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 – 明行足0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原創 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2-01-21
善戒法師
十五行
〔行〕有十五行,包括:
一、 別解脫律儀戒(Pāṭimokkhasaṁvara sīla)
《清淨道論》解釋波羅提木為:「波羅提木」(律儀)為戒律的美德;它能守護一個人,使他免於痛苦和失敗。 所以它被稱為「波羅提木」。所有的戒律(silā)都是佛陀制定的,只有佛陀能夠制立戒律。
二、 根律儀戒(Indriya-saṃvara sīla)
此戒是通過正念守護眼、耳、鼻、舌、身、意根,不讓煩惱賊從這六門進入心中。一般人因為不能通過止禪和觀禪收攝自心,當六根觸到可喜的六所緣時,心中即生起貪愛; 反之當六根觸到不可喜的六所緣時,心中則生起瞋恨。因此他的心時時刻刻都受到煩惱或不善法的折磨。佛陀已經沒有擾人的煩惱,所以煩惱賊不會從六門進入他的心中。
三、飲食知量(Bhojane mattaññutā)
飲食知量是指食用足夠維持身體健康的適當的食物量,並且如此作意:「我食用這食物,不是為了嬉戲,不是為了驕傲,不是為了裝飾,不是為了莊嚴,只是為了支援及維持這個由四大種色所構成的身體,為了防止由饑餓所引起的不適,為了説明梵行。如此思惟我將滅除由饑餓所引起的舊的苦受,並阻止因飽食而引起的新受。這樣,我才會健康、無過失、安住自在。」
佛陀飲食知量,不會像常人一般沒有節制。如果佛陀要吃三十口飯,最後的三口會以水代替。飲食知量對於修行是很重要的,如果受不了貪欲的誘惑,長期暴飲暴食,會影響健康,禪坐時精神也會昏昏沉沉,身體前傾後倒,思路遲鈍,目標顯得模糊不清,以至無法專注,枉費稀有難得的修行機會及其崇高目的。
四、 警寤策勵(Jāgariyānuyoga)
警寤策勵是指精進努力,白天和初夜時(晚上六時至十時),來回經行與坐禪,克服阻礙善法的五蓋,以凈化心靈;中夜時(晚上十時至凌晨二時)以獅子的姿勢往右躺,右腳踮著左腳,正知正念,警寤起床的時間;後夜時(淩晨二時至黎明),繼續來往經行與坐禪,凈化阻礙善法的五蓋。
佛陀時常保持正念和覺醒,有時他為信徒開示和協助比丘解決修行上的問題,有時入阿羅漢果定,享受涅槃之寂靜。第五至十一行是七種正法(saddhamma),包括:
五、 信 (Saddhā)
信是對當信之事有絕對的信心,決意而不猶豫。 一般上信是對三寶深心信受:
—包括現在、過去與未來佛。 皈信佛是基於佛是體現滅苦之道的圓滿覺悟者。
—指對可以親自見證四聖諦、道、果、涅槃有信心。
—指聖者之流,即已證得入流、一來、不來及阿羅漢道果的四雙八輩。
六、 慚 (hiri)
對造作或欲造作身、口、意的不善業感到羞恥,這包括違犯五戒、八戒或出家戒律。
七、 愧 (ottappa)
對造作身、口、意惡行所帶來的果報感到害怕。 對惡報的畏懼可以保護戒德,也可以避免傷害自己和他人。 入流聖者都具備慚和愧,更何況是萬德莊嚴的佛陀。
八、 多聞 (bahussuta)
多聞的意思是指凡那些開頭是善、中間是善、完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宣說清凈梵行的法,他有多聽聞、憶持、背誦、以心探索、以正見徹底透視洞察。 當佛陀證悟正自覺菩提,就具有一切知智(sabbaññutāñāṇa)能夠知道他所要知道的一切。 不像他的弟子要多聽聞、憶持、背誦和探索。
九、 精進 (Viriya)
正精進是對斷除惡法、培養善法的努力不懈。 佛陀從來不逃避培育善法的責任,因此我們應學習佛陀穩固紮實的精進力。 這包括修行以下四法:
精進於斷除已生的惡法。精進於防止未生惡法的生起。精進於令未生的善法生起。精進於令已生的善法增長。
十、 正念(sati)
佛陀具足殊勝的正念正知,能記得或憶起久遠以前所做過的事和說過的話。 佛陀對身、受、心、法四念處,已經圓滿修習,身、口、意從不失正念。
十一、 智慧(Paññā)
智慧是指透視諸法生滅的現象,是崇高和洞見的,並導向徹底滅苦。 佛陀的智慧已經圓滿。第十二至十五行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 它們是通過持久地把心專注在一個目標上達到的心的快樂和平靜。
十二、 初禪
經典如此形容初禪:「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成就喜和樂。
十三、 二禪
尋、伺寂止,成就內心潔净和心專一性,無尋、無伺, 由定生喜、樂的第二禪。
