論」觀點其實就是「接受」的藝術。
接受COVID-19已經造成全人類生活的重大改變,接受自己的工作、收入大受影響。甚至,還得接受你和親友都可能染疫、都可能死亡,接受每次見面都可能是此生最後一次見面,還得接受自己打疫苗可能不明原因猝死(接下來會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必須每年接種數次COVID-19疫苗)。
關於「接受」這個議題的深入討論,歡迎參考我的免費電子書《冰島教我的7堂課 ─ 賴仕涵醫師的孤僻之旅》第四課。

※ 自找麻煩 ※

最後這個技巧是最重要的。因為即使明白、接受了前三個技巧,也不表示你立刻就有辦法將之派上用場。唯有透過反覆訓練、學習,才有可能實際運用於生活中。
至於為什麼要「自找麻煩」而不是「且戰且走」,原因則是:
除非你天生心理素質很強、靈性層次也很高,否則絕大多數人在面對生活中的逆境、打擊時,往往是身心狀態最差的時刻,想要在此時「學會」上述心理技巧,難度不可謂不高。
若是選擇在平時身心狀態較佳時,「刻意」自找麻煩、訓練自己,就如同在尚未感染、身體狀況較佳時接種疫苗,可以「提前」訓練免疫系統學會面對病毒入侵。
  • 「消極想像」就不用多說了,因為它原本強調的就是在壞事尚未發生時,「強迫自己」想像發生最糟的狀況時,自己會如何反應、又該怎麼面對。而針對疫情,有太多可以想像的「現成素材」供我們訓練。
  • 「三分法」訓練若是熟練,則在面臨逆境挑戰時,就能較快分辨出「能完全控制的事物」,並且將心力投注於此,盡最大的努力改變。
  • 「宿命論」、或者我所謂「接受」的藝術,則需要較多努力才能帶來成效,絕非臨時抱佛腳一蹴可及。不過至少應該先將它牢記在腦中,等到時機恰當時,才記得拿出來進行訓練。
其實,「自找麻煩」正是「踏出舒適圈」的概念。 關於這個議題的深入討論,歡迎參考我的電子書《在格陵蘭學會「事、想、心、成」》第一章。
希望各位讀者能從本文得到收穫,進而學會「與病毒和平共存」,好好調適自己以順利面對「後疫情時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