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運動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十五歲到十八歲間,我每天不管有沒有人跟我一起,我應該都是一天在籃球場泡一個半小時以上,後來去了比較遠的學校上學,我一週也至少三天以上會回原來的學校打球;去台北工作以後沒有習慣的場地和習慣的路線,就幾乎沒有運動,到了三十四歲那年學會游泳、天天下水之前,我也是「下班根本不想動」那一派,直到我又從運動中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才又開始恢復「我好像是個運動員般的天天訓練」的模式,在水中、單車上路找回自己與運動的連結。
「天天運動」這件事,說起來真的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也是生活中我唯一會「勉強自己」去做的一件事,特別像是游泳,因為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你必須趕在一定的時間去一定的地點才能完成,那對一個隨時待命的自由工作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你準備出門前,案主好巧不巧找你,或是你好不容易趕在出門前把案子交出去,但工作已經讓你用盡全力,你只想休息而不想出門游泳,哪怕再怎麼喜歡游泳,你都會在這個狀態中反反覆覆用摘花瓣的方式決定:去,不去,去,不去⋯⋯當然,多半我會勉強自己離開工作快速地出門騎車到游泳池,即使是游十五分鐘也行。(大概五百公尺。)
另一項我曾經維持過一年多天天出門騎單車20K的運動,也是需要百般掙扎的。通常是早上八、九點出門,從高雄前鎮苓雅的交界騎到左營榮總,中間停下來吃早餐,在早餐時間處理該回的、該看的email或是任何工作及一天需要消化的訊息。而這大部分的動力來自於「早餐」,如果太晚出門,想吃的早餐店已經準備休息,也會延後到回到家繼續下午工作的時間,於是不管多晚睡,最晚都要趕在九點出門。
真正可以「不掙扎」的建立起運動習慣,是好好的將自己的生活空出一段「固定運動」的時間,以及一個順路、方便的地點。但「回了家」就不想再出門,真的是一件難以動搖的想法,那也沒關係,「在家徒手運動」現在也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準備一張瑜珈墊、啞鈴、彈力帶,再在固定的時間裡,在看電視的時候稍微動一下,假日的時候再安排一點戶外的、順路的、便利的地點運動,就能慢慢養成運動習慣!
上班已經很累了所以下班不想運動?
這個說法大多都是因為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建立起身體對運動的需求,而誤以為「我都沒有力氣了,怎麼可能做運動」。
簡單且不劇烈的運動,最常帶給身體的不是「變瘦」「長肌肉」,而是舒緩及放鬆。沒有人強迫你去游泳要游到一定的距離,騎單車一定要去挑戰太遠的地方,跑步或走路要有一定的速度,或是非得要重訓要挑戰一定的重量。要從「最簡單」可以執行的那些開始「動起來」,去感受身體的變化,從運動中感受「筋骨都被鬆開了」的獲得。
最重要的是,當你專注於運動的同時,那些工作上、生活裡的鳥事或爛情緒,都會因為你必須專注的呼吸(游泳)、專注的注意來車(騎單車)、專注在與隊友之間的傳接(任何團體運動)⋯⋯你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運動動作上,可以稍微打斷你原來任何生活中的思緒,讓你擁有更多的機會跳離那些疲憊、憤怒、委屈⋯⋯的負面思緒,你不一定會變得正面積極,但可以替情緒找一個出口。
前幾天因為一個案子搞到四點多根本睡不著,躺了兩個小時就又從床上爬起,那一整天腦袋都是轟轟轟的聲響,只想發懶不想繼續做事,等到那晚固定要去運動的時間,又掙扎著「我今天不想動」「我今天不想動」「我今天不想動」,但還是乖乖的去體育場用平常一半的速率走了幾圈後發現精神都來了,但沒睡覺的身體還是挺誠實的,跳繩跳不動就回家了。回家因為追劇沒事做,就繼續原來追劇會固定做的運動,然後睡了一場好覺!
至於「下班都很晚了根本沒有時間運動」這個說法,要改變的是「不要每天把自己的時間都賣給工作」,讓自己在工作中找到一個「應該要停下來回家去運動」的斷點,而不是用這個理由告訴自己「我沒有去運動是因為工作太忙!」
可能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你在家上班,工作時間可以自己訂」,其實不是喔!我的工作時間是可以一天做十六小時以上的,從前我是吃完晚飯繼續工作(或玩耍)到午夜,沒有週末假日,誰來催逼我交稿,我一定會使命必達,後來才慢慢調整跟合作的案主說:「我下午要去游泳喔~」「我晚上吃完飯要去運動喔!」「週末不想工作捏~」
有意識的去調整生活的節奏,找出一個空檔給自己一點運動的時間,你會發現它不只讓你身體獲得了解放,也會讓你多了對生活時間分配的規劃。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把「運動」加進你的生活,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也可以這樣過!」
圖:20090104,高雄中正籃球場。Canon EOS 450D。這大概是我後來放棄的運動,因為一個人都搶不到籃框投球,又不想打play。不過這是我剛回高雄時每天早上騎單車出門吃早餐拍的照片,那時沒有那麼瘋狂要騎20K,就是騎車繞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