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求善》談「哲學式」的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也是人之異於禽獸的主因。


  我們因著理性而對真假、善惡產生永恆的要求。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絲毫沒有模糊的空間。但問題是,我們真的知道何謂對錯嗎?如果是神,那麼祂知道何謂對錯,甚至祂的任何言行都是具有德性的(適當的)、都是一以貫之的符合正義的。然而,人畢竟是有限的,我們判斷時所根據的事實、價值都是建立在一種「相對性」上。如何突破、超越相對性所產生的限制,靠得便是理性的實踐。而斯多噶哲學便是一套流傳600多年,貫穿希臘時期、希臘化時期,以及羅馬時期的哲學學派,其哲學結合了倫理學的理論與日常判斷的實踐。讓哲學走入日常,成為每個人的人生課題。


  在這個因為多元價值而使我們沉溺在自我價值(個人、社群)而忽略他人價值(整體、普世)的時代,專業與專業之間越來越壁壘分明,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而人與人關係的維繫便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書宛如哲學史的介紹,讓我們學習一套能夠用理性實踐的倫理學─斯多噶哲學。在這多元社群的年代,能夠藉由哲學練習,不斷連結無限的理性與有限的個人生命,進而成就精彩的人生。


  首先,斯多噶哲學貫穿希臘時期、希臘化時期。而此兩時期最大的差異在於,希臘雅典原是個社群主義的城邦,直到雅典被斯巴達征服,斯巴達又被馬其頓王國征服,亞歷山大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希臘化帝國。其對倫理學產生的影響是,由「社群」主義轉為「普世」主義。倫理學不再只是生活在同一個地方、說同一種語言、適用同一套規範、同一種文化的人所適用,而是宛如今天全球化下跨文化的、一以貫之的、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普世的倫理學。但何謂普世價值?又如何建立、維繫普世價值?


  斯多噶哲學認為邏各斯(Logos),是理性、是神、是自然萬物的原則或道理、是共同理性(客觀性)的化身,有了邏各斯使得宇宙與自然成為可能。因此,斯多噶哲學主張順應自然就是順應理性,而順應理性才有追求真正自由的可能。那麼,何謂順應自然?滿足生理的慾望是否就是順應自然?吃喝拉撒睡當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是只有生理慾望、還有心理及精神上的滿足,以及考量個人之外社會環境的利弊。不能只一味的追求滿生理慾望的人生,而應該追求有德性的人生。德性,便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並做出「適當」的行為。


  但我們都不是聖人,怎麼知道、達到行為與行為間的完全一致、以及行為背後理性的相互扶持?靠得便是不斷應用理性追求德性、追求判斷善惡的可能。而這是個滾動式的過程;不斷發問、回答、決定行動,再針對自己所做的行動,不斷地重新發問、懷疑,甚至全盤否認。理性就是某種制約,因此藉由理性克制自我才是順應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每天在睡前省思今天自己的行為是否適當?行為在整體環境中引起的影響是好還是壞?而壞的行為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從而實踐德性、實踐用理性思考、實踐順應自然的人生。


  因此,追求健康或財富也是實踐德性的一部分,藉由適當的追求健康或財富,亦讓德性的生命有實踐的可能。而哲學式的人生,便是一個以追求實踐為導向,而非以擁有理想為導向的人生,藉由理性的哲學練習,讓整體理論與個人生命得以連結。「哲學式」的人生,就是不斷以理性實踐、超越人的限制,以達到完全自由的人生。

