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規定就是對的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晚上,我們一家騎車在路上等紅燈,隔壁一台機車,載了兩個大人,兩個小孩,其中一個小孩沒戴安全帽,站在前面。
旬見狀,說:她沒戴安全帽耶!
爸:對耶!這樣很危險 !
旬:會不會是正要去買安全帽?或是剛好忘記帶了?還是⋯人太多,安全帽不夠?
我在後座聽了,心裡想:這孩子看到一件與平常認知不同的事情時,不會馬上評論或批判別人,而是去猜測更多的可能性,會想到眼前有什麼是他看不到但卻有可能發生的事實?
相反的,有些人看到路上有人沒戴安全帽,第一個反應就是:「沒戴安全帽就是不對!違反規定!」或是「怎麼可以沒讓小孩戴安全帽!」,然後立刻批評或指責這個家長!
如果凡事講求照規定,照著規定做就是正確的話,那會不會讓孩子忘記事情的變通性?甚至不懂得去質疑任何規定的背景、問題和意義。
機車路上觀察學
日本榮格派心理學分析師—河合隼雄在他的著作《孩子與惡》一書提到:現在的學校教育把「盡快尋找正確答案」視為良善的價值,孩子受到越多這樣的訓練,發展新想法的可能性也就越受到傷害。
書中舉了一個關於小學數學的案例,數學題目常常可以看到這一類的問題:「從我家的社區到鄰近的社區,如果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步行的話⋯。」
A同學聽了老師的解答後,大惑不解。如果要從自己的社區去鄰近的社區,明明必須向左、向右轉好幾次,但老師在黑板上畫圖說明的時候,卻只用一條直線表示。
A同學大膽地向老師說出自己的想法,沒想到不但被老師罵,還被同學笑了,大家都不把他當一回事!
可是仔細想想,A同學的疑問從數學上來看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更進一步探究,它會引發我們思考「何謂直線?何謂距離?」等等更為本質的問題。
我們可以說,其實A同學比那些嘲笑他的人更具有數學頭腦,但是他在數學科目卻拿不到好成績。
從這個例子可以知道,新的想法與創造性,和既存體系是不能相容的,一旦固執於既存的體系,很多時候就會被烙上「惡」、「錯誤」的烙印。
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事物,和什麼是正確答案沒有關係;創造性事物的誕生,必須從尋找問題本身開始,嘗試新的探索,必須脫離既存的路線,踏在前人足跡未至的地方,這樣的路充滿危險,甚至被視為「惡」。一個人如果不夠堅強,沒有足夠的力量,以挑戰這種意義下的「惡」,那麼創造性與他是無緣的。
我帶孩子去公園玩時,常常遇到很愛挑戰從溜滑梯底下往上爬的小孩,總會聽到旁邊的家長告誡不能這樣做,要玩溜滑梯就要排隊,由上往下溜才安全!
但是,為什麼很多孩子都喜歡由下往上爬呢?是不是對抗地心引力太好玩了?是不是手腳的肌力有挑戰攀爬的本能?如果上面沒人的話可以這樣玩嗎?如果上面有人的話,小孩會不會跟對方協調誰先誰後呢?如果上面有人的話,小孩真的會傻傻得待在底下等著被撞嗎?
如果一開始就強迫小孩一定要按照規定的話,那麽小孩玩遊戲的創意、探索各種玩法的動力以及與其他人溝通的機會,是不是就都被阻礙了?
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很多時候大人「為了孩子的幸福」所做的事,卻往往導致孩子的不幸。生活中充斥著社會的規定、學校的規定、大人的規定,這些規定多數都是為了「方便管理」而訂的,規定之外,我們能不能為孩子保留一點彈性的討論空間?如果你想保有孩子的創造力和探究事物根本的能力,那請不要再把「照規定就沒錯」這個價值觀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
後記:我後來唸這篇給兒子旬旬聽,他還加碼說:我覺得他們也有可能把安全帽忘在某一間店了,然後正要回去拿,因為麻麻也常常忘東忘西的啊!哈哈哈!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3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an L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傍晚時,在公園看到一個媽媽很大聲在罵孩子,我聽不出來是什麼,只看見小孩在旁邊大叫大哭,後來媽媽帶著推車裡的寶寶走了,對旁邊的孩子丟下一句:自己的玩具自己收好,不然就不要回家! 小男孩大約4、5歲吧!滿臉的恐懼,哭泣著杵在那裡不知該如何是好⋯
三年前,我是一個對「育兒」這件事感到很迷惘的媽媽,走在路上背著孩子,小孩哭我也一起哭,那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又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 小孩來到這世界應該是很美好的存在,為何搞得我筋疲力盡?小孩的身心靈發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小孩的某些行為會激起我的強烈反應?我該怎麼跟我的小孩和平相處?
