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0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五覺悟: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這是第五:多聞智慧覺。我們前面說過,要常常生起智慧的觀照,並安住在佛法的正念中,才是真正的精進。而智慧的培養,必須要假借多聞
愚癡,生死,這是眾生流轉的相狀。為什麼我們會生生世世流轉生死呢?因為愚癡。這個愚癡,並不是說一個人很笨,而是說我們不了解生死的根源來自於貪愛,所以生生世世被它所欺騙。如果學佛之後,仍然無法從破除貪愛、我執下手,只是一味地追求人天快樂的果報而積極地修福,那這樣的學佛,其本質還是跟愚癡生死相應。
因為愚癡引領著我們不斷流轉生死,所以菩薩應該常常憶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但同時要知道,「廣學」並不一定就會有智慧。通過廣學,雖然能得到很多知識,但知識與智慧之間,並不能直接劃等號。否則,世間的佛教學者,都懂得很多佛學知識,但並沒見他們因此而開悟證果、或者得到安樂自在。
甚至有很多佛教學者,自己都不怎麼信佛,吃肉、喝酒、放逸,他只是喜歡把佛法的理論,當成哲學知識來研究。對於他們而言,佛法的知識,並沒有化成智慧的甘露法水,真正改變他們的生命。
所以,從知識轉為智慧,這中間還隔個「助緣」。什麼助緣呢?就是實踐沒有經過實踐的知識,永遠不會成為智慧。
就像阿姜曼尊者說的:「湯匙在湯裡再怎麼攪拌,也不可能知道湯的味道。只有用舌頭去親嚐,才能知道。」對於語言文字的知識,如果沒有去實踐,就永遠不會嘗到法味。
怎樣實踐呢?就是把學到的法義,拿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例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一句非常有力量的法語,修行人若能對其善加運用,就是手持一把能斬斷煩惱的利劍。
但是很多人學了《金剛經》之後,雖然也能背誦這句口訣,卻並沒有拿它來照破自己的煩惱。結果煩惱還是煩惱,法語還是法語,二者像平行線一樣沒有交集。這樣的學佛,就可惜了。
如果我們起煩惱時,即刻憶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是「夢」、「幻」、「泡」、「影」?一一靜下心來思惟、感受,然後用這些道理,去照破自己的煩惱、以及讓自己起煩惱的境界。
比如有人罵了我們一句話,若按我們過去的習慣,會很生氣,「他不應該罵我」、「他怎麼怎麼的不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煩惱中,認為這些煩惱都是對的、應該起的,而緊抓不放。此時,就完全被自己的心所欺騙了,這是一般世間人的習慣。
而一個修行人不會這樣,他第一念可能也會生氣,畢竟這是多生多劫累積的習氣,這很正常。
但第二念時,他就會下意識地轉變自己的想法。他會思考:「《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一切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若夢中有人罵我,夢醒時我就會發現,是誰在罵我呢?罵我的人不可得;夢境中那個被罵的「我」也不可得。那誰在挨駡呢?都是夢境嘛!哪有一個獨立不變,不假借因緣就獨存「我」的存在呢?
而現實中,我的身和心,都只是業力所顯現的幻影,這當中只有如幻的作用,而「我」的概念,就像龜毛兔角一樣不可得。就像在黑暗當中看到枯樹的猙獰,以為是鬼。這當中枯樹有它暫時的作用,但是「鬼」的概念是自己加上去,完全不可得的。
既然被罵的「我」不可得,那為誰生氣呢?」當這樣轉念時候,就超越煩惱了。
進一步說,我們不能等到煩惱生起時,才去憶念佛菩薩的法語。因為煩惱來時,我們往往就一心沉浸在煩惱中:「他不應該怎麼樣、這境界太可愛了……」那時就很難再想起《金剛經》說過了些甚麼。
所以我們應該在煩惱還沒有生起前,就常起觀照來破壞煩惱的種子。常常靜坐思惟這些法語,僅僅思惟道理還不夠,這還只是哲學層面上的思考,更要主動以此理去觀察、照破自己的煩惱。
比如有的人脾氣特別大,或常常為了某些事情而生氣。就要在平時打坐時,寂靜心中去思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道理,產生直觀「如夢如幻」的感受。然後或者以理論分析,或者安住在覺受中,去照破這念瞋心,以及容易讓自己生氣的境界,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從而破壞對它們有真實性的執著。
正因為我們認為煩惱心、煩惱境都是那麼地真實,才會執著它而痛苦不已。當我們發現,它們皆如夢幻泡影、不真實,慢慢地就能放下執著。
就像《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們用智慧去照破煩惱,把一切執著都空掉時,當下就能從執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而得到自在。同時那些煩惱的種子,也就不斷不斷被破壞了。這就是坐中修的功夫。
我們除了要在平時靜坐中,不斷訓練用佛法照破煩惱的功夫;當久久純熟,觀修中生起相應的覺受之後,當再面對境界時,煩惱一起,就要把靜坐中數數思惟的法義拿出來,比如憶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為之前在靜坐中,對這句話已經生起覺受,此時煩惱一動,馬上提起這句法語,就能帶動起相應的覺受,而能煩惱轉心。
反復不斷地這樣操作,則煩惱一層層地剝落,自性本具的智慧就層層開啟,而能漸漸體會佛法的法味。
語言文字的經典都只是標月指,我們要循著指頭所指的方向去見月——也就是看這念心,然後調伏煩惱、開顯自性本具的功德。常用經典中的法語來調伏煩惱,久而久之,對於經典的道理,才能真正地了解,真正地開智慧,而不是只一昧的研究學問,應知。
廣學多聞,並努力實踐,不但能夠「增長智慧」成就自利的功德,還能漸漸生起利他的功德,也就是「成就辯才」。
佛教中的很多大德,像六祖慧能大師臺灣廣欽老和尚,他們都是沒有讀過書,但他們都辯才無礙。如果你問他們經典裡的一句話怎麼解釋,他們不識字,但是你念給他們聽,就能很圓滿的解釋,就像《六祖壇經》中所記載。
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巧妙辯才呢?因為都已經看到了回家的路,真的見月了,所以不管是什麼經典,他都一樣能夠會歸自性
所以真正的辯才,從開智慧而來;成就辯才,才能真正教化一切眾生,使他們都得到大安樂,「悉以大樂」。
這是第五:「多聞智慧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7.3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自海會遷東山,太平佛鑒,龍門佛眼二人詣山頭省覲。祖集耆舊主事,備湯果夜話。 祖問佛鑒,舒州熟否? 對曰:熟。 祖曰:太平熟否? 對曰:熟。 祖曰:諸莊共收稻多少?佛鑒籌慮間。 祖正色厲聲曰:汝濫為一寺之主,事無巨細,悉要究心。 古人云:師嚴然後所學
