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又不想要」的困境:你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嗎?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想要一個東西但又不想要的矛盾心情。
我有,也有聽過許多。
很想吃鹹酥雞但又不想這樣長肥肉
很想追尋自己的理想但又擔心父母的期望
很想當自由工作者但又擔心收入不穩定
很想進大公司但又不喜歡公司很多制式規定
我常常都會有這樣的心理衝突,因為想要的東西好吸引人,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擔這個選擇的後果。
*
這樣的感覺也在每次的諮商工作或演講時發現,這也是許多人的困擾,只是你有沒有意識到。
我先生波爾曾經問我,台灣的父母們是不是都會習慣幫孩子買房子?我說通常如果父母能力許可,通常都會幫忙付頭期款,然後剩下的讓孩子自己負擔。
但問題就來了,付了頭期款的父母們好像理所當然的對房子有來去自如的權利,或是有些父母會期望有孝親房,如果偶爾有需要來住的需求。
而孩子們,通常也不太會拒絕父母的要求,即便是不太願意,想到如果自己能有房子是因為父母的協助,可能想說的話又吞回去。(通常是在孩子有自己的小家庭之後越發明顯)
*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還有更多類似的事件都是:
「如果我想要父母在經濟上的幫助和支持,可是我又不想接受他們對我有所要求。」
這樣想要獨立又不太想要負責的心理狀況,往往讓人很糾結,也不會因為真正遠離父母就一勞永逸。
*
下次當你有一個想要的東西時,可以先想想它可能需要你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你願意為這個代價負責嗎?
這個結果是你可以接受的嗎?
你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嗎
歡迎分享你想要又不想要的是什麼?
我是不務正業邱總監Erica,也是一位諮商心理師,如果你看了文章很有感覺或共鳴,想和我預約個別諮商或職涯諮詢(實體或線上都可):
預約連結在這兒
😁追蹤我的粉專 FBIG
🎧 收聽我的節目:不務正業邱總監Podcast
📪歡迎聯繫合作,請合作邀約來信:beceo.erica@gmail.com⁡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我的生涯經歷,以及我曾經訪談過的人物,還有書籍的閱讀,對生涯探索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有多久沒回家了呢 #你是想回家還是想逃家 最近的演講談到生涯選擇的主題,最常遇到聽眾來問的第一名問題就是:「如果我的父母不支持我的決定怎麼辦?」 * 父母的想法和意見總是會左右當事人的心情,因為我們總是希望父母能夠支持自己的選擇,但往往事與願違。 * #我們一生都在追尋父母的認同 ⁡ ⁡ *
Photo by Fabio Comparelli on Unsplash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到底可以怎麼結合?從英語、諮商、行
「我活了這麼久才明白,人生只有一次不是兩次。」 photo by TvN 這是韓劇裡,七旬老爺爺德出決定從零開始學芭蕾,告訴自己的話。 70歲的退休郵差德出,一生為了家庭與工作努力拉拔3名子女,看似平凡而幸福的他,童年時期有個芭蕾夢,但當年滿腔的熱情被父親潑了冷水,表示男生跳芭蕾舞,未來能夠有什
Photo by Clark Tibbs on Unsplash 如果人生不止一項所為何來(天職)又何妨? 上一篇提到多重潛能的五個超能力,作者艾蜜莉提到,身為一個多重潛能者迎向快樂人生的重要秘訣,對於工作最大的期望有三個,分別是:多樣性、意義和金錢。工作應該是要讓人覺得,那是支持人生中的一股力量,
Photo by Chris Malinao Burgett on Unsplash How to be everything 是一本談論關於多重潛能者的書,如果你對於未來想做的事不是那麼明確,或是對於很多事都感到有興趣,也很有興趣去探索和學習,那你有可能就是一位多重潛能者。 作者艾蜜莉.霍布尼克
#你不知道的魷魚遊戲 #沒有什麼決定會太晚開始 ⁡ 韓國影集《魷魚遊戲》爆紅,讓劇中的演員被大家高度討論,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飾演反派的許成泰(就是裡面讓人很的牙癢癢的那個長髮流氓)。 ⁡ 在看的時候就覺得他真的好討厭,氣死我了,好像本人就是這麼可惡。而這也證明了他確實是一位演技很好的演
#你有多久沒回家了呢 #你是想回家還是想逃家 最近的演講談到生涯選擇的主題,最常遇到聽眾來問的第一名問題就是:「如果我的父母不支持我的決定怎麼辦?」 * 父母的想法和意見總是會左右當事人的心情,因為我們總是希望父母能夠支持自己的選擇,但往往事與願違。 * #我們一生都在追尋父母的認同 ⁡ ⁡ *
Photo by Fabio Comparelli on Unsplash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到底可以怎麼結合?從英語、諮商、行
