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需要刻意隱藏內向的性格,想要表現的外向大方,這樣反而容易被識破;我們只要向聽眾坦承自己是個內向者,就可以拋開很多不必要的包袱,讓你把注意力放在內容的講述上。
有效的內容準備
會容易感到緊張,是因為不確定感。而其中一種不確定感最讓人擔心,那就是擔心忘詞。
上台說話是很消耗腦容量的,而大腦負擔越大,需要記憶越多細節,我們就越擔心出錯。
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在「內容」及「設計」下功夫,減輕大腦的負擔。
第一個方法是透過故事陳述。
故事陳述的意思就是透過故事來講道理,一個故事搭配一個觀點或結論,而不要去記憶很多抽象的概念。
故事有情節,讓你不容易忘。只要講到情境就會想到角色,想到角色就會想到衝突,想到衝突就會想到方法,然後會有啟發,這一切是很自然發生的。
但抽象的概念彼此卻很難串連。
這裡的故事不一定是虛構的事,也可以是真實的生活或職場案例。
除了自己不容易忘,豐富的故事也比抽象的概念能吸引聽眾的注意。
第二個方法是建立有邏輯的架構。
有邏輯的架構能夠引導你思考,也能讓聽眾更專注投入。
過去曾經有學員在表達課問我一個問題,她說有一堂大學的通識課是《西洋經典文學》,需要挑選一個作者進行介紹。
她的問題是:作者生平落落長,如果全部放到投影片唸起來很無聊,但如果不放又很難記,到底要怎麼報告比較好、比較不會讓人覺得「無聊」。
我告訴她,要根據報告目的,挑選一個合適的角度切入,替內容建立一個有邏輯的好架構。比如:作者生命中有哪些重要里程碑?作者給了你哪三個重要啟發等等……
透過選擇切角,替內容建立一個好架構,會讓你容易記憶,聽眾容易聚焦。
報告有了主軸、發展線、重點,不像是流水帳,自然也就不容易感到緊張。
第三個方法是透過投影片輔助。
有些人擔心簡報時會忘記要講什麼,因此把所有的內容全部複製貼上到投影片中,但這樣真正報告時卻像是在念文字稿般的無聊,聽眾很快就會露出不耐煩的表情,然後不想理你。
也有人會為了吸引聽眾注意,簡報上只留下非常少量的資訊,但這樣的問題反而變成你要去記憶大量的內容,一旦忘記要講什麼,可能就會讓自己非常緊張。
實際上比較好的做法,是讓簡報設計來引導你的表達。也就是透過標題、重點、說明(案例)、結論(補充)的「閱讀順序」設計投影片,讓「講者的表達順序」與「聽眾的閱讀順序」可以完美的結合。
這樣不僅不會有唸文字稿的無聊感,也可以減輕大腦的負擔,發揮設計的真正功效。
上台中
再來,我們要討論上台表達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兩個問題:講錯或失誤怎麼辦、聽眾不理自己怎麼辦。
講錯失誤怎麼辦
很多人上台前非常認真,做了十足的準備,希望自己上台時可以完美的演出。
而這些有點「追求完美」的人,最怕的就是失誤或口條不順。
他們甚至會在練習的時候,只要有失誤,就重新來過,希望唸到一切流暢為止。但這樣練習,很可能練了一個小時,還卡在自我介紹的環節,很沒有效率。
更何況,上台演講時講錯你可是不能重來的。因此,我們要對上台時失誤所導致的「傷害」有正確的評估。
老實說,台下的聽眾並不會如你所想的那麼重視你,把120%的精神投注到你身上。你講錯了他們不會很在意,甚至根本完全沒有發現。
錯誤發生時,只要你不要過度用力的解釋、澄清、強調,多數時候都可以順利過關,也不會給聽眾留下什麼不好的印象。
分享一個真實故事。
我記得大四那年,我是畢業生致詞代表,當時花了很多時間準備了一份演講稿,也練習很多次,但上台的時候,台下坐著整個系所的教授、一百多位同學和學弟妹以及家長,讓我感到非常緊張。
我本來預計要用一個故事開場,故事後設計一句觀點埋下伏筆,並在結尾時扣回主題,讓聽眾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結果,我太緊張了。我講完故事,忘記說出這句關鍵的伏筆,就進入第二段的內容。
我停了下來,望著台下數百個人,腦袋快速運轉,想著該怎麼辦。
當時最差的念頭,是笑笑的告訴聽眾:「我太緊張了,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漏講,所以我想重新再來一次。」還好後來沒有這樣說。
後來,我不顧已經進入第二段的開頭,簡單的說:「對了,前面那個故事,讓我有一個想法是……」,然後在順其自然進入第二階段的內容。
演講結束後,某位老師過來找我,說我講的非常好,從大三的在校生致詞到大四的畢業生致詞,都讓同學和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笑笑的說:「一開始有點太緊張了。」
老師驚訝的說:「有嗎?我看你講的很流暢、很自在啊。」
和幾位朋友聊天之後,我也發現:根本完全沒人注意到我的緊張和失誤。
請記得:上台失誤的時候,不要過度高估失誤造成的傷害,不要糾結,就繼續講下去吧,真的沒什麼人會在意你的失誤。
只要拋開這種完美主義的心態,緊張就會降低不少。
聽眾不理怎麼辦
第二個上台中常見的問題,是表達的過程,聽眾的回饋不好。可能是聽眾滑手機、睡覺、發呆,沒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
這確實很讓人挫折。
那面對這類問題,該如何解決?
我們不太可能即時在台上重新調整內容,試圖抓回聽眾的注意力,更大的可能是我們必須硬著頭皮把它講完。
這時候,很多人會越講越快,希望趕快度過這段尷尬的時間。
不過我會建議大家,在台上要讓自己保持正向的思考。比如說:有人在滑手機,你要告訴自己他或許有急事;有人在睡覺,你可以想他昨天應該是沒有睡好……
然後,好好的,按照原本的速度和計畫,把該講的內容講好,不要讓還繼續跟隨你內容的聽眾失望。
即使整個現場就只有一個人在聽,但那又如何?你就講給他聽啊。只要讓一個人有收穫,這次的演講就不會毫無價值。
或許你會想:「這樣的想法太阿Q了吧?」
是呀,但,我認為:在台上正面思考,讓自己維持好的表現;下台後再理性分析問題,下次優化改善,才是對台下聽眾以及對用心準備的自己,最大的尊重。
總結
這篇文章,我們主要在解決上台緊張的問題。
讀完這篇文章,你應該要知道,緊張的本質是「不確定感」,而「不確定感」是無法消除的,因此緊張必然存在。既然緊張無法消除,我們就要學習與之共存。
我們還談了會緊張主要有三個原因,分別是:時間或準備不足、不知道如何準備、心理性上台恐懼。
最後,我們針對上面的三個原因,提供了「上台前」與「上台後」的解決策略。上台前應對緊張的重點有:良好的心態建立、認識自己的性格、有效的內容準備;上台後則有:正確評估失誤造成的影響、台上正向解讀,台下理性分析。
老實說,這篇文章並沒有教你什麼特別的技巧,而是帶你「認識緊張」,我也認為,這是更重要的事。
因為緊張是一把雙面刃,它可以毀了你的表達,也可以激發你的潛能,讓你有突破性的演出。
我們要做的不是「消除它」,而是「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