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在一次的生死拔河我遇見了神,就此之後我開始翻閱聖經、認識上帝。
昨天還是照常跟著清惠老師一起查經,我們看到了路加福音22章33節,彼得說 : 「主阿,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
清惠師說 : 彼得很可愛,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莽撞、衝動的時候,接著又問我們自己的感受,是否或多或少都帶有點彼德的影子?
我說 : 「看到這段似乎看到自己。」常常內心澎湃、激昂就起身想要做些甚麼事,但有時做了才發現,自己的身體跟不上腦衝。
就拿最近的疫情來說,因為確診數不斷攀升,醫院內部不斷進行滾動式修正,成立專責病房以因應大量確診病患;然而,一線照顧病人的護理師以及醫師也是人,肩扛照護的重責大任同時,也一個一個病倒了,目前的狀況也就是照護人力不足但照護負荷也沒有因此而下降。
看到院內公告徵求願意到專責病房照顧的護理師,便盤點了自己手上的業務大概剩1/5,應該可以先下去幫忙。就當到了現場激烈的工作三天後發現,腰傷似乎又復發了,從右側的腰椎直接麻到腳底,就算吃了止痛藥似乎緩解也有限,我就知道 : 我又太衝動了,似乎沒有評估到自己的身體完全跟不上自己衝動的大腦。
套一句最近在聽一個Podcast節目《心理敲敲門》,最新一節內容是透過一部韓劇《2521》,在討論堅持與放棄如何抉擇,其中主持人嘉玲說的
你究竟是喜歡別人稱讚你抑是喜歡做你自己
喜歡稱讚 vs. 喜歡做自己
我思考了好久,要如何理清這兩者的差異?
我自己是如此的定義 :
喜歡稱讚是把眼光放在人身上,會因為他人的期待、想像而打造別人想像中的自己。
喜歡做自己是根據自己理性的評估,發現自己的能與不能;並能具體地說出為何要做以及不要做的理由。
就像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ang)曾經說過的 :
「留意那些令我們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
這可以讓你更了解你自己。」
雖然激烈的工作三天卻落得要進廠維修四天,但我相信,若任何時候有需要我的地方,我還是會義不容辭地往前衝去,因為在那裏有我們愛的同事、以及需要照顧的人。
回到我今天的主題 : 你喜歡怎樣的自己? 這也是羅賓(Robin Sharma)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大概就是羅賓總結他自己如何活出痛快又淋漓的人生守則,內容大概有101則,每則都短短的,大約1000-1500個字,可以從中看到羅賓他對日常生活的透徹,總能夠從中理出經營人生的大學問。
就在寫這篇時,對於他文中所寫的一則《你宣揚甚麼福音?》蠻有共鳴的
你宣揚甚麼福音?
福音可以說是一種理念、一種抱負。
就像我們小時候都會有一股熱忱,想要當一個太空人飛上月球;又或者想要成為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現在我也常看到我們家兒子常常在扮演英雄,跳來跳去、拿著劍揮來揮去要殺死壞人。
然而,隨而年紀的增加,生活中的茶米油鹽醬醋茶不斷的磨耗我們最初的熱情。對生活充滿恐懼或不安的人會嘲笑我們、此時失望也沒閒著開始找上門,生活也讓我們傷心,漸漸的我們似乎慢慢相信夢想不該太偉大、不要飛太高、愛部用太大等等。
然而,你有想過嗎? 這些都只是生活的試煉,就像鑽石要成為一顆八心八箭的鑽石也需要不斷的被雕刻。
你應該發光發熱。
透過發覺自己的優勢,透過不斷的參與活用自己的長才,那不可或缺的使命會從心底打動你。
就像加拉太書第二章,上帝呼召保羅成為祂的活石,其中很重要的使命(Calling)就是向外邦人傳道。
使命是甚麼? 使命是你也不清楚為何要這樣做,但就是拚上命也無法阻擋你前往。
透過持續不斷的付出,內心卻有無比的滿足,而這樣的滿足連動的促使自己成長,回頭再看自己的生命就這樣莫名的被改變。
從看不到到被看到
身為護理師,成為生命守護者,也是一種使命,祂賦予了我們能聽、能做、能感受,是病人最佳的守護者、也是病人的代言者。
在兵荒馬亂中,我們在戰地裡築起堡壘;面對新興傳染病,揹起十字架走到第一線。雖然2020年的疫情延燒了將近兩年,這兩年中我們守護第一線、打疫苗、hold住醫療照護堡壘。
我相信我們將不負使命,成功地守住大家的健康,讓疫情平安落幕。當你不知道為何要做,但就是拚了命也要前往,這就是你內在的使命了。
就像南非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經說過 :
「 爬上一座高山後,會看到更多可以爬的山。我在這裡歇歇腿,偷偷瞧瞧四周的景色,回頭看我爬了多遠。但我只能休息片刻,因為責任會隨著自由而來;我不敢徘徊流連,因為我的長路尚未走到終點。」
若你也認同我的文章,請不要吝於多給身邊的醫護人員多點支持與讚賞,也多照顧自己的健康,把醫療資源留給需要真的需要照護的急重症病人。
#點時成金-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