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這是第七:出家梵行覺。
前面我們講過「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欲望本身帶給我們的不是安樂,而是痛苦,所以五欲的本質是一種過患。
因此,「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即使身為在家人,也一樣不貪染世間的快樂。有時在家居士會有一個錯覺,覺得修行是出家人的本份,身為在家人,放鬆懈怠一點也沒有關係。但事實上,這個想法是很有問題的。當我們臨終、或業障現前時,難道也分在家、出家?比如說:當面臨往生時,閻羅王派小鬼來抓人了。他會說:「出家人走這條路,在家人走那條路」嗎?不可能啊!都是同一個標準啊!
所以在家居士常常會活在錯覺當中,覺得自己是在家人,所以可以放鬆,甚至放逸一點,沒有關係的。但事實上,面對生死之際,業力現前時,是人人平等的。所以雖然在家居士是活在世間塵勞中,但也要儘量用佛法的智慧來轉煩惱,不要沾染世間五欲,而放任煩惱不管。
因為「愛為苦本」,我們為什麼會有苦,就因為有貪愛。既然不想受苦,是為了要離苦得樂而來學佛,那就要想辦法去改變、轉變自己的愛染心。
在家居士不但不貪染世間的快樂,還要更進一步的,常常憶念三衣、瓦鉢等法器。三衣是指出家人的三衣,也就是要憶念袈裟的功德。因為它是三世諸佛清淨的幢相,是一種出離的相貌,所以我們心中要常常憶念。
如果受了菩薩戒,家中還要供養著袈裟。雖然不能穿,但要在佛前供養著。每當看到襲袈裟,就憶念僧寶、憶念出世之法。在家居士受了五戒、或菩薩戒後,在佛前用功時,可以搭縵衣。也是利用現這出世清淨的相貌,來警策自己勇猛精進,出離生死大海。
就像拔河一樣,世間五欲的境界,一直把我們拉向生死流轉,甚至是三惡道;而在家居士用功時披上縵衣,或者在佛前供養袈裟,就是把自己往解脫道上拉,慢慢地就能牽引眾生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我們要常常憶念三衣,瓦鉢等法器。
同時,我們還應當發起菩提心,志願出家。出家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整天清閒自在、悠哉悠哉的。出家是為了要「守道清白」,為了全身心地投入修行中,堅守清淨的道業。
同時,還要「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出家不僅為了自利,還要利他。透過清淨高遠的戒行,使自性本具「慈悲之心」徹底顯露。因此能夠住持正法,續佛慧命,饒益一切有情。所以,透過先前的覺悟、覺知,以栽培福德、智慧的善根後,我們要發起出世之心。
這裡的「發心出家」,並不一定要剃頭、到寺院出家。而是要「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雖然是在家居士,免不了行於世間,但內心要常憶念,並與出世法相應。
所謂不染世樂,不是說對世間的責任就敷衍了事,不是的。在家依然要努力工作,以護持家人,但內心是跟出世法相應的。如《楞嚴經》說:「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看世間的一切境界猶如夢境,但隨緣盡份,盡份隨緣就好,這就是出家。
當然,如果有一天,身也能夠出家,那更好。即使眼前身不能出家,至少心要常常憶念清淨,能與出世間法相應。這就是「出家梵行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