《禪林寶訓》 2014.6.29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住持大柄,在惠與德,二者兼行,廢一不可。 惠而罔德,則人不敬;德而罔惠,則人不懷。 苟知惠之可懷,加其德以相濟,則所敷之惠,適足以安上下,誘四來。 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資,則所持之德適足以紹先覺, 導愚迷。 故善住持者,養德以行惠,宣惠
禪林寶訓 2014.6.28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利生傳道,務在得人。而知人之難,聖哲所病。 聽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遺其才。 自非素與交遊,備詳本末,探其志行,觀其器能,然後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 沽名飾貌者,不容其偽。縱其潛密,亦見淵源。 夫觀探詳聽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 《圓悟書
禪林寶訓 2014.6.27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所謂叢林者,陶鑄聖凡,養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從出。 雖群居類聚,率而齊之,各有師承。 今諸方不務守先聖法度,好惡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後輩當何取法。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良因贊曰: 如同一雨所洽,花草樹木各得其潤; 則如《遺教經》所
禪林寶訓 2014.6.22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師翁初住楊岐,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暮,雪霰滿床,居不遑處。 衲子投誠,願充修造。 師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變不常, 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 汝等出家學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五十歲,詎有閒工夫事豐屋耶。竟不從。 《廣錄
禪林寶訓 2014.6.21 良因法師 隨筆 五祖演和尚曰: 「今時叢林學道之士,聲名不揚,匪為人之所信者, 蓋為梵行不清白,為人不諦當。 輒或苟求名聞利養,乃廣衒其華飾,遂被識者所譏。 故蔽其要妙,雖有道德如佛祖,聞見疑而不信矣。 爾輩他日若有把茅蓋頭,當以此而自勉。」 《佛鑒與佛果書》 【演蓮法
《禪林寶訓》 2014.7.3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自海會遷東山,太平佛鑒,龍門佛眼二人詣山頭省覲。祖集耆舊主事,備湯果夜話。 祖問佛鑒,舒州熟否? 對曰:熟。 祖曰:太平熟否? 對曰:熟。 祖曰:諸莊共收稻多少?佛鑒籌慮間。 祖正色厲聲曰:汝濫為一寺之主,事無巨細,悉要究心。 古人云:師嚴然後所學
《禪林寶訓》 2014.6.29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住持大柄,在惠與德,二者兼行,廢一不可。 惠而罔德,則人不敬;德而罔惠,則人不懷。 苟知惠之可懷,加其德以相濟,則所敷之惠,適足以安上下,誘四來。 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資,則所持之德適足以紹先覺, 導愚迷。 故善住持者,養德以行惠,宣惠
禪林寶訓 2014.6.28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利生傳道,務在得人。而知人之難,聖哲所病。 聽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遺其才。 自非素與交遊,備詳本末,探其志行,觀其器能,然後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 沽名飾貌者,不容其偽。縱其潛密,亦見淵源。 夫觀探詳聽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 《圓悟書
禪林寶訓 2014.6.27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所謂叢林者,陶鑄聖凡,養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從出。 雖群居類聚,率而齊之,各有師承。 今諸方不務守先聖法度,好惡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後輩當何取法。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良因贊曰: 如同一雨所洽,花草樹木各得其潤; 則如《遺教經》所
禪林寶訓 2014.6.22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師翁初住楊岐,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暮,雪霰滿床,居不遑處。 衲子投誠,願充修造。 師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變不常, 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 汝等出家學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五十歲,詎有閒工夫事豐屋耶。竟不從。 《廣錄
禪林寶訓 2014.6.21 良因法師 隨筆 五祖演和尚曰: 「今時叢林學道之士,聲名不揚,匪為人之所信者, 蓋為梵行不清白,為人不諦當。 輒或苟求名聞利養,乃廣衒其華飾,遂被識者所譏。 故蔽其要妙,雖有道德如佛祖,聞見疑而不信矣。 爾輩他日若有把茅蓋頭,當以此而自勉。」 《佛鑒與佛果書》 【演蓮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佛教八大人覺經為佛教經典之一,描述八菩薩大人佛教修行法。文章內容描述愚痴生死和菩薩常念等相關內容,並舉例說明愚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鼓勵努力學習增廣智慧,成就一切,以及許多有關愚痴的哲理。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佛教八大人覺經為佛教經典之一,描述八菩薩大人佛教修行法。文章內容描述愚痴生死和菩薩常念等相關內容,並舉例說明愚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鼓勵努力學習增廣智慧,成就一切,以及許多有關愚痴的哲理。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