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對話如何看待精神藥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郝柏瑋
在台灣,面對精神失序/危機最主流且最具有規模網絡的服務,就是以生物醫學為典範的精神醫療。精神醫療提供住院服務與規律作息,讓一個人在精神失序/危機的時候,有一個安全的環境、一些穩定情緒降低症狀的藥物,並輔以心理治療、心理支持與資源連結,嘗試讓一個人在危機之後可以慢慢漸進式的回到社會上去生活。住院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命安全、隔離外在壓力,同時方便醫師隨時依照病情調整藥物的劑量,讓症狀得到控制並緩解。專業治療人員的評估與治療計畫是重要的,透過評估,治療人員判斷一個人是否穩定,可以復歸社會。
然而,當前以藥物治療為主的服務已經相當的完整,但對於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卻有著一些無法幫上忙的困境。人總是要離開醫院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的,但內在外在的壓力,像是如果是心理難關、創傷經驗、與周邊社群(朋友、親人、家屬、同事)關係緊張等等心理社會因素,在離開醫院之後仍會繼續的發酵,往往是無法單單只透過藥物來解決的。藥物能控制症狀,但生活上的努力與挪動,甚至周邊所有社會支持網絡的聯繫溝通,卻是需要另外新的、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來互相補足。
因此,開放式對話對於精神藥物,並不是把藥物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將藥物視為所有協助一個人脫離危機的可能性之一。因為人身處的環境、資源、個性、價值觀、族群都有所不同,幾乎沒有一體適用所有人的方法,因此面對危機,是需要多元、多重、隨著階段與需求調整的治療計畫的。我們思考藥物如何幫助一個人,同時也討論藥物不見得適合的地方,以及是否有其它方法來補足。再加上當事人對於自己問題的了解、身邊重要他人對於如何支持提供協助的方法,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獨一無二專屬於個人的脱危計畫。在開放式對話中,所有人的聲音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所有人能夠細緻地討論生活上需要幫忙的地方,把一個人過去的所有資源統整起來,在藥物無法幫忙的地方加上朋友的關心、同事的體諒;在副作用影響的地方,用運動、飲食、睡眠、放鬆技術、休閒與各種療癒輔助,一個人能在這樣多方交互修補的工藝裡,撐起自己,面對複雜且瞬息萬變的現代生活。
多元與量身打造,是面對精神失序/危機的好方法,但這絕對無法光靠一個觀點、一個專業就能完成,藥物能幫的地方,經過開放式對話的討論之後,能發揮藥物的關鍵作用,減少過度用藥或者因為不符合當事人需求而自行暫停用藥的可能,當需求能被聽見、能隨時調整、能貼近生活、能滿足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的尊嚴,才能真正貼合發生在不同人、不同處境中的精神危機。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開放式對話對於眾多聲音的想法是每種聲音都是很重要的。就像是一個生態系一樣,每一個存在在生態系裡面的生命都值得被好好的關照,維持豐富多元是讓生態系能夠永續的最重要指標。因此當我們進到一個遇到困難的家庭裡頭,我們不是急著趕快找到問題、趕快想辦法解決,而我們在意的是:「所有的聲音有沒有機會好好的被聽到?」
開放式對話對於差異的處理,不是尋求急切、立即的共識,而是在一個能夠彼此聆聽的對話空間中,看見我們之間的不一樣。而在看到之後,不試圖改變、消弭對方的聲音,「承認」此刻就是沒有共識,並看見各種多元聲音形成的脈絡,然後找到一個可以跟那些差異共處的方法。
危機是創造新故事的機會,如果讓危機有一個空間能對話,不試圖去壓制,而是讓每一個陳述,即便當下聽起來再不合邏輯、沒有道理,都能有機會被聆聽、得到回應。慢慢地,那些深藏在心中最痛苦、最難以言說的經驗就能漸漸展露出來,透透氣、曬曬太陽,而舒坦了、心裡更有彈性了。
開放式對話不企圖說服對方、不強硬一定要達成共識,而是期望每個聲音都能被充分聽到。雖然家人可能面臨一個緊急的狀況急需被處理,但這個時候反而更需要聆聽的動作,來連結彼此的關係、確認每個人的想法、廣納所有的作法,集思廣益運用所有社會網絡的智慧一同因應。
開放式對話提供一個透明公開、平等、民主、安全自在的對話環境,以當事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跟生活經驗為優先,專業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為輔助,協助一個社會網絡能一同支持一位正在發生精神困擾的人渡過危機時期。
隨著後現代觀點的興盛,開始讓精神醫療領域更有溫度。影響我們除了關注到症狀、藥物與療效外,更看到生病的「人」,以及人的處境,乃至對症狀或疾病本身,甚至有了新的詮釋角度。底下我們翻譯來介紹給大家認識的--開放式對話--就是後現代觀點的一種。
開放式對話對於眾多聲音的想法是每種聲音都是很重要的。就像是一個生態系一樣,每一個存在在生態系裡面的生命都值得被好好的關照,維持豐富多元是讓生態系能夠永續的最重要指標。因此當我們進到一個遇到困難的家庭裡頭,我們不是急著趕快找到問題、趕快想辦法解決,而我們在意的是:「所有的聲音有沒有機會好好的被聽到?」
開放式對話對於差異的處理,不是尋求急切、立即的共識,而是在一個能夠彼此聆聽的對話空間中,看見我們之間的不一樣。而在看到之後,不試圖改變、消弭對方的聲音,「承認」此刻就是沒有共識,並看見各種多元聲音形成的脈絡,然後找到一個可以跟那些差異共處的方法。