我小時候學鋼琴七年,一直覺得很有壓力,要到長大後才逐漸體會彈琴的樂趣。 我們總是有目的性去「期待」小孩學什麼東西就該有這樣東西的學習成果,但是這樣的「期待」會不會反而壓抑了小孩單純學習一件事情的快樂,甚至在無形當中讓他們為了符合大人的標準而忘了怎麼去挖掘學習本身無限大的可能性。 *本文經楊鎮宇編修
以前的我會選擇逃避自己的感受,怕說了會惹事,總是告訴自己沒關係,時間過了自然就會好,但是長到現在,我發現同樣的問題仍然在那裡,根本不會好,現在的我,想好好練習說出來⋯。 他回:「有嗎?」 我:「有!而且差很多!」 然後我就一股腦地把我的滿腹委屈全部脫口而出! ✿ 「今天牛奶少一點」 「不要太甜」
今天旬旬在野餐墊上玩黏土,玩了一陣之後,樂樂好奇靠過來看,旬旬大聲說不要~~我跟樂樂說:你太近了旬會害怕你拿他的東西,請他退到野餐墊外面,也把旬抱過來一點,試著拉開些距離。 我也轉頭跟旬說:樂樂他現在知道碰玩具之前要先問過,所以就只是想在旁邊看而已,不會拿。 衝突一觸即發⋯⋯ 旬:可以。
「愛的藝術:學會等待」 你相信小孩有能力自己創造學習環境嗎? 你相信小孩天生敏銳可以看出事情的端倪嗎? 你相信小孩有辦法解決問題嗎? 如果你相信的話,你願意等待嗎? 等待直到他願意說的時候。 不急著評價, 不急著給意見, 不急著教那認知裡所謂對的觀念, 給他時間思考、感受、體驗、找答案, ✿ ✿
今天傍晚時,在公園看到一個媽媽很大聲在罵孩子,我聽不出來是什麼,只看見小孩在旁邊大叫大哭,後來媽媽帶著推車裡的寶寶走了,對旁邊的孩子丟下一句:自己的玩具自己收好,不然就不要回家! 小男孩大約4、5歲吧!滿臉的恐懼,哭泣著杵在那裡不知該如何是好⋯
三年前,我是一個對「育兒」這件事感到很迷惘的媽媽,走在路上背著孩子,小孩哭我也一起哭,那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又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 小孩來到這世界應該是很美好的存在,為何搞得我筋疲力盡?小孩的身心靈發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小孩的某些行為會激起我的強烈反應?我該怎麼跟我的小孩和平相處?
我小時候學鋼琴七年,一直覺得很有壓力,要到長大後才逐漸體會彈琴的樂趣。 我們總是有目的性去「期待」小孩學什麼東西就該有這樣東西的學習成果,但是這樣的「期待」會不會反而壓抑了小孩單純學習一件事情的快樂,甚至在無形當中讓他們為了符合大人的標準而忘了怎麼去挖掘學習本身無限大的可能性。 *本文經楊鎮宇編修
以前的我會選擇逃避自己的感受,怕說了會惹事,總是告訴自己沒關係,時間過了自然就會好,但是長到現在,我發現同樣的問題仍然在那裡,根本不會好,現在的我,想好好練習說出來⋯。 他回:「有嗎?」 我:「有!而且差很多!」 然後我就一股腦地把我的滿腹委屈全部脫口而出! ✿ 「今天牛奶少一點」 「不要太甜」
今天旬旬在野餐墊上玩黏土,玩了一陣之後,樂樂好奇靠過來看,旬旬大聲說不要~~我跟樂樂說:你太近了旬會害怕你拿他的東西,請他退到野餐墊外面,也把旬抱過來一點,試著拉開些距離。 我也轉頭跟旬說:樂樂他現在知道碰玩具之前要先問過,所以就只是想在旁邊看而已,不會拿。 衝突一觸即發⋯⋯ 旬:可以。
「愛的藝術:學會等待」 你相信小孩有能力自己創造學習環境嗎? 你相信小孩天生敏銳可以看出事情的端倪嗎? 你相信小孩有辦法解決問題嗎? 如果你相信的話,你願意等待嗎? 等待直到他願意說的時候。 不急著評價, 不急著給意見, 不急著教那認知裡所謂對的觀念, 給他時間思考、感受、體驗、找答案, ✿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孩子與孩子在公園裡交會,不同的教育方針也於此處相互碰撞。孩童們並不總是知道自己身上乘載的規約,氣氛允許,他們想要一起玩。在遊戲中,他們理當要有著一樣的規則,但在遊戲的邊界,有人的衣服是不能弄髒的、有人不能朝別人丟東西(弄到別人眼睛怎麼辦)、有人原來就認識且交好、有人想要融入社群。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我們並不是要以一種懷疑的態度去面對所有關於道德的宣稱,而是去得到一種就像「即便是被欺騙也需要存在著一個思考者我」那樣基礎的關於道德的行為準則。那會是一種讓行為不發生矛盾的根本宣稱,不是你不該說謊、不是你不該殺人,那一基礎會是:「你不該做你不想做的事」。
