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惰性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hoto by Tobi on Pexels

Photo by Tobi on Pexels


今天剛好是農曆年後表訂要進到健身房訓練的日子,不過由於過年時中斷了一週的訓練,加上今天天氣又轉涼,一度讓我掙扎是否要跨出家門。最後,我還是換上了運動服、穿上了鞋子,出門進行自我訓練了。

惰性,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質性,就連瑜珈的經典中也提到了類似的概念,只是它所指的惰性涵蓋更為廣泛。很多時候我們會產生惰性,可能跟不喜歡改變有關,因為我們的大腦其中一個特性是讓我們建立習慣,然後依循習慣來過生活,以減少大腦的資源消耗。不過有一個問題是,大腦並不會分辨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壞習慣。

雖然一早我帶著懶散的身心進到健身房,但開始運動後我慢慢感受到活力,後來還因為突破了自己之前的訓練強度,而感到興奮、雀躍和成就感。我心想,如果今天我選擇待在家裡,可能就無法感受到這樣的生命力和喜悅了。

類似的狀態,我也常在培訓班的學員身上看見,畢竟培訓代表著需要學習很多新的事物,也需要進行很多的改變。正如前面所說的,我們的大腦並不習慣一下子進行這麼多變動,所以惰性和逃避也會時常出現,甚至有人在過程中會開始尋找合理化的理由(這也是大腦擅長的),告訴自己不改變也不會怎麼樣,何況自己都已經這樣活了幾十年了,不改變也能繼續生活下去。

不過我覺得這有點可惜,因為很多人當初來參加培訓的初衷,就是想要改變,不管是身體、心理或生活層面。面對這種狀況,我最常詢問的一件事是:「如果繼續這樣的生活,你真的能坦然接受和快樂嗎?」但幾乎沒有人能肯定地回答。

我認為面對惰性或想逃避的事件,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動,就像我今天早上讓自己踏入健身房一樣。沒有行動,我們只會不斷感受到那些禁錮我們身心的不適感受;但如果行動了,我們就會有機會創造不同的狀態,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及不同的心情。

我過去在學習「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時,幾乎是要翻轉自己過去所有的思考和生活模式,老師們總是鼓勵著我,只要練習、練習、再練習,你就能逐漸熟悉,並建立起另一種習慣和生活。不過現在我想,也許鼓勵人們行動、行動、再行動,能更直接地傳達這樣的意涵,也更能協助人們看見不同的視野。

其實惰性和逃避並沒有錯,也沒有不好,只是我們要學習如何把它們放在適合的時刻,也要學習不被它們淹沒了自己想要改變的生存本能!


【相關活動】

🧘‍♀️ 2024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說明會
https://reurl.cc/OG4x8g

🧘‍♀️ 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
https://reurl.cc/j3D171