危機是創造新故事的機會,如果讓危機有一個空間能對話,不試圖去壓制,而是讓每一個陳述,即便當下聽起來再不合邏輯、沒有道理,都能有機會被聆聽、得到回應。慢慢地,那些深藏在心中最痛苦、最難以言說的經驗就能漸漸展露出來,透透氣、曬曬太陽,而舒坦了、心裡更有彈性了。
開放式對話不企圖說服對方、不強硬一定要達成共識,而是期望每個聲音都能被充分聽到。雖然家人可能面臨一個緊急的狀況急需被處理,但這個時候反而更需要聆聽的動作,來連結彼此的關係、確認每個人的想法、廣納所有的作法,集思廣益運用所有社會網絡的智慧一同因應。
開放式對話提供一個透明公開、平等、民主、安全自在的對話環境,以當事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跟生活經驗為優先,專業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為輔助,協助一個社會網絡能一同支持一位正在發生精神困擾的人渡過危機時期。
隨著後現代觀點的興盛,開始讓精神醫療領域更有溫度。影響我們除了關注到症狀、藥物與療效外,更看到生病的「人」,以及人的處境,乃至對症狀或疾病本身,甚至有了新的詮釋角度。底下我們翻譯來介紹給大家認識的--開放式對話--就是後現代觀點的一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諮商不僅適用於心理生病的人,對於各種年齡層的人生困難、伴侶、家庭等問題都能提供幫助。衛福部今年推動免費心理諮商方案,希望大家善用免費資源。另外,衛福部去年已推動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今年預算更高,預計可服務更多人。8/1號即將推動這個方案。
Thumbnail
專注於自己快樂的本源,當違背社會意識時,可以通過內心和自我覺察去指引方向… 在這兩天的颱風假中,和一位遠方的好友聊天,他在身心診所擔任藥劑師。我問他最近病患還是很多嗎?他說病患數量還好,但是因為這類醫療院所越來越多,生意被瓜分了。他說身心問題已成為一種文明病。我感到困惑,為什麼看似自由的現代人,心
Thumbnail
分享憂鬱症治療心得,探討談話與藥物對治療的重要性,並強調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工作人員在住宿式機構,如何應對住民身心不適,尤其在藥物使用上的問題。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處理方式和疑問。同時,也反思了這樣的行為是否合法。這個問題不僅關乎對服務對象的有效照護,也關乎法律的規範。最後,作者提供了一個引導性的問題,引起對讀者的思考和討論。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除了藥物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自己變得更好。或許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可能緩解憂鬱的狀況。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感冒、頭痛、擦挫傷看醫生,心病找心理師。華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日漸攀升,隱忍謙讓的儒家思想加上「面子」問題,始終像「房間裡的大象」,避而不談,難以啟齒。殷切盼望,心理健康被重視,一切往更好的方向躍進。人總是帶著自以為的困惑,進到諮商室,卻得到意想不到的解答。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諮商不僅適用於心理生病的人,對於各種年齡層的人生困難、伴侶、家庭等問題都能提供幫助。衛福部今年推動免費心理諮商方案,希望大家善用免費資源。另外,衛福部去年已推動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今年預算更高,預計可服務更多人。8/1號即將推動這個方案。
Thumbnail
專注於自己快樂的本源,當違背社會意識時,可以通過內心和自我覺察去指引方向… 在這兩天的颱風假中,和一位遠方的好友聊天,他在身心診所擔任藥劑師。我問他最近病患還是很多嗎?他說病患數量還好,但是因為這類醫療院所越來越多,生意被瓜分了。他說身心問題已成為一種文明病。我感到困惑,為什麼看似自由的現代人,心
Thumbnail
分享憂鬱症治療心得,探討談話與藥物對治療的重要性,並強調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工作人員在住宿式機構,如何應對住民身心不適,尤其在藥物使用上的問題。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處理方式和疑問。同時,也反思了這樣的行為是否合法。這個問題不僅關乎對服務對象的有效照護,也關乎法律的規範。最後,作者提供了一個引導性的問題,引起對讀者的思考和討論。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除了藥物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自己變得更好。或許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可能緩解憂鬱的狀況。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感冒、頭痛、擦挫傷看醫生,心病找心理師。華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日漸攀升,隱忍謙讓的儒家思想加上「面子」問題,始終像「房間裡的大象」,避而不談,難以啟齒。殷切盼望,心理健康被重視,一切往更好的方向躍進。人總是帶著自以為的困惑,進到諮商室,卻得到意想不到的解答。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