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通勤與出遊時間一樣,框架效應將帶來全然不同的體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在看的書《框架效應》其中有很多提到的地方就是說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判斷會因為名詞或者是狀況脈絡有所不同,像是同樣都是省下3000元,但如果是比較昂貴的東西(30,000元),相較於比較便宜的東西(5000元),明明都是省下相同的金額,但後者我們更會為了省下這筆金額跑到比較遠的地方購買。
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那麼對於時間的定義是否也會像金錢這樣依循著脈絡有所差異呢?舉個最近在生活中所發現的,若是出遊開車要一小時的目的地我們會覺得挺近的,而且這時間彷彿一下子就過去,但如果現在是要開車一小時去工作,就會覺得這時間也太久了吧。當然,出遊的心情是愉快的,而且若一同前行的親朋好友在車上的熱絡情緒,聊著聊天很快就會抵達目的地。不過當遇到上班的時間,多少都會帶點壓力的情緒,也就會覺得這段時間好漫長。
圖片取自Unsplash
再者是頻率,大部分出遊都只會安排在週末,所以相較於週一到週五的上班通勤時間可以說是少上許多。而且通勤是必須要出門且比較沒有掌控的情況,而出遊比較像是有選擇的且掌控權在自己身上的。塞車以及通勤時間也是不少人生活中的慢性壓力。
能夠擁有掌握權也能夠帶給自己更大的幸福感,而且通勤與出遊的框架將會帶給自己全然不一樣的心情,期待各位體驗看看,也能分享在不同生活框架中的體驗。
圖片取自Unsplash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93內容數
我們相信,心理健康的力量能夠支撐起全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amie.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產品大多是帶來便利與輕鬆,較少在使用上的不正確會直接導致人員傷亡。在可能面臨到較高風險或是使用上認知負荷程度比較大的產品,設計上就必須要更加小心。起司理論:要有層層的把關,確保錯誤不會輕易發生。使用者沒有錯,錯的是不友善的產品設計。
一年剛開始或是慶祝生日的時候,總會許下希望自己今年完成哪些目標,或是希望戒掉哪些壞習慣。現在,半年快要過去了,當年的目標執行到哪兒呢?我們很常就是開著自動駕駛在生活,改變行爲特別費力,然而《原子習慣》中提到透過一點微小的改變,終能促成大進展,不過在建立下新習慣時或是做出判斷又會受到《雜訊》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反智(The Irrational Ape) 心理學中最愛討論的議題就是人類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在某種情境下是,但是換了另一種脈絡就有不一樣的決策,這也讓我們的行為變得更多變、更難以預測。《反智》不僅探討理性與否,更重要的是省思為何很容易就受到訊息的刺激,及我們該如何做出篩選。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給予》(give and take) 在職場上的付出只會被當作理所當然嗎?然而根據研究指出給予者相較互利者與索取者擁有更高的工作績效與人生發展。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產品大多是帶來便利與輕鬆,較少在使用上的不正確會直接導致人員傷亡。在可能面臨到較高風險或是使用上認知負荷程度比較大的產品,設計上就必須要更加小心。起司理論:要有層層的把關,確保錯誤不會輕易發生。使用者沒有錯,錯的是不友善的產品設計。
一年剛開始或是慶祝生日的時候,總會許下希望自己今年完成哪些目標,或是希望戒掉哪些壞習慣。現在,半年快要過去了,當年的目標執行到哪兒呢?我們很常就是開著自動駕駛在生活,改變行爲特別費力,然而《原子習慣》中提到透過一點微小的改變,終能促成大進展,不過在建立下新習慣時或是做出判斷又會受到《雜訊》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反智(The Irrational Ape) 心理學中最愛討論的議題就是人類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在某種情境下是,但是換了另一種脈絡就有不一樣的決策,這也讓我們的行為變得更多變、更難以預測。《反智》不僅探討理性與否,更重要的是省思為何很容易就受到訊息的刺激,及我們該如何做出篩選。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給予》(give and take) 在職場上的付出只會被當作理所當然嗎?然而根據研究指出給予者相較互利者與索取者擁有更高的工作績效與人生發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一種想法可能會覺得,這是我們的體感問題,很快搭到車的時候我們不會特別注意,但如果等待時間久一點,我們就會特別不高興,也會特別印象深刻。我同意會有這種狀況,但事實是,即便不關於這種體感差異,我們等公車的時間就是會比「隨機等公車的理論值」--「二分之一車班間距」來得更長一些。這便關連到了檢查悖論。
Thumbnail
朋友聽到我坐台鐵往返南北台灣,覺得好~省~錢。其實,我感受到是更多的自由,因為,我想把錢花去更想花的地方!
