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33 心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因此,在上述的文中,
尊者很直截地告訴我們,要了解「心」
就從他的作用處去找。
當我們領納外境,並生起
「善」、「惡」、「美」、「醜」等分別時,
心就開始作用了。
接著,我們在這一切的分別中,
進一步的分別「喜歡」、「不喜歡」等種種複雜的想法,
乃至想「貪求」、「捨棄」等計畫與行為.....。
從一開始的「善」、「惡」,到後來的「貪求」、「捨棄」等,
這一切都是「名法」,也就是概念,已經不是外境本身了。
也就是我們在接受外境的訊息後,
實際上已經一層層地加上種種概念,
已經不是事情的本身。
我們都活在自己的概念中,我們喜歡的、
厭惡的人與事,實際上是喜歡、
厭惡自己概念所創造出來的影相罷了。
思之 !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些對佛法信心不深的人, 往往視佛門禮儀為「迷信、著相」, 殊不知這也正顯現出自己見識的淺薄。 何以故?佛陀說:「緣起法,甚深!甚深!」 例如合掌這件事來說, 就氣功乃至現代尖端科學的儀器測量都發現, 對我們調氣、攝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佛陀所開示的行儀,往往有它深意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阿迦曼尊者說過: 「湯匙在湯裡攪拌,是嚐不出它味道的。 只有用舌頭去嚐,才能真正知道湯的味道。」 學習佛法,這是剛開始必經的過程。 但是,往往我們將過程當成結果。 也就是說,學法後,就停在「知解」的階段,而不去實踐。 這樣,縱然說的天花亂墜,實際上, 心中永遠是「找自己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文字般若是「標月指」,為何說佛經是「標月指」? 因為透過佛經的開示中,我們能夠了解「何者為真心,何者為妄心。」循著經典的指示,便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就像我們循著指向月亮的指頭,能夠見到真月,因此說佛經是「標月指」。 往往有狂禪者,錯解般若者,見佛說離一切相,便棄文字般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般的人,總是希望消災免難、增福增壽, 佛法中的修行人當然也是如此期盼。 不過,這件事本身是福是禍,其實不在事情的本身, 而在於我們的心態。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的修行,目標只是定在福報(而非福德)的增廣, 而將我們的修行都迴向世俗的福報, 可是生活上的受用卻是極為簡單,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能夠在逆境中修,這樣才能鍛煉出火中紅蓮,也是真功夫。 但是,這個基礎在「做中修」的功夫, 如果沒有「做中修」的功夫, 就想要心不為境轉,那只是緣木求魚; 縱然做到少分,往往只是一種麻木。 因此,看見自己的習氣, 並在寂靜處認真地以佛法觀照習氣,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都希望學了佛之後,得到解脫, 但是我們往往同時又不斷地作自縛,一層層的壓迫自己。 障礙我們解脫的主人是「我執」、「自私、驕傲、我愛」等,是其伴侶。 縱然學了佛,也專心在研究教理,或者兢兢於修持, 但是卻往往忘記了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所以,我們在記錄每天學佛的過程時,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些對佛法信心不深的人, 往往視佛門禮儀為「迷信、著相」, 殊不知這也正顯現出自己見識的淺薄。 何以故?佛陀說:「緣起法,甚深!甚深!」 例如合掌這件事來說, 就氣功乃至現代尖端科學的儀器測量都發現, 對我們調氣、攝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佛陀所開示的行儀,往往有它深意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阿迦曼尊者說過: 「湯匙在湯裡攪拌,是嚐不出它味道的。 只有用舌頭去嚐,才能真正知道湯的味道。」 學習佛法,這是剛開始必經的過程。 但是,往往我們將過程當成結果。 也就是說,學法後,就停在「知解」的階段,而不去實踐。 這樣,縱然說的天花亂墜,實際上, 心中永遠是「找自己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文字般若是「標月指」,為何說佛經是「標月指」? 因為透過佛經的開示中,我們能夠了解「何者為真心,何者為妄心。」循著經典的指示,便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就像我們循著指向月亮的指頭,能夠見到真月,因此說佛經是「標月指」。 往往有狂禪者,錯解般若者,見佛說離一切相,便棄文字般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般的人,總是希望消災免難、增福增壽, 佛法中的修行人當然也是如此期盼。 不過,這件事本身是福是禍,其實不在事情的本身, 而在於我們的心態。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的修行,目標只是定在福報(而非福德)的增廣, 而將我們的修行都迴向世俗的福報, 可是生活上的受用卻是極為簡單,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能夠在逆境中修,這樣才能鍛煉出火中紅蓮,也是真功夫。 但是,這個基礎在「做中修」的功夫, 如果沒有「做中修」的功夫, 就想要心不為境轉,那只是緣木求魚; 縱然做到少分,往往只是一種麻木。 因此,看見自己的習氣, 並在寂靜處認真地以佛法觀照習氣,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都希望學了佛之後,得到解脫, 但是我們往往同時又不斷地作自縛,一層層的壓迫自己。 障礙我們解脫的主人是「我執」、「自私、驕傲、我愛」等,是其伴侶。 縱然學了佛,也專心在研究教理,或者兢兢於修持, 但是卻往往忘記了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所以,我們在記錄每天學佛的過程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