「我活了這麼久才明白,人生只有一次不是兩次。」 photo by TvN 這是韓劇裡,七旬老爺爺德出決定從零開始學芭蕾,告訴自己的話。 70歲的退休郵差德出,一生為了家庭與工作努力拉拔3名子女,看似平凡而幸福的他,童年時期有個芭蕾夢,但當年滿腔的熱情被父親潑了冷水,表示男生跳芭蕾舞,未來能夠有什
Photo by Clark Tibbs on Unsplash 如果人生不止一項所為何來(天職)又何妨? 上一篇提到多重潛能的五個超能力,作者艾蜜莉提到,身為一個多重潛能者迎向快樂人生的重要秘訣,對於工作最大的期望有三個,分別是:多樣性、意義和金錢。工作應該是要讓人覺得,那是支持人生中的一股力量,
Photo by Chris Malinao Burgett on Unsplash How to be everything 是一本談論關於多重潛能者的書,如果你對於未來想做的事不是那麼明確,或是對於很多事都感到有興趣,也很有興趣去探索和學習,那你有可能就是一位多重潛能者。 作者艾蜜莉.霍布尼克
#你不知道的魷魚遊戲 #沒有什麼決定會太晚開始 ⁡ 韓國影集《魷魚遊戲》爆紅,讓劇中的演員被大家高度討論,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飾演反派的許成泰(就是裡面讓人很的牙癢癢的那個長髮流氓)。 ⁡ 在看的時候就覺得他真的好討厭,氣死我了,好像本人就是這麼可惡。而這也證明了他確實是一位演技很好的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無欲則剛,因為沒有需求,所以就不會被綁住。反之,就會願意乖乖被綁住。例如父母想要孩子能進明星學校就讀,所以想盡辦法要遷戶口到學區裡,因此決定在學區買房子背房貸,所以感到很辛苦。但孩子會不會因為進明星學校,將來就有大成就嗎?這也未必然。所以,付出的犧牲可能得不到相對應的回
Thumbnail
買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沒這麼簡單,內藏許多心理意涵。 小時候生日到,可以向父母要求買禮物:要娃娃(已經有一床的娃娃,還要)、要貼紙(同學都有什麼什麼可愛的貼紙,我都沒有)、要吃麥當勞肯德基(每次都不能吃炸雞漢堡,生日要吃)...,這會兒,父母順勢拿出道理來教育孩子,澄清這是需要還是想要
Thumbnail
學習身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拒絕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體會到其實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並學會如何看見真正想要的事情。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我願意犧牲一項次要的需求,去換取一項對我重要的需求,認清了這一點,就容易選擇了。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身為父母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覺察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期望背後我們在渴望什麼?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無欲則剛,因為沒有需求,所以就不會被綁住。反之,就會願意乖乖被綁住。例如父母想要孩子能進明星學校就讀,所以想盡辦法要遷戶口到學區裡,因此決定在學區買房子背房貸,所以感到很辛苦。但孩子會不會因為進明星學校,將來就有大成就嗎?這也未必然。所以,付出的犧牲可能得不到相對應的回
Thumbnail
買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沒這麼簡單,內藏許多心理意涵。 小時候生日到,可以向父母要求買禮物:要娃娃(已經有一床的娃娃,還要)、要貼紙(同學都有什麼什麼可愛的貼紙,我都沒有)、要吃麥當勞肯德基(每次都不能吃炸雞漢堡,生日要吃)...,這會兒,父母順勢拿出道理來教育孩子,澄清這是需要還是想要
Thumbnail
學習身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拒絕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體會到其實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並學會如何看見真正想要的事情。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我願意犧牲一項次要的需求,去換取一項對我重要的需求,認清了這一點,就容易選擇了。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身為父母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覺察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期望背後我們在渴望什麼?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