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2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佛眼清遠禪師說:
「人生於天地之間,稟受陰陽兩氣而形成此身。如果不是乘願再來的聖人,便都是具足煩惱的凡夫,而凡夫所具有的貪財好利等愛欲的心念,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斷除的。
惟有聖人深知凡夫的利欲心不容易除去,所以先用道德教育來修正他的染心,然後再用仁義禮智這四端進行教化,以防範利欲的萌動,這樣使利欲染心逐漸消退,仁義禮智逐漸增長,總有一天,染心徹底消除,道德自然完備。」
良因贊曰:
儒家所謂的「道」,指的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法的自性。
「德」,此自性正直不曲之用,故曰德。
故道德,也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回歸自性的方法。
此義甚深,為了助揚此教化,古聖先賢更提出「仁義禮智」以為輔佐。
再更其次,才是所謂「禮貌」的外貌了。
因此學習傳統文化,不只在「禮貌」上做功夫,
更應追尋「仁義禮智」,乃至其本 ------「道德」。
這樣才能構成淨化社會,乃至解脫之根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與真牧書》 良因贊曰:
2015.7.9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佛眼弟子,唯高菴①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做事無儻援。 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 近世衲子,罕有倫比。」 《與耿龍學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頹風」 的產生,絕非一朝一夕,必定是積久成弊。
2015.6.2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凡為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 蓋有毫𩬊猥媟①之事,於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覷。 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 《山堂小參》 【注釋】 ①猥媟:指卑鄙無恥的行為。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5.6.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①曰: 「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 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山堂小參》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龍牙寺智才禪師說:
2015.6.6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 古人歷艱難,嘗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 蓋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 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 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為智。強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 《與秀紫芝書》
見白雲禪師謂:「以窮達得喪移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心中不禁警聳。 未遇事時潔身自愛,或許一般修行人尚能如此; 但遇到考驗仍能持守節操者,則多數或許未能。 未經考驗前,不要妄說我也能; 唯有戰戰兢兢,守護自心, 並多閱讀古德開示、傳記,以培養道心, 遇事或許方能守住。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與真牧書》 良因贊曰:
2015.7.9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佛眼弟子,唯高菴①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做事無儻援。 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 近世衲子,罕有倫比。」 《與耿龍學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頹風」 的產生,絕非一朝一夕,必定是積久成弊。
2015.6.2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凡為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 蓋有毫𩬊猥媟①之事,於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覷。 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 《山堂小參》 【注釋】 ①猥媟:指卑鄙無恥的行為。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5.6.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①曰: 「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 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山堂小參》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龍牙寺智才禪師說:
2015.6.6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 古人歷艱難,嘗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 蓋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 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 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為智。強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 《與秀紫芝書》
見白雲禪師謂:「以窮達得喪移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心中不禁警聳。 未遇事時潔身自愛,或許一般修行人尚能如此; 但遇到考驗仍能持守節操者,則多數或許未能。 未經考驗前,不要妄說我也能; 唯有戰戰兢兢,守護自心, 並多閱讀古德開示、傳記,以培養道心, 遇事或許方能守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