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中聆聽難以言說之苦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作者:郝柏瑋

你是否曾經遭遇過一個靠自己原本解決問題方式無法處理的困境?

一開始可能還撐得過去,但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這個麻煩越滾越大之後,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如果過去所有的方法都沒用了,心中就會開始焦急、不安、徬徨、無力、沮喪,而在這個時刻,你可能會認定自己別無任何選擇。

就像突然掉到了人生的深淵谷底一般,伸手不見五指、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那種求助無門的狀態,十足令人折磨。而許多時候,偏偏這樣的經驗很難用言語來描述。如果無法解決,又難以言說,一個人便陷入了一個孤立無援的處境裡頭了,這就是一個危機發生的時刻。當危機發生,心中千頭萬緒,也許你會經驗到許多怪異的經驗:聽到別人聽不到的內在聲音、開始出現幻覺、精神錯亂、身體到處不舒服...,就好像你用這個人在表達著:「我好痛苦!」

開放式對話認為,許多被認為是「精神症狀」的表現,其實都是一個人在因應危機時自然的表現。因為找不到語言能描述、傳達自己的特殊經驗,所以需要用身體、症狀或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傳遞這樣的經驗。因此,開放式對話中的目標在於創造一種共同的語言,讓這些經驗能有語言得以承載、得以言說。

危機是創造新故事的機會,如果讓危機有一個空間能對話,不試圖去壓制,而是讓每一個陳述,即便當下聽起來再不合邏輯、沒有道理,都能有機會被聆聽、得到回應。慢慢地,那些深藏在心中最痛苦、最難以言說的經驗就能漸漸展露出來,透透氣、曬曬太陽,而舒坦了、心裡更有彈性了。

對話小組試圖營造一種氛圍,讓所有的話語在當下都是平等的,都是受到尊重的,與經歷危機的當事人、圍繞在他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形成一個支持的共同體,替這個經驗找到新的理解。通常,當這樣難以被理解的經驗找到語言能夠表達,並且在重要他人之間被聽到之後,因應的方法也會在彼此對話之間相應而生,危機也能因此而渡過。所以開放式對話不會預先設定計畫,所有的規劃都是在不確定當中,與所有參與會議的人一起討論出來的。

