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實際落在課堂運作,我以「知識圖卡」作為成果展現方式,依序安排「字詞義知識圖卡」「課文結構知識圖卡」以及「延伸知識圖卡」等部分進行教學。
字詞義知識圖卡:捨其枯燥,保其必要
字詞義知識圖卡對應的是字詞解釋。字詞講解往往是課堂上枯燥但必要的部份,若要捨其枯燥而保其必要,利用字詞義知識圖卡便能夠讓學生自行去查詢。
雖然字詞義有標準答案,但是加上「延伸」便能讓學生自行外延所學
學生若使用ipad,還可以用螢幕分割的方式加速查詢速度
課文結構知識圖卡:立意、取材、文采統整
課文結構知識圖卡對應的是對於文本的解構。我把課文分成「立意」(作者如何說志)、取材(作者運用哪些素材說志)、文采(作者的寫作手法)三個部分。
首先是立意,如果要為這篇文章抓取一個核心概念,那就是「志」,作者很有意識抓住這個概念,娓娓說明為何她要畫菊。
這個部分也是我們在課堂上討論最久的。要在畫菊自序第一段中找出作者對於志的描述,需要運用擷取關鍵訊息的能力
人為萬物之靈,志有萬端之異。學琴學詩均從所好,工書工畫各有專長,是故咳唾珠玉,謫仙闢詩學之源;節奏鏗鏘,蔡女撰胡笳之拍,此皆不墮聰明,而有志竟成者也。若夫銀鈎鐵畫,固屬難窺。儷白妃青,亦非易事。
(翻譯)
人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志趣有極多差異。學琴或學詩,都順從自己的喜好;擅長書法或繪畫,也各有專門而擅長的技能。因此作詩像珠玉一樣優美,李白開闢了詩學的源頭;歌曲節奏清脆悅耳,蔡琰寫出了胡笳十八拍。這些都是不荒廢聰明才智,立定志向去做,事情終會成功的例子。
第一段首先提出「志有萬端」的觀察,接著提到「有志竟成」。要從「萬端之志」到「有志竟成」,靠的是不要荒廢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是立定志向努力去做。這段描寫,為作者在第二段說明自己從事畫菊的原因,建好立足點。
余因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竊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庶幾秋姿不老,四座流芬,得比勁節長垂,千人共仰,竟率意而鴉塗,莫自知其鳩拙云爾。
(翻譯)
至於書法的筆畫,有如銀般的柔媚,如鐵般的剛勁,本來就是難以探求其中的奧妙;繪畫時調配顏色,也不是容易之事。我趁著教育子女的剩餘時間,調配醫藥協助丈夫的空閒時候,私下仰慕管夫人所畫的墨竹,似在紙上搖曳生風;冒昧藉由陶淵明所愛的菊花,在畫中描繪它的身影。希望它秋天盛開的姿態永不凋零,讓周圍的人都能感受到芬芳;能夠媲美堅貞節操長久流傳,讓人們共同景仰。我竟然隨意亂畫,不知道自己畫得很拙劣。
第二段我們依然可以嘗試以「志」為核心,看看做者如何從他人之志,談到自己的志向。作者說:「竊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這是在表明她的志向,就是繪畫,她希望畫出栩栩如生的竹、菊。順此,我們可以把這個段落歸納成「展現己志」。
而作者除了展現己志,還表達出另一個層次的自我追求,她從事繪畫並不僅僅是為了展現愛好,更希望能達到「庶幾秋姿不老,四座流芬,得比勁節長垂,千人共仰」讓繪畫技巧以及透過繪畫想表現的節操,都能流傳不朽。順此,我們可以把這個段落歸納成「揚己之志」
也就是說,若說「志有萬端」,那麼作者的萬端之志落在繪畫;而對應「有志竟成」,作者期待的「成」,是在繪畫中展現技巧以及節操。
我們也可以用下面這張圖說明
取材:男女並舉
除了文章立意的抓取,在進行閱讀解構時,我們也需要分析作者選取哪些素材作為例證,以及為何要選取這些素材。
從文本中可以得知,作者在第一段以李白/蔡琰為例;第二段則是以陶淵明/管道昇為楷模;她有意識地將男女並舉,可看出作者想強調自己從事繪畫的合法性,或許也想藉機展現女性依舊能在外在功業取得一席之地的用意。
文采: 對仗精巧
〈畫菊自序〉是以駢文寫成,因此對仗和用典都十分精巧。高中國文也鮮少出現駢文,因此本篇頗值得重視;若想進一步在課程中置入思辨,可以問學生:「作者為何要用駢文寫作?是習慣使然?或是想迎合當時文化階層的趣味?」這個提問也能夠接續到延伸思辨的部分:〈畫菊自序〉是否展現了性別平等?
統整立意、取材、文采部分的資訊,學生會做出課文結構知識圖卡:
課程以討論形式進行,答案並未要求全班一致。是以該學生以志的展現、流傳作為立意層次
延伸思辨知識圖卡:在父權社會裂縫中的光?
延伸思辨圖卡主要是針對課文中值得討論的文句,進行自我看法的論述。在〈畫菊自序〉中,我挑選「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進行討論:
〈畫菊自序〉看似作者以女性之姿追求自我志趣,但在字裡行間卻仍能看出一些在父權和女性自主間曖昧的語言。我第一次看見「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時,冒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為什麼發展自我要排在相夫教子之後?」後來覺得這樣的問法太充滿個人視角(因為我就是個工作排第一的人),所以參照海貍的築壩學習單,修改成較中性的問法。(如圖卡)
這位學生的回答我也很喜歡,她認為一段關係,本來就會有雙方的包容和成全,才能成就一個完整的家庭。
這也讓我想到大陸劇「三十而已」的其中一個橋段:當陳嶼告訴曉芹:「我跟妳結婚,就是圖個省心,找個避風港」,曉芹回:「都想找避風,那誰當港啊」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啊。
當然,這篇文章曖昧的語言不只是這個,比如前面所提:「為什麼要用駢文寫作呢?」或者是「為什麼她講了這麼多個人志趣後,最後要自謙自己畫得很差?」
這時候若我們回到張李德和活躍的時代(大概是民國三十到六十年間),那時候父權仍是社會的主流,可是女性已漸漸能得到一些權力。張李德和生逢此時,加上她家世顯赫,更有本錢從事興趣。也許這篇文章仍舊不是標準的「性別平等」,可是我們仍然能看到張李德和試圖在時代給的機會中(包含社會風氣以及她的家世背景),讓自己透過裂縫發光,也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帶完課文的思辨,這一課我還再往外延伸,讓學生看艾瑪華森在聯合國兩性平權的演講。從張李德和到艾瑪華森,這一切多不容易。
接著便進行性別平等圖卡,讓學生找出對於性別平等有貢獻的人物,完成圖卡
思維模塊+工具模塊
如果我們把文本閱讀視為教學核心,那就必須建立對應的思維模塊,亦即:在備課時我可以借助此模塊來進行課程設計。但以往的教學,即使有思維模塊,教學時仍苦於不知道如何讓學生邊學邊整理邊產出。這時候3C載具就是解決苦擾的神器(?)。
在課堂上,我利用IPAD中的Keynote先做好所有的圖卡,上課一次發派給學生,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就能進行產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調動更多感官投入;而更多感官的投入,也更能夠加深學習印象
在科技融入學習日益興盛的當下,或許「思維模塊+工具模塊」的組合,很適合我以此為依據進行課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