十四、 三禪
離喜並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體感受樂,住於聖者們所說的第三禪:舍、具念和樂住。
十五、 四禪
捨斷樂與捨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住於不苦不樂,由舍而生的遍淨念的第四禪。 在此,完成了十五行。
明與行的重要性
明與行對修行者同等重要。當然,我們一般人要培育的明與行不能和佛陀擁有的明與行相提並論,我們要培育的明與行只是一般程度。
我們通過對三寶的信心、佈施、持戒、自我節制、慚愧心、正念、精進、止禪等來培育〔行〕,以便能有機會遇到善知識或未來佛。
我們通過禪定和觀禪來開發〔明〕,這兒所指的〔明〕是觀智——洞悉身心無常、苦和無我本質的智慧,從觀智提升到漏盡智的〔明〕
具備〔明〕,當我們遇到有智慧的老師或聽聞有關四聖諦之法,加上我們自己也具備足夠的努力和〔行〕,我們將成就最終的目標—解脫痛苦,體證涅槃。
如果一個人在今生圓滿〔行〕,但沒有同時培育〔明〕的種子,即使他在來生能遇見未來佛並親聞佛的開示,他也可能不容易體證四聖諦。一個例子便是喬薩羅國(Kosala)的波斯匿王,即使他幾次拜訪佛陀,佛陀也親自為他開示佛法,由於他過去生沒有累積足夠〔明〕的種子,他無法親證佛陀教導他的解脫生死之法。
反之如果一個人具備〔〕但沒有培育〔〕,他們能遇到善知識或佛及聽聞佛法的機會非常渺茫,更不用說證悟了。沒有明與行這兩個條件的資助,要覺悟或體證涅槃是不可能的。
我們非常幸運,不是出生在八不幸生命界,而是出生於佛法尚流傳的時代,並且諸根具足值遇佛法。我們應把握這難得的人身,珍惜難聞的佛法,盡一切努力培育,就算是今生沒有機會體證涅槃,來生還是有很多機會遇到善知識,聽聞佛法,擺脫貪瞋痴的束縛,解脫痛苦。這是佛陀——一位崇高的老師對學生的期待,也是身為弟子的我們奉上的最高供養。
善戒尼師 | 個人簡介
👉 點擊查看:善戒尼師簡介
善戒尼師 | 書籍
👉 點擊查看:書籍結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23 明行足 佛陀兼備圓滿的〔明〕與〔行〕。明 可分三明或八明,行則有十五行。八明和十五行是每尊佛所具備的德行。 三明與八明 三明(tevijjā)是宿住隨念智、天眼智及漏盡智(前面已闡述)。 八明略述如下: 1. 觀智(Vipassanā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15 正自覺者 正自覺者是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四聖諦的人。 太子成道 悉達多太子艱苦的修行使自己瀕臨死亡的邊緣,他開始瞭解到折磨自己的色身並不是解脫之道,他想: 「無論過去和現在的婆羅門或苦行僧經歷了多麼劇烈、絞心和難以忍受的感受,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08 Sammā是(正確地、完全地),sam是(自己、親自),buddho是(覺悟),正自覺者即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四聖諦的人。 太子成佛之道路 當悉達多太子第一次看到老、病、死,心靈感到巨大的衝擊和震憾,他開始思考人世間的虛幻、無常、痛苦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2021-12-01 (Arahaṃ)佛陀的第一個德行是阿羅漢—應供。 最勝人天應供 阿羅漢第二個含義是最勝應供。 也是阿羅漢的佛陀最值得一切眾生,包括三十一界最高眾生如梵天及天人的供養; 供養包括袈裟、食物、住所、服務、交通、油燈、醫藥等。 佛陀欲入般涅槃時,娑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1-24 (Arahaṃ)佛陀的第一個德行是阿羅漢,根據《清淨道論》,阿羅漢有五個含義: 殺賊(煩惱敵) 阿羅漢在巴厘語中是Arahaṃ。 以已殺煩惱敵所以稱為Arahaṃ阿羅漢。 阿羅漢即是殺賊的意思。 因此這裡的敵人不是外在的怨敵,而是內在的敵人——
