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好書推薦|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當長輩說:「你的孩子看到人都不會叫(打招呼),這樣沒禮貌!」「天氣這麼冷,他穿短褲出門,感冒了怎麼辦?」這些話聽到當媽媽的心裡,就會變成「我沒教好孩子!」「我是個不夠好的媽媽!」
當媽媽感覺到被指責的壓力之後,可能就會啟動防衛機制,急於想要改變現況,於是轉而指責孩子:「我講的話你都不聽!」「跟你講過多少遍了!」孩子被指責既生氣又無辜,心裡想:「難道我不能做自己嗎?」
書裡提到,與孩子對話的工具與觀念:停頓、破口、發言權、核對、規範。
書裡提到,與孩子對話的工具與觀念:停頓、破口、發言權、核對、規範。
作者自序裡寫著:「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乏批評與攻擊,所以你得扛得起攻擊,撐起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供給你自己與孩子一個安全的小島。在這片天地裡,最重要的不是別人的目光和別人的想法,最重要的永遠只有你和孩子,只要你和孩子快樂,親子的關係無礙,那麼外面的世界說了甚麼又有甚麼大不了的呢?」
所以作者李儀婷提到,「你得扛得起攻擊,撐起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供給你自己與孩子一個安全的小島。」這對父母來說,多麼不容易,首先得要覺察到自己內在的狀態,是不是被他人影響了?才有機會找到自己的空間。
書裡提到,與孩子對話的工具與觀念:停頓、破口、發言權、核對、規範。
對話時的「三不一要」:
1.「不」要老是想解決問題。
2.「不」要用自己的觀點評價孩子。
3.「不」要給孩子答案。
*「要」用提問的方式,引導由孩子自己說出來的答案,表示孩子願意為此答案負責。引導孩子自己想到辦法。
看到這「三不」,我就面有難色,這不是我"每天"、"總是"在做的事嗎?
比如孩子今天回來說:「媽~我今天上學遲到了。」我就會馬上接著回應:「你一定又賴床了(用觀點評價孩子),鬧鐘不要設太早,這樣你會按掉繼續睡,你就設要起床的時間就一定會起來(解決問題、答案)。」孩子聽完有點委屈的說:「我今天準時起床,我遲到是因為我走路被人撞到跌倒受傷.....」
這時就連結到書裡談的:
父母與孩子間的對話,目標若是和諧,那麼在說話前千萬別被慣性牽著跑,盡量讓自己的話語放在核對的脈絡裡。將省去許多不必要的波瀾,也會更貼近孩子內在。
而且要善用「停頓」的工具。停頓,讓問題跑一會兒。讓高漲的情緒恢復平靜,為了讓彼此有足夠的時間思索與覺察,有時則是為了拉開距離,彼此都能用更豐富的目光,重新理解對方、貼近對方。
書裡的另一個重點是「聽核心」=傾聽、核對(複述、換句話說)、用心欣賞。
傾聽孩子說話,核對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用心欣賞孩子的正向特質。
曾經過一個故事,五歲男孩問媽媽:「媽媽~我是怎麼來的?」媽媽聽到這句話,心裡想:「孩子這麼小,我該怎麼告訴他關於性教育的議題?總不能告訴他是從石頭碰出來或路邊撿來的吧?! 他會當真吧?」正當媽媽心裡很多爭執跟小劇場的時候,孩子又問:「媽媽~我是怎麼來的? 我們以前住哪裡啊?」媽媽一楞,問孩子:「你的意思是你要問我們以前住在哪裡啊?」「對啊~隔壁大寶說他媽媽是從越南來的,那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如果這時候有「核對」,媽媽就可以省略中間的擔心焦慮了。人與人溝通,很多誤會不也是這樣來的嗎?
作者李儀婷強調,當衝突來的時候,記得先讓問題跑一會兒,也就是先「停頓」。
與戰火保持距離,先平靜內在,別讓情緒影響你應對的姿態。
孩子情緒仍沸騰時,只需要陪伴,不必急於進場對話。
尋找對話破口,貼近孩子的心,才能展開有效對話。
記得要拋棄對話慣性:
不要以高壓語言介入戰火。
不要以上對下、過來人的姿態對話。
不要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回應,忽略孩子的深層需求。
接著再以薩提爾模式展開對話,口訣「聽核心」。
聽:專注地傾聽,讓孩子有被注意、被尊重,甚至被接納的感覺。
核:以好奇探索衝突,核對孩子的真正意思,讓問題聚焦。
心:結束對話時用心欣賞孩子的努力,把負向行為轉為正向價值。
這本書大量引用作者的生活實例,把日常生活中,與三個個性不同孩子的應對,還有與先生隊友"溝通"的過程,真實呈現。就像在你我家裡,每天都會上演的戲碼。面對這樣的劇情,我們能不能有不一樣的劇情發展跟結局呢?如果能把書中講的落實到生活上,我想故事應該能很不一樣。
《薩提爾的親子溝通》https://reurl.cc/jGkZQ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