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治癒。自癒。我的修復之路》 天安老師講座筆記

    《治癒。自癒。我的修復之路》
    天安老師講座筆記,括號內是個人解讀與自省。
    二年前在課堂裡得知老師生病,雖然聲音沙啞、身型消瘦,仍安穩自若的帶領我們探索自己、學習薩提爾模式,滿滿的敬佩與欣賞。只有時時送出我的祝福,祈願老師健康平安。
    ⋯⋯⋯⋯⋯⋯⋯⋯⋯⋯⋯⋯
    老師先將課前學員的提問,分成3個面向來談。
    問題1 :老師如何能「接納」疾病?
    一、”認知”疾病已成事實,不抗拒。
    將注意力放在「可以為自己做什麼」。
    尋求改善身體不舒服的各種方法,有些的確帶來舒緩與幫助。
    (薩提爾模式的學習強調“體驗”,但不代表“認知”不好,不是二元對立的。感受與認知都是為我服務,是我選擇如何運用。)
    二、做好最壞打算。
    最壞的情況就是死亡。若死後無意識,是家人須面對傷痛。若仍有知,則在不同層次繼續修練。
    (為此,我開始思考如果是我先走,我會如何看待死亡,我對家人的期待是什麼,並與老公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關於死亡。
    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還是“學習”接納。
    @存在主義的角度—人類必定要面對死亡,這使我們認知到 時間與生命是有限的,會更加珍惜生命,不留遺憾。做自己想做的事吧!活得更清醒、更深刻。
    @信仰—擁有自己的信仰,也許是宗教,也許是信念。即使死前那一刻依舊會害怕,也接納自己的害怕。
    四、老師慣用的姿態是「超理智」,在面對疾病時,這成了他的資源。
    (課堂裡老師們常提醒我們,辨識出四種應對姿態,並非它們不好、不能用,而是這個姿態是我的選擇嗎?是我想要的嗎?為我帶來幫助嗎?如果沒有,那我還要繼續用嗎?)
    結論:練習「接納」是很實用的練習!』
    接納疾病已成事實,接納也許很快必須面對死亡,接納自己會害怕。
    或許也接納自己的無法接納。
    問題2 :如何與「不適感」共處?
    一、老師選擇「靠近」那個不舒服,更專注的覺察。他相信「意識」即是「能量」、即是「光」。將意識(能量)放在不舒服的地方做療癒與陪伴。
    (我想這個“靠近”,是一種全然的“觀”與接納。)
    二、老師認為身體感受,是它在為我們運作中,是為了迴避危險。
    (老師這是用「資源」的眼光看待不適感啊!)
    (聽到老師說他選擇將注意力放在不舒服的地方,我還是很訝異。 覺察到自己在這裡頭有個觀點,認為癌末病人是做不到的。
    即使認同要接納不適,也常在生活中練習,還是經常感覺對疼痛的煩躁,還有期待「靠近」疼痛後,疼痛會消失的失落,感覺到更煩躁生氣了!這部分真的不容易,所以我要在生活中更常練習。
    像是最近經常咳嗽、喉嚨乾燥,覺得很煩。明明認知上非常認同“身體不說謊”,要傾聽身體,卻在咳嗽時覺得很煩很討厭。看來我根本沒想傾聽身體耶⋯這二天症狀出現時,我就喝水或深呼吸,做能做的事幫助身體,也感謝身體為我運作中。)
    問題3 :生病時如何「愛自己」、「安頓自己」?
    這是還沒生病時就要做的練習,如果平時不做,生病時更做不到。
    老師答,做喜歡的工作吧。雖然家人關心也擔心他的身體,但是他仍如常工作,因為在工作中能感覺到能量飽滿。
    還是將意識回到自己、回到身體,感謝身體ㄧ直以來的承擔與辛苦。
    老師分享「零極限」4句真言。
    對不起。謝謝你。請原諒我。我愛你。
    (是啊!這4句真言簡單易懂,其實不懂也沒關係,它容易做,願意的話做就對了。4句真言無須顧慮順序,也不一定每次4句都要說,順著你的心。)
    【現場提問】
    Q :如何與癌症復發的恐懼相處?
    A :“擔心”的感受也是一種提醒,做能做的事,好好照顧身體與心理。
    (“擔心”或“恐懼的感受是來幫助我的,是我對自己的愛。我擁有擔心的感受,而不是被擔心掌控。我常這麼跟個案分享,但我真的做得到嗎?
    最近還真的在做一個練習。當我感到擔心深愛的家人時,便停下來專注感受並允許擔心的存在。然後傳送愛與光的祝福給他們,這是我當下可以為自己做的一件事。)
    Q :如何面對家人的離世?
    A :接納自己所有的感受(包含憤怒與懊悔),不設定時間表。
    Q :如何陪伴癌末病人?
    A :“聽懂”他想表達的、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你想要的、期待的。
    帶著愛與尊重陪伴他,而不是自己的觀點。
    (是啊!難道還要癌末的家人滿足自己的期待,好減輕自己各種不安擔憂的情緒嗎?)
    現場提問的部分,我只選擇幾個分享。有些關於如何化解與父母、原生家庭的議題,或應對家人的情緒勒索,一時半刻也說不清,留待個人去探詢屬於自己的方式或答案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