開放式對話實際展現出一種面對個人痛苦的態度——你的痛苦,我們在意。不把問題歸咎於一個特定的人,而是想想怎麼樣我們可以一同渡過困難,一同在一起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117會員
206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5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4/25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1/23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2025/01/23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2025/01/03
在敲敲話受訓和入家的經驗,我覺得「好好被聽見」的經驗帶給我最大的改變。不論是在自己身上或是入家的過程中與家庭成員們的互動,有被好好聽見的經驗之後才有辦法好好地去聆聽另一個人。因為自己親身感受到了被好好聽見之後的改變,我也希望自己能朝向能好好聽見另一個人的目標努力。
Thumbnail
2025/01/03
在敲敲話受訓和入家的經驗,我覺得「好好被聽見」的經驗帶給我最大的改變。不論是在自己身上或是入家的過程中與家庭成員們的互動,有被好好聽見的經驗之後才有辦法好好地去聆聽另一個人。因為自己親身感受到了被好好聽見之後的改變,我也希望自己能朝向能好好聽見另一個人的目標努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憤怒常常是冰山一角,只要看透表層,你會發現還有很多感受浸在水裡:恐懼、無助、嫉妒、寂寞、不安全感等等。
Thumbnail
憤怒常常是冰山一角,只要看透表層,你會發現還有很多感受浸在水裡:恐懼、無助、嫉妒、寂寞、不安全感等等。
Thumbnail
情感細膩,對戀愛也有較高的追求和期待。如果戀愛關係出現問題,比如分手、背叛、拒絕等等,都可能對你產生情感創傷。建議及時處理這些問題,可以嘗試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情感問題。 在應對情感創傷時,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尋求支援:找到可以傾訴的人或者專業心理諮詢師來説明你理解和應對情感創傷
Thumbnail
情感細膩,對戀愛也有較高的追求和期待。如果戀愛關係出現問題,比如分手、背叛、拒絕等等,都可能對你產生情感創傷。建議及時處理這些問題,可以嘗試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情感問題。 在應對情感創傷時,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尋求支援:找到可以傾訴的人或者專業心理諮詢師來説明你理解和應對情感創傷
Thumbnail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一旦不如意的事超出了情緒負荷時,就會造成內心傷痛。 讀完這篇文章,你將會知道: 為什麼有些內心傷痛的人不願意談論傷痛 長期沒有處理內心傷痛會造成什麼結果 怎麼進行正確地自我療癒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有些事對一些人來說不算什麼,對其他人來說就很難承受。 這個與玻璃心
Thumbnail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一旦不如意的事超出了情緒負荷時,就會造成內心傷痛。 讀完這篇文章,你將會知道: 為什麼有些內心傷痛的人不願意談論傷痛 長期沒有處理內心傷痛會造成什麼結果 怎麼進行正確地自我療癒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有些事對一些人來說不算什麼,對其他人來說就很難承受。 這個與玻璃心
Thumbnail
「如果有人此刻看得到你的內心,一定會把你送到急診室。但沒人看得到,所以他們以為你過一陣子就會沒事了。可是你的心沒有好,需要大量的關注和治療。」 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過痛苦, 有的大,有的小, 有的過幾天就好了, 有的卻長期留在我們心中不走。 我們習慣自己咬著牙撐過去, 但內心卻是佈滿創傷。 但是,
Thumbnail
「如果有人此刻看得到你的內心,一定會把你送到急診室。但沒人看得到,所以他們以為你過一陣子就會沒事了。可是你的心沒有好,需要大量的關注和治療。」 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過痛苦, 有的大,有的小, 有的過幾天就好了, 有的卻長期留在我們心中不走。 我們習慣自己咬著牙撐過去, 但內心卻是佈滿創傷。 但是,
Thumbnail
當我願意瞧瞧這個痛苦的朋友,就是開始學著理解,當我們明白『痛苦』,就會提高擁抱『痛苦』的意願,你會想好好安慰、陪伴這個朋友,同樣的,你也會願意溫柔的擁抱自己。
Thumbnail
當我願意瞧瞧這個痛苦的朋友,就是開始學著理解,當我們明白『痛苦』,就會提高擁抱『痛苦』的意願,你會想好好安慰、陪伴這個朋友,同樣的,你也會願意溫柔的擁抱自己。
Thumbnail
負面情緒、消極態度、擺爛人生,試問誰沒有,每個人都有,只是看你願不願意讓他展現出來。 不要利用別人的溫暖,來肆意滿足自己内心的虛榮 真正受到情緒病困擾的人很多,同時也有假用情緒病情勒的人,他們濫用別人的關心,到處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隱約加重他人的負面情緒。
Thumbnail
負面情緒、消極態度、擺爛人生,試問誰沒有,每個人都有,只是看你願不願意讓他展現出來。 不要利用別人的溫暖,來肆意滿足自己内心的虛榮 真正受到情緒病困擾的人很多,同時也有假用情緒病情勒的人,他們濫用別人的關心,到處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隱約加重他人的負面情緒。
Thumbnail
當我們擁抱痛苦,而不是抗拒它,就能深入關照,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無法完全處理痛苦與悲傷,但是經過不斷的練習,例如:透過呼吸,回到身體之中,回到當下,內在的力量就能夠滋長,隨著時間累積,我們就有足夠的力量藉著痛苦、悲傷、恐懼學習。
Thumbnail
當我們擁抱痛苦,而不是抗拒它,就能深入關照,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無法完全處理痛苦與悲傷,但是經過不斷的練習,例如:透過呼吸,回到身體之中,回到當下,內在的力量就能夠滋長,隨著時間累積,我們就有足夠的力量藉著痛苦、悲傷、恐懼學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