Thumbnail
對於幼兒要先學腳踏車還是滑步車這件事,大家都有怎麼樣的看法呢? 早一輩的人會說:「過去沒有滑步車,我們還是學會騎腳踏車了阿!」 現代家長會說:「怕小孩跌倒摔跤,讓小孩能安全的運動比較好!」 實際上這兩方說法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因此想跟大家分享幾個觀念: 0~5歲兒童雙手雙腳並沒有很好的協調,
Thumbnail
退休後,我和社會接觸較少,對一些社會現象感到困惑。在騎機車回家的過程中,發現不少機車後照鏡上掛著安全帽,或放在坐墊上,這讓我感到困惑。過去丟過安全帽的經驗,讓我對安全帽的放置方式感到懷疑。我疑惑現在社會治安狀況是否真的很好?安全帽不會被偷了嗎?
Thumbnail
孩子未能將活動依照大人想要的方式完成很可能是大腦執行功能發育未完全所致。執行功能被形容為大腦中的交通警察,負責調節專注力、決定事情優先順序和彈性思維。與其指責,不如先暫停,觀察及理解孩子的困難,給予適量的協助及支持。
Thumbnail
在公共場合,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習的機會,遇到孩子過於活躍時,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立刻制止?或許,透過溫柔指導和正面溝通,我們可以教會他們更多。 以身作則,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孩子最直接的教育。當我們在他人面前謙卑示範,孩子學習到的,遠比單純的「不要」來得多。 一起探索如何在肯定中引導,讓孩子學會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孩子與孩子在公園裡交會,不同的教育方針也於此處相互碰撞。孩童們並不總是知道自己身上乘載的規約,氣氛允許,他們想要一起玩。在遊戲中,他們理當要有著一樣的規則,但在遊戲的邊界,有人的衣服是不能弄髒的、有人不能朝別人丟東西(弄到別人眼睛怎麼辦)、有人原來就認識且交好、有人想要融入社群。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我們並不是要以一種懷疑的態度去面對所有關於道德的宣稱,而是去得到一種就像「即便是被欺騙也需要存在著一個思考者我」那樣基礎的關於道德的行為準則。那會是一種讓行為不發生矛盾的根本宣稱,不是你不該說謊、不是你不該殺人,那一基礎會是:「你不該做你不想做的事」。
Thumbnail
對於幼兒要先學腳踏車還是滑步車這件事,大家都有怎麼樣的看法呢? 早一輩的人會說:「過去沒有滑步車,我們還是學會騎腳踏車了阿!」 現代家長會說:「怕小孩跌倒摔跤,讓小孩能安全的運動比較好!」 實際上這兩方說法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因此想跟大家分享幾個觀念: 0~5歲兒童雙手雙腳並沒有很好的協調,
Thumbnail
退休後,我和社會接觸較少,對一些社會現象感到困惑。在騎機車回家的過程中,發現不少機車後照鏡上掛著安全帽,或放在坐墊上,這讓我感到困惑。過去丟過安全帽的經驗,讓我對安全帽的放置方式感到懷疑。我疑惑現在社會治安狀況是否真的很好?安全帽不會被偷了嗎?
Thumbnail
孩子未能將活動依照大人想要的方式完成很可能是大腦執行功能發育未完全所致。執行功能被形容為大腦中的交通警察,負責調節專注力、決定事情優先順序和彈性思維。與其指責,不如先暫停,觀察及理解孩子的困難,給予適量的協助及支持。
Thumbnail
在公共場合,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習的機會,遇到孩子過於活躍時,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立刻制止?或許,透過溫柔指導和正面溝通,我們可以教會他們更多。 以身作則,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孩子最直接的教育。當我們在他人面前謙卑示範,孩子學習到的,遠比單純的「不要」來得多。 一起探索如何在肯定中引導,讓孩子學會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