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瑋
通常大家並不喜歡危機,想到危機就想到麻煩上門,同時也代表著原本安穩的生活可能因此而必須強迫中斷,危機要求我們立即回應,否則可能會有很大的後果,因此一般人想到危機,都帶著負面的感受。
那為什麼會有「危機就是轉機」這樣的說法呢?因為人往往有一種逃避面對困難的傾向,如果不是非常嚴重,就盡量順延它、讓問題繼續放著,讓影響持續的發酵下去,而慢慢地也就越來越習慣了。要做提出問題的人很難,特別是發現自己有問題更難,因此跟著問題繼續相處下去反而容易,反正也都活下來了。然而誠如前面所說的,危機發生的當下,如果沒有立即回應,很容易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所以想當然爾在面對危機的時候,會調動原本所有既有的資源全面迎戰,而這也是改變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時間。
開放式對話的其中一項核心要件,就是「立即介入」,這也是面對心理危機非常重要的一項策略,原因就是當一個人產生了心理危機的時候,通常是自己「最需要幫忙,也最願意被幫忙的時刻」,在還來不及退卻之前;在危機還沒有變成慢性的損害之前;在危機還沒有切斷當事人與他人的連結之前,引進新的對話、關係、資源或觀點,讓原本持續產生問題的狀態能夠在「急流之下,順流改道」,讓新的可能性可以被打開,同時讓尋求協助的人感到被在乎、被尊重。我們視每一個求助都是重要的訊息,求助並不是示弱,反而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決定,代表著面臨危機的當事人或者尋求協助的家屬,做了一個很關鍵、很清明的判斷:「我發現了一個困難,且我目前手邊的所有可能性,沒有辦法處理眼前的狀況」,於是向外尋求協助,為自己、為朋友、為家人嘗試開闢一條新的解決道路,為舊有的困難中引入新的活水。這是一個面對問題、處理問題非常正向的態度。也是在風暴過後,能夠有機會重生的可能。
因此,當你或身邊的親朋好友,開始發現精神狀態不對勁、有點怪怪的、用原本的方式因為壓力或情緒都沒有辦法舒緩的時候,也許想想看打通電話詢問一下專線,找人聊聊自己遇到的困境,聽聽別人怎麼說、想想看新的可能,多方了解、多方探聽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