Thumbnail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與經濟條件都不大相同,對金錢的態度與看法也常落差很大,譬如有人覺得搭計程車很浪費錢,稍微多花一點時間搭捷運就好,但有人卻覺得多花些錢搭計程車節省下一些時間很值得。 我們的金錢觀也大大影響了我們的人生觀,凡事習慣省吃儉用的人,他的人生目標與很捨得花錢在旅遊與朋友吃飯應酬的
  當我們從一種生活方式旅居到另一種生活方式之中時,「時差」出現,扭曲了我們尋常的時空知覺。怎麼一下子就這麼晚了、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一天就過去、怎麼睡不著、怎麼好像無法清醒。當我們進入一個群體,我們重新感受小時候從老師那裡聽到的荒謬言論「你浪費五分鐘,全班就浪費了一個多小時」。
Thumbnail
雖說早已習慣都市的車水馬龍,但那也不能說是習慣,而是日常;自出生以來就不斷地跟時間奔跑著,公車要追不上了,捷運要開走了,不斷地與之來往,從來都不是我還有多少時間,而是我剩下多少時間。
Thumbnail
「無事可做,度日如年;有事可做,光陰似箭」。 確實,我們對時間流逝速度的主觀感受與時鐘所客觀指示的大不相同,而其中的差異就在於我們是否投入在我們喜歡的事務上。
常常在職場上聽到人家在談論這個標題,其實我自己本身就是身體力行者。
Thumbnail
以前在訂定每周或每日的工作計畫,總是把項目排得滿滿當當。彷彿時間能夠被清楚地塊狀切割,但卻忽略了,每一項任務之間,還有轉換成本。 可能包含注意力的轉換需要的時間、精神收斂需要的能量,還有進入到不同工作情境的時刻,或許也需要不同的情緒狀態。 隨著年紀漸長,現在不太喜歡在一天之中處理太多事情或見到太
Thumbnail
通勤時間一直是影響我上班心情的最大因素,單趟一小時的通勤,每天就有兩個小時浪費在交通上,早上必須比別人早起一小時,回家也比別人多一小時,導致每天都有兩個小時感到焦躁,因此在通勤過程中,找到有意義的事情,能大大減緩焦慮的心情。以下分享四個我認為通勤最適合做的事。
自從辦了TPASS之後,我就嘗試的改變原先生活的方式,出門就搭輕軌、捷運、公車或台鐵,沒有公共運輸的地方,就租騎腳踏車,突然覺得在高雄的生活方式,與台北越來越像,不管使用任何一種交通工具,總是要走很長很遠的路,一個城市的發展,最終是想走向減碳環保的模式,但是這樣子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在交
  一種想法可能會覺得,這是我們的體感問題,很快搭到車的時候我們不會特別注意,但如果等待時間久一點,我們就會特別不高興,也會特別印象深刻。我同意會有這種狀況,但事實是,即便不關於這種體感差異,我們等公車的時間就是會比「隨機等公車的理論值」--「二分之一車班間距」來得更長一些。這便關連到了檢查悖論。
Thumbnail
朋友聽到我坐台鐵往返南北台灣,覺得好~省~錢。其實,我感受到是更多的自由,因為,我想把錢花去更想花的地方!
Thumbnail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與經濟條件都不大相同,對金錢的態度與看法也常落差很大,譬如有人覺得搭計程車很浪費錢,稍微多花一點時間搭捷運就好,但有人卻覺得多花些錢搭計程車節省下一些時間很值得。 我們的金錢觀也大大影響了我們的人生觀,凡事習慣省吃儉用的人,他的人生目標與很捨得花錢在旅遊與朋友吃飯應酬的
  當我們從一種生活方式旅居到另一種生活方式之中時,「時差」出現,扭曲了我們尋常的時空知覺。怎麼一下子就這麼晚了、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一天就過去、怎麼睡不著、怎麼好像無法清醒。當我們進入一個群體,我們重新感受小時候從老師那裡聽到的荒謬言論「你浪費五分鐘,全班就浪費了一個多小時」。
Thumbnail
雖說早已習慣都市的車水馬龍,但那也不能說是習慣,而是日常;自出生以來就不斷地跟時間奔跑著,公車要追不上了,捷運要開走了,不斷地與之來往,從來都不是我還有多少時間,而是我剩下多少時間。
Thumbnail
「無事可做,度日如年;有事可做,光陰似箭」。 確實,我們對時間流逝速度的主觀感受與時鐘所客觀指示的大不相同,而其中的差異就在於我們是否投入在我們喜歡的事務上。
常常在職場上聽到人家在談論這個標題,其實我自己本身就是身體力行者。
Thumbnail
以前在訂定每周或每日的工作計畫,總是把項目排得滿滿當當。彷彿時間能夠被清楚地塊狀切割,但卻忽略了,每一項任務之間,還有轉換成本。 可能包含注意力的轉換需要的時間、精神收斂需要的能量,還有進入到不同工作情境的時刻,或許也需要不同的情緒狀態。 隨著年紀漸長,現在不太喜歡在一天之中處理太多事情或見到太
Thumbnail
通勤時間一直是影響我上班心情的最大因素,單趟一小時的通勤,每天就有兩個小時浪費在交通上,早上必須比別人早起一小時,回家也比別人多一小時,導致每天都有兩個小時感到焦躁,因此在通勤過程中,找到有意義的事情,能大大減緩焦慮的心情。以下分享四個我認為通勤最適合做的事。
自從辦了TPASS之後,我就嘗試的改變原先生活的方式,出門就搭輕軌、捷運、公車或台鐵,沒有公共運輸的地方,就租騎腳踏車,突然覺得在高雄的生活方式,與台北越來越像,不管使用任何一種交通工具,總是要走很長很遠的路,一個城市的發展,最終是想走向減碳環保的模式,但是這樣子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在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