2020/2/1

avatar-img
49會員
58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在1962年,也就是在他32歲時,寫了這篇比〈幾何學的起源〉還要長4倍左右的引論。作為一位初生之犢,德希達認為,胡塞爾早在1887年至1891年出版了《算術哲學》,而在相隔50年的沉思之後,其〈幾何學的起源〉不過重複了同樣的計畫。   
  《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以下簡稱《危機》)是胡塞爾(Husserl, 1859-1938)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1936年,77歲的胡塞爾將《危機》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的《哲學》雜誌發表。到底是什麼樣的危機,讓胡老先生不能安享晚年?又何謂「歐洲科學」?   1936年,科學已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語言的毎種用法都毫無例外的具有某些但非全然的說謊性質。」   「說謊」與「放屁」有何不同?「說謊」的前提是,我知道事情的真假,然後我選擇假而不選擇真,背後的目的是讓人誤以為真。「放屁」的重點則是,不在乎事情的真假與否,只在乎是否讓人有感。然而,「放屁」也是透過語言所表達,真的能夠
  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在1962年,也就是在他32歲時,寫了這篇比〈幾何學的起源〉還要長4倍左右的引論。作為一位初生之犢,德希達認為,胡塞爾早在1887年至1891年出版了《算術哲學》,而在相隔50年的沉思之後,其〈幾何學的起源〉不過重複了同樣的計畫。   
  《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以下簡稱《危機》)是胡塞爾(Husserl, 1859-1938)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1936年,77歲的胡塞爾將《危機》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的《哲學》雜誌發表。到底是什麼樣的危機,讓胡老先生不能安享晚年?又何謂「歐洲科學」?   1936年,科學已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語言的毎種用法都毫無例外的具有某些但非全然的說謊性質。」   「說謊」與「放屁」有何不同?「說謊」的前提是,我知道事情的真假,然後我選擇假而不選擇真,背後的目的是讓人誤以為真。「放屁」的重點則是,不在乎事情的真假與否,只在乎是否讓人有感。然而,「放屁」也是透過語言所表達,真的能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人生有時候,我們會想到不正確的,不正確的事意思就是,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卻一直要去看別人的人生,要以別人的人生標準,來套在自己的人生,怎麼套都套不上去。何況說我們凡夫,不斷向上比,這就是讓我們最不足的人生。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意識的本質,以及在無和有之間波動的世界觀。我們提到了從無到有的奇妙過程,以及意識和行動之間的關係。同時,文章也強調了面對現實的艱難,以及處理生活中起伏不定的時刻。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與財富無關,僅源自個人心態。最後,文章分享了對於平凡生活的理解,以及對於生存和夢想的反思。
00:03 ➠主觀實相:解析人生的哲學困境 04:28 ➠超越科學與宗教:尋找人生的意義之旅 詳細內容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9/07/55.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qm7SwfEtQ
什麼是哲學呢?為什麼要去了解哲學呢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欲望與需求,也會有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而在滿足需求與實踐理想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困阻與問題,導致事物的發展狀況無法符合心理所期待的。 這時我們心裡就會產生困惑,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於是我們就會開始思考, 想要找出問題,來改善狀況與結
Thumbnail
每當我們發想出一些新點子,心裡總是忍不住的幻想成功之後有多美好,但為什麼從來沒有實現過?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道理,想與大家分享,也很想記下這刻感觸、頓悟。 那個智者的話是這樣說:我們人生走著走著,受到社會大眾的風氣影響,就會想要追求財富、名聲、地位、權勢,過上一個更好的生活。但在追求的過程中,也很容易產生求之不得的苦。 漸漸的因為眼光放在這些目標上,就容易失去真正的自我,這些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人生有時候,我們會想到不正確的,不正確的事意思就是,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卻一直要去看別人的人生,要以別人的人生標準,來套在自己的人生,怎麼套都套不上去。何況說我們凡夫,不斷向上比,這就是讓我們最不足的人生。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意識的本質,以及在無和有之間波動的世界觀。我們提到了從無到有的奇妙過程,以及意識和行動之間的關係。同時,文章也強調了面對現實的艱難,以及處理生活中起伏不定的時刻。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與財富無關,僅源自個人心態。最後,文章分享了對於平凡生活的理解,以及對於生存和夢想的反思。
00:03 ➠主觀實相:解析人生的哲學困境 04:28 ➠超越科學與宗教:尋找人生的意義之旅 詳細內容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9/07/55.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qm7SwfEtQ
什麼是哲學呢?為什麼要去了解哲學呢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欲望與需求,也會有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而在滿足需求與實踐理想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困阻與問題,導致事物的發展狀況無法符合心理所期待的。 這時我們心裡就會產生困惑,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於是我們就會開始思考, 想要找出問題,來改善狀況與結
Thumbnail
每當我們發想出一些新點子,心裡總是忍不住的幻想成功之後有多美好,但為什麼從來沒有實現過?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道理,想與大家分享,也很想記下這刻感觸、頓悟。 那個智者的話是這樣說:我們人生走著走著,受到社會大眾的風氣影響,就會想要追求財富、名聲、地位、權勢,過上一個更好的生活。但在追求的過程中,也很容易產生求之不得的苦。 漸漸的因為眼光放在這些目標上,就容易失去真正的自我,這些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