古者夏則居巢、冬則處穴。 彼居巢穴者,豈有規矩,而人人自成規矩, 故日:自律,律、條令也。 今之人高堂百尺,廣廈千楹,雖有規矩而不遵。 人人皆縱情、恣意流蕩而忘返。 故曰:自廢 以是而知人之安危在乎德。 事之興替在乎數。 數者:時也,理數也。 宋、妙喜、竹菴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23 明行足 佛陀兼備圓滿的〔明〕與〔行〕。明 可分三明或八明,行則有十五行。八明和十五行是每尊佛所具備的德行。 三明與八明 三明(tevijjā)是宿住隨念智、天眼智及漏盡智(前面已闡述)。 八明略述如下: 1. 觀智(Vipassanā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15 正自覺者 正自覺者是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四聖諦的人。 太子成道 悉達多太子艱苦的修行使自己瀕臨死亡的邊緣,他開始瞭解到折磨自己的色身並不是解脫之道,他想: 「無論過去和現在的婆羅門或苦行僧經歷了多麼劇烈、絞心和難以忍受的感受,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08 Sammā是(正確地、完全地),sam是(自己、親自),buddho是(覺悟),正自覺者即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四聖諦的人。 太子成佛之道路 當悉達多太子第一次看到老、病、死,心靈感到巨大的衝擊和震憾,他開始思考人世間的虛幻、無常、痛苦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2021-12-01 (Arahaṃ)佛陀的第一個德行是阿羅漢—應供。 最勝人天應供 阿羅漢第二個含義是最勝應供。 也是阿羅漢的佛陀最值得一切眾生,包括三十一界最高眾生如梵天及天人的供養; 供養包括袈裟、食物、住所、服務、交通、油燈、醫藥等。 佛陀欲入般涅槃時,娑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1-24 (Arahaṃ)佛陀的第一個德行是阿羅漢,根據《清淨道論》,阿羅漢有五個含義: 殺賊(煩惱敵) 阿羅漢在巴厘語中是Arahaṃ。 以已殺煩惱敵所以稱為Arahaṃ阿羅漢。 阿羅漢即是殺賊的意思。 因此這裡的敵人不是外在的怨敵,而是內在的敵人——
古者夏則居巢、冬則處穴。 彼居巢穴者,豈有規矩,而人人自成規矩, 故日:自律,律、條令也。 今之人高堂百尺,廣廈千楹,雖有規矩而不遵。 人人皆縱情、恣意流蕩而忘返。 故曰:自廢 以是而知人之安危在乎德。 事之興替在乎數。 數者:時也,理數也。 宋、妙喜、竹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6月30日《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戒,歡迎十方善信法友把握殊勝難得的因緣,早上8:00一同線上參與受持一日夜八關齋戒。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恭誦《妙法蓮華經》,登記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
Thumbnail
此處的「齋」並非吃素,而是指反省自身、節制貪慾,進求更高層次的生活。 齋戒的種類 1.祭祀前的齋戒:祭典前三日停止食用葷食(亦不食蔥韮薤蒜等辛菜),停止飲酒,停止房事,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音樂。 2.還願的齋戒:許願應驗後的回饋行為。 3.戒律的齋戒:例如.佛教徒所持的長期守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6月30日《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戒,歡迎十方善信法友把握殊勝難得的因緣,早上8:00一同線上參與受持一日夜八關齋戒。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恭誦《妙法蓮華經》,登記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
Thumbnail
此處的「齋」並非吃素,而是指反省自身、節制貪慾,進求更高層次的生活。 齋戒的種類 1.祭祀前的齋戒:祭典前三日停止食用葷食(亦不食蔥韮薤蒜等辛菜),停止飲酒,停止房事,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音樂。 2.還願的齋戒:許願應驗後的回饋行為。 3.戒律的齋戒:例如.佛教徒所持的長期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