【相關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你過去的新年願望是否成功達成了呢? 每到新的一年,我們總是會對自己有一些新的期許,只是舊有的習慣經常難以改變,導致許多人往往無法成功養成新習慣。我過去在健身房工作時,幾乎每一年都會聽見部分相同的會員說:「我今年要開始好好地規律運動。」然而,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他們的新年
也許你曾經從瑜珈老師、朋友或網路媒體上聽聞過「瑜珈能改善消化系統健康」這樣的說法,甚至是指出特定體式(如扭轉)能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的說法,不過瑜珈真的有這樣的功效嗎? 「扭轉體式」能改善消化系統健康是許多瑜珈練習者堅信不疑的「傳言」。我之所以說它是一種傳言,是因為目前幾乎找不到特定的科學研究
你是否感到每天醒來後依然感到疲倦,感覺不到精力的恢復及活力?或許你需要的是開始進行「社交休息」! 社交休息能協助我們放鬆與恢復活力,提供歸屬感與和睦感,預防心臟病與癌症,並帶給你樂趣、目標及愛。
一提到瑜珈的體位法練習,多數人聯想到的可能是提升靈活度、肌肉力量……等身體方面的素質,不過體位法的效用並不僅於此。在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的應用中,我們時常把體位法練習作為建立「內在資源」(Inner Resources) 的一種方式,以及提升心理認知層面的「自我效能」。
常聽到人們說,既要養兒育女又要照顧家庭的女性,就像是「女超人」一樣,如果再加上自身的職業,那更是需要超人的精力才能兼顧得當。 今天我在一個「瑜珈療癒」(Yoga Therapy) 網站上,看見了這個故事,我想將它分享給大家,也許可以帶給大家一些力量與啟發。 -------------------
多年前,當我還在大型瑜珈會館教課時,一位練習體位法多年的學員有天問我:「老師,我的大腿後側在幾個禮拜前拉傷了,現在練習前彎時,還是會感到相當疼痛,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於是,我詢問了他這幾個禮拜的情況,發現他在拉傷之後,還是每天持續地前來練習,依舊選上他喜愛的強力瑜珈課程,進行高強度的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你過去的新年願望是否成功達成了呢? 每到新的一年,我們總是會對自己有一些新的期許,只是舊有的習慣經常難以改變,導致許多人往往無法成功養成新習慣。我過去在健身房工作時,幾乎每一年都會聽見部分相同的會員說:「我今年要開始好好地規律運動。」然而,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他們的新年
也許你曾經從瑜珈老師、朋友或網路媒體上聽聞過「瑜珈能改善消化系統健康」這樣的說法,甚至是指出特定體式(如扭轉)能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的說法,不過瑜珈真的有這樣的功效嗎? 「扭轉體式」能改善消化系統健康是許多瑜珈練習者堅信不疑的「傳言」。我之所以說它是一種傳言,是因為目前幾乎找不到特定的科學研究
你是否感到每天醒來後依然感到疲倦,感覺不到精力的恢復及活力?或許你需要的是開始進行「社交休息」! 社交休息能協助我們放鬆與恢復活力,提供歸屬感與和睦感,預防心臟病與癌症,並帶給你樂趣、目標及愛。
一提到瑜珈的體位法練習,多數人聯想到的可能是提升靈活度、肌肉力量……等身體方面的素質,不過體位法的效用並不僅於此。在瑜珈療癒 (Yoga Therapy) 的應用中,我們時常把體位法練習作為建立「內在資源」(Inner Resources) 的一種方式,以及提升心理認知層面的「自我效能」。
常聽到人們說,既要養兒育女又要照顧家庭的女性,就像是「女超人」一樣,如果再加上自身的職業,那更是需要超人的精力才能兼顧得當。 今天我在一個「瑜珈療癒」(Yoga Therapy) 網站上,看見了這個故事,我想將它分享給大家,也許可以帶給大家一些力量與啟發。 -------------------
多年前,當我還在大型瑜珈會館教課時,一位練習體位法多年的學員有天問我:「老師,我的大腿後側在幾個禮拜前拉傷了,現在練習前彎時,還是會感到相當疼痛,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於是,我詢問了他這幾個禮拜的情況,發現他在拉傷之後,還是每天持續地前來練習,依舊選上他喜愛的強力瑜珈課程,進行高強度的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台股、美股近期明顯回檔,市場敘事發生改變,壞消息一樁接一樁出現,下一步該怎麼走呢?本文將探討近期的宏觀經濟事件,並分享個人的操作思考。
