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閱讀筆記|《黑馬思維》

    這本書和《大器可以晚成》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主張讀者走一條非主流的道路,從而實現自我,邁向卓越。
    標準化思維的由來,源自於第二次工革命,機械化的興起逐漸取代人力,製造出統一品質有保証的產品,當工業標準化的成功,這個有效率又成功的模式,漸漸影響到教育方面,「二十世紀初,整個美國教育系統轉型為標準化的課程、標準化的課本、標準化的年級、標準化的考試、標準化的學期、以及標準化的畢業証書。」
    一九一六年,克伯萊在《公立學校管理》中提及:「就某個程度來說,學校就像工廠,把原料(即學生)加工為產品,以滿足生活上的各種所需。
    最顯著的標準化職涯之路如律師、醫生和工程等,他們按部就班的學習與接受訓練,然後成為該領域的專業人士。標準化協定,就是只要你拋開對個人自我實現的追求,投入標準化職涯,社會就會給你奬賞,如果要在標準化下成功,就是要跟別人一樣,但是做得更好,所以在這個標準化體制內。
    黑馬是什麼?就是大家覺得黑馬不會成功,對這人沒有期待時,他就像橫空出現,旋風式的撞進大家的視線𥚃,並獲得卓越的成就。
    黑馬思維是走一條與別人不同的路,個人化的路,這條成功之路不能複製貼上,每個人也不同,因為這是一條自我實現之路,透過自我實現而獲得幸福,成就卓越。在體制內有成就的人,是真的感到快樂嗎?當擧上高峰後,仍沒有自我實現的滿足感,反而是滿腹的疑惑與不滿,處處格格不入,這時便應該停下來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你對自身處境的反思與探索,就是你人生的轉捩點,你選擇繼續在體制內過營營役役的生活,還是追求自我實現的生活方式?
    或許你會覺得這只是某些少數人成功的例子,他們只是有天分未待發掘,而我有嗎?這是普遍的受到標準化思維影響,只有少數人是卓越的,但黑馬思維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就卓越,所以最重要的是揚棄舊思維,接受新的認知。
    黑馬思維有四點,遵循這四個思維,你會知道如何追求自我實現。
    知道你的微動力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擁抱你發自內心的渴望與熱枕,只有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什麼是微動力?微動力是強烈而持久的感受,深藏在無意識裡,包括細微偏好、清楚欲望和私密渴望,或許可以看成一個小廦好。例如喜歡整理空間,有人喜歡辨別分類生物,有人喜歡平面的文物,即使是同樣喜歡賞鳥的人,也有細分為喜歡鳥的形態、色彩與鳴叫。微動力可以很細微,也可以很具體。
    書中的夏比羅有一個很奇怪的微動力,就是喜歡把東西擺正,當東西歪了,他就不非得擺正不可,這項微動力好像沒有什麼工作可以做,直到他退休後,才發展出讓自己充滿熱誠的工作,沙發維修,將現有的布料,材質和顏色,精準的配對,修補後可以馬上看到成品,讓他非常有滿足感,對工作充滿熱誠,並在二零一五年被《紐約》雜誌提名為全城最佳的沙發修補好手。
    那如何找到你的微動力呢?就是看自己對他人的評判,因為在評判他人的同時,也洩漏了你的內心。首先,你要意識到你在評判別人,第二,在你評判別人時,你有什麼感覺?第三,反問自己為什麼有這種感覺,要誠實回答。要記得評判遊戲不需要客觀,要利用本身強烈的情緒反應,發現心中暗藏的欲望。
    微動力通常不止一項,將各項的微動力融合調和,打造你的熱情,讓這些微動力成為你的燃料,助你心中的熱枕可以長久延續下去。
    清楚你的選擇
    我們看似在選擇,實則是被挑揀,在選學校時,我們選擇報讀不同的大學,然後報名,等待別人取錄,在找工作時,我們看似有很多的公司選擇,我們寄出求職信,然後有好幾間公司讓我選擇,我們只是挑揀別人所給的選項,這並非選擇。
    選擇是主動的,挑揀是被動的。選擇自己的道路,首先是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究竟什麼適合你,當你確認了自己的微動力時,就應該展開行動,選擇自己的道路。勇於嘗試,才能獲得新機遇,得償所願。
    了解你的策略
    在標準化思維下,我們有一套標準的策略來成就卓越,好好讀書,堅持不屈的努力就能獲得成功。
    但是在黑馬思維下,沒有一套最好的策略,卻有一套合適自己的策略,首先了解你的強項,在選擇策略的重點就是提升自己現有的技能或知識。而策略是可以隨時改換的,不要害怕自己的策略失敗,更要著重嘗試失敗,在失誤過後,再反思調整策略,這是一個迂迴的道路,要不斷的發現和修正。
    忽略你的目的地
    目標與目的地不同,目標是具體可執行的,例如我今天要跑十個圈,目的地是遙遠空泛的,例如我們作文常會遇到的題目的——我的志願。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個人的微動力、個人的選擇、個人的策略,我們無法預知自己會走到哪裹,而社會也在不斷進步,現在有的機會,將來也許會變動、甚至消失 ,職業也是在不停的汰舊換新,當太著重目的地,就會忽略了眼前的機會,並且我們常常用時間來衡量自己的步伐,當我們花的時間比別人多時,例如別人畢業了,你卻仍然要多讀一年,你心中就會惶恐不安,覺得自己比別人差,無法成功,這時我們要忽略目的地,關注手中的機會。我們不必知道目的地,但我們必須了解自己,走一條合乎自己的道路。
    追尋目標,但忽略目的地,我們不需要知道自己會走多遠,但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目標,想像自己在攀越山嶺,我們的目標只是要攀到前面的一個高處,然後停下來,再環顧四周,找下一個攀爬點,就像我們努了了一陣子,到了一個新的處境,再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策略,選擇和微動力,再作出新的嘗試及不斷修正,這不是一修筆直的道路,卻能穏穏的帶你走向卓越。
    不過,我們仍然有一個很難抺掉的觀念——人才是稀少的。人才真的稀少嗎?人才的稀少是由於標準化體制所造成的,名牌大學的限額收生制度,評核者憑個的觀點所選出來的人才,這些少數的人,才能走上頂端,但並不代表他們就特別優越過人,只是這個體制剛好可以迎合他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走向卓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活得有意義,只是最重要的是,你要對自己負責,選擇自我實現,走自己的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