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為何我們老覺得一代不如一代(4)

問題是頂標到高標是百分位88到75,以中字輩大學的理工科系來說,聯考世代(1980年代以前出生)想進去,以數學來講沒高標(75%)怎麼讀?到了現在入學的,中央雖然還有高標,一路往下到中正已經有些理工系所只要求均標,也就是你數學有前50%,就被認可有資格去報考了。
所以一代不如一代,就各位經驗與常識來說完全說得通,以筆者物理系來說,雖然當初也被罵個半死,可這些年偶爾回去母校,老師幾乎都是抱持著訓練畢業找工作,學術就甭想的心態去教。研究所狀況也好不到哪去,大概只有最前段的大學,因為收到的學生百分比,了不起是從前2%變成5%,還不算極大的落差。
但也夠每年一堆老教授,出來痛心疾首教改失敗,看到都煩躁。身為教育者,覺得這些教授才是沒教學能力,不過從收1%頂尖生變成3%,就深感台灣學力之落後無可救藥。
這還有臉去批評中學的增A減C計畫(編:增加A級分,減少C級分的計畫)喔?
各位老師你們覺得,把前3%資優生教出好成績簡單,還是把5C學生拉到5B容易?不然換個方式,資優班都給筆者帶好不好。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很快樂,廢話。

唉唉叫不會讓學生素質變好,真的減招大學也受不了
現實就是煙火放完了,除了台大等幾間前段大學,都面臨到學生素質滑落的困境,而滑落並非學生變混,單純只是人口統計問題。
  • 編:大學應屆生比高中應屆生還多,狀況已經不能再明顯了……
學生數減半,理論上聰明人也減半,但招生數沒減半,膝蓋想也知道,一定收很多「以前進不來的」。
筆者認識不少老師與教授,會想要解決這問題的很多,不想解決的一樣多。畢竟教授做研究為主,教學很痛苦,想去弄補救計畫更痛苦,所以曾經遇過教授跟筆者問,有沒辦法開個暑期補習班,專門教那些準大學生,把數理科基礎打好?後來是不了了之,但至少人家有想怎麼解決。
更多人想法是:你要來念就要準備好,不然不要來。
筆者深感認同……所以請依照人口比例減招好不好?設立跟過去相當,或比我們一年40萬人口時更嚴格的標準,達不到就不收,寧可不開課也不要降低門檻。
好不好?
教改失敗?請照筆者上面的話去問這些頂大老師,看他們願不願意。說明白點啦,大概五、六年級生的教授,才比較會想要拉抬學生程度啦。聽那些退休後整天上媒體批評一代不如一代的,國家才會淪亡。
以上都算是大學各科系自己設立目標,筆者也不想管,反正我都不知道畢業多久了。

學歷膨脹是事實,不是貴古賤今
回到主題談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說大學生是如此,難怪這些年畢業的新鮮人,感覺更加不行,好像有道理是吧?
對,沒錯,這幾年畢業的新鮮人,連同筆者教過的學生,程度真的是跟他們學歷「不符」。問他們該科系學長姊,看看這些小學弟妹有沒跟自己一樣。
可以想想看本來應該讀這些後段大學的學生跑哪去了?(來源:中央社)
可以想想看本來應該讀這些後段大學的學生跑哪去了?(來源:中央社
但這不是年輕人打混,而是人口比例,前幾篇圖表講很清楚,人類智力程度就是常態分布,通常最前面2.2%是真的沒話講,一比就知道比不上。但下一階段13.6%,不僅分層次,還有很多努力可以追上的部分,更多情況是偏才,像筆者語文能力就不如數理邏輯好,有的人則相反,這能說誰比較強?
一種米養百樣人,社會百樣要百種人。
只是就算以偏才的角度而言,現在除了頂大以外,學生程度真的是不如學長姊,這是沒辦法的事實,台灣人並沒有智力程度遠超人類一般水準,就算依靠後天教育硬灌,先天不足的部分就是不行。
講到這一定很多人不服氣,那就不服氣吧,筆者無話可說。
因為,人口比例造成「聰明人數量變少」的意思,就是「笨蛋也變少」。反過來講,就是年輕人可以也指著老人說「你們老人中笨蛋才多」。(編:指絕對人口數值)
這完全說得通,數學不會背叛你,不會就是不會。

高教擴張,聰明人延遲出社會、減少工作經驗累積
現在來講最麻煩的部分,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大學這樣,其他呢?
慘不忍睹。
從金字塔可以看出,過去「輝煌的技職體系」之所以崩毀,根本上就只是聰明人不再念高職罷了。算算就知道,以前念專科、高職就出去工作,會有相當比例出現在13.6%這一階層,往下算也是到中上程度。
如果我們要硬把人的腦袋,區分成優、上、中上、中、中下、下、劣七等,那麼在過去每年新生兒40萬成長的年代,可以念傳統名校的都是優跟上,中上很少,通常中上程度會去專科跟有名職校。
當出生人口降到30萬,高教又擴張後,變成傳統名校的還是優跟上,其他新國立大學跟科大是中上,去技職體系的變成中等以下。這裡會有人問科大難道不算技職體系?這很微妙,因為科技大學目的並非訓練就業。從前還是工專時,工專生一畢業就是求職,沒幾個人會唸研究所。也就是以20歲就投入職場的角度來看,過去是中上程度的人,現在變成中等以下。
說難聽點,就是具備觀察力與一定數字管理能力的人,投入職場時間延後,經驗累積變少。而且過去科大還沒林立的年代,專科職校畢業通常會去現在說的傳產,現在同一間學校科大生,想的是科技電子業。不是要罵他們好高騖遠,而是你念了科大,一般父母期望就是電子業工程師,產業磁吸現象在國內也是很嚴重。這些工作一樣播放職業形象影片,同樣是念科大,各位覺得學生會想去科技業還是傳產?

不是教改失敗,是相同學歷的學生素質下降
就好比現在去問大學生,去電子業要做什麼?大概都是台積電第一,有誰想到三五族半導體(編:比如穩懋)台灣也很強,但找人找個半死。光科技電子業就有這種資訊落差,到傳產就更不用說,想像與負面謠言充斥學生之間。
這導致,近十幾年投入傳產的新人,已經從中等降低到中下,同一間職校畢業,能力與前輩天差地遠。
具體來講,就是過去一個中等程度者,具有一定觀察能力,可以同時顧好兩條產線,工廠作業幾年升任組長。今天同一間學校學弟進來,沒有觀察能力,一次只能顧一條產線,還很吃力。
這絕對不是教改讓技職體系崩潰的錯,因為技職學校的老師沒什麼變,教材也沒多少變化,那麼唯一會有改變的是什麼?
筆者的親戚,從李遠哲開始罵教改,尤其是對毀滅高職一說深信不疑,直到10多年前小孩也念高職同科,課本拿來看後,再也不講高職教很爛。為何?跟他40年前內容幾乎一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