Thumbnail
媒體也樂見它們有如此影響力,我完全可以想像在某間會議室裡,我的名字被大大寫上,用快斷水的紅色白板筆圈起來,一旦當天找不到新鮮素材,就會有個矮小禿頂的上司拍拍我的名字: 「今天再炒一次譚歆的新聞!」
Thumbnail
展覽裡的藝術與劇場,互動與設計,以及牆上佈滿孩子手繪的烏龜作為打氣,終於讓世代的對話,在面對歷史轉折之際,不需要總是這麼沈重。
Thumbnail
<p>看見她們我老聯想到那些俄羅斯娃娃,層層疊疊空空蕩蕩,用僵硬的面具糊成了一個譚歆。</p>
Thumbnail
<p>過去台灣對建軍備戰的思維,一般認為受到美國影響最大,但是1950年引進「白團」納入了日本思維,留德系統如殷宗文將軍等又帶進德國思維,三種不同思維衝突造成許多混亂,必須發起由下而上的改變。</p>
Thumbnail
在最近幾個工作坊裡,我請媽媽們試著描述,當「親職照顧分工」不符理想時,她們會怎麼面對。這種時候,現場的情況通常就有如「捅了馬蜂窩(那絕對不只是個比喻)」,那個同仇敵愾啊,令人印象深刻。這種問題,除了電死老公之外,究竟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
Thumbnail
<p>在校內我們被教導,努力就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出社會以後才知道,要是真夠有本事,那些事物只需要交由去別人奮力掙得,再爭先恐後地,搶著獻給你。</p>
Thumbnail
<p>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無度貪圖睡眠,只求醒來那瞬間,還沒被現實排山倒海淹沒的短短三秒鐘。接下來又會想起所有讓你想一覺不醒的細節:今天又是全新的,被全人類唾棄的一天。</p>
Thumbnail
<p>所羅門前外長跟我說過:過去他在聯合國安理會擔任主席時,曾努力推動一件大型農業計畫:促進阿富汗種罌粟花(鴉片)的農人,改種保加利亞玫瑰。</p>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台股、美股近期明顯回檔,市場敘事發生改變,壞消息一樁接一樁出現,下一步該怎麼走呢?本文將探討近期的宏觀經濟事件,並分享個人的操作思考。
Thumbnail
媒體也樂見它們有如此影響力,我完全可以想像在某間會議室裡,我的名字被大大寫上,用快斷水的紅色白板筆圈起來,一旦當天找不到新鮮素材,就會有個矮小禿頂的上司拍拍我的名字: 「今天再炒一次譚歆的新聞!」
Thumbnail
展覽裡的藝術與劇場,互動與設計,以及牆上佈滿孩子手繪的烏龜作為打氣,終於讓世代的對話,在面對歷史轉折之際,不需要總是這麼沈重。
Thumbnail
<p>看見她們我老聯想到那些俄羅斯娃娃,層層疊疊空空蕩蕩,用僵硬的面具糊成了一個譚歆。</p>
Thumbnail
<p>過去台灣對建軍備戰的思維,一般認為受到美國影響最大,但是1950年引進「白團」納入了日本思維,留德系統如殷宗文將軍等又帶進德國思維,三種不同思維衝突造成許多混亂,必須發起由下而上的改變。</p>
Thumbnail
在最近幾個工作坊裡,我請媽媽們試著描述,當「親職照顧分工」不符理想時,她們會怎麼面對。這種時候,現場的情況通常就有如「捅了馬蜂窩(那絕對不只是個比喻)」,那個同仇敵愾啊,令人印象深刻。這種問題,除了電死老公之外,究竟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
Thumbnail
<p>在校內我們被教導,努力就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出社會以後才知道,要是真夠有本事,那些事物只需要交由去別人奮力掙得,再爭先恐後地,搶著獻給你。</p>
Thumbnail
<p>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無度貪圖睡眠,只求醒來那瞬間,還沒被現實排山倒海淹沒的短短三秒鐘。接下來又會想起所有讓你想一覺不醒的細節:今天又是全新的,被全人類唾棄的一天。</p>
Thumbnail
<p>所羅門前外長跟我說過:過去他在聯合國安理會擔任主席時,曾努力推動一件大型農業計畫:促進阿富汗種罌粟花(鴉片)的農人,改種保加利亞玫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