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心得]電影-一念無明

難得圖書館看到有印象的強片,當然立馬要把它借回來。但有點時間,忘記內容講甚麼,小小擔心跟孩子一起看會不會有些不太好意思的鏡頭。 還好,一切都沒有發生。 不愧是得獎的大片,片中兩位的眼神表情,帶有張力與韻味。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是爸爸把兒子接回來之後,笑著說要去買飯,你慢慢看這個環境。關上門後的那個表情令人難忘。 故事敘述屬於蒙太奇式的述說方式讓讀者拼湊事件真相。一個經診斷躁鬱症的孩子,醫院認為他應該可以回歸社會,不僅因為病床有限,治療程度也已經有限,只要按時服藥,總是要讓他早日回歸社會是比較好的對待方式。 但對於父親而言,曾經拋妻棄子的他,也沒甚麼學歷背景,接一個被社會貼標籤的孩子回來,總是有各種擔憂;他到底能不能正常生活、會不會給我添麻煩、我該怎麼面對他…那些情緒就出現在門後那幕的表情上。 片中也逐漸說明兒子為什麼會關進精神病院,他照顧有狀況的母親(遺傳?),後來母親似乎因為疼痛(幻覺?)而自殺,他也因為被診斷出有精神疾病而被收留。他在跟父親的相處之間,不斷地浮現與母親相處的過程,當時他以正常人的角度看待母親:你有病、你很臭、沒辦法自理生活,我要幫你把屎把尿。而當他出院之後,換他被這樣的對待,他似乎更貼近母親當時的狀況一點,卻也更難判斷自己到底是正常還是不正常?愛是甚麼? 弟弟能賺更多的錢,得到爸媽更多的關愛,卻去了美國再也不回來;爸爸從小就偏心,跟弟弟同一天校外教學,爸媽都去了弟弟的那場,讓自己一個人去校外教學;想要找回訂婚的前女友,找到了卻發現自己害她負債累累,原以為可以再續前緣,一起去參與教會活動卻被狠狠在眾人面前數落一頓,要我擊退心中的魔鬼。鬼又在哪裡? 人哪能沒有情緒?但即便情緒崩潰選擇在超市大吃巧克力(沒付錢也可能是因為真的沒錢,畢竟工作難找),還是會被挖出過往躁鬱症標籤,成為蝸居之中被恥於為伍的排擠對象。 我自己以為,香港或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地狹人稠又高度追求經濟發展,認識的香港朋友也很喜歡見面就談自己一個月能賺多少。賺錢能力很容易就成為工作能力的指標、身分地位的表徵。 但也並不是說香港人沒有感情,只是往往在現實與情感之間,選擇現實似乎會更容易一點。所以在片中未婚妻勸他把媽媽送去養老院,爸爸的家屬分享會也有人教爸爸怎麼把兒子送回精神病院。(可是也正因為他們有一點堅持,讓情感顯得可貴。) 最後,當然沒有自殺事件發生(看片的著實捏了一把冷汗),父與子,終究也都沒有選擇放棄那位佔滿心中位置的親人。兩個人一起到兒子曾經提議一起再去一次的校外教學地坐看風景,影片至此軋然而止。引用小王子的話: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對照片名,讓我想到心經中的:無無明無明是甚麼,簡單講就是煩惱、就是痴。無無明,意指沒有煩惱。 佛家中有云:一念三千這一念之間,所蘊藏的煩惱,就在這些演員之間的對白、在他們的表情之間展現;愛是煩惱、是求不得苦、是無盡的擔憂、是彼此之間放不下的羈絆。我們可能彼此不認識(兒子對爸爸說:你不認識我,就要跟我講話,不是看這些閒書),可能錯判對方的行為(兒子跟著鄰居小孩從天台圍牆下來,爸爸喊著不要),這一念之間,無窮的煩惱,源自我們對彼此有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部分,片中所強調的標籤化,其實並不只是在精神疾病而已,看看近日選戰更可見端倪。各種潑髒水式的攻擊,指責對方是騙子、控訴對方侵占瀆職並採取法律手段。諸多負面宣傳的目的就是要讓選民在候選者身上貼上負面標籤,讓競選者疲於澄親各種謠言。當天下的烏鴉都一般黑、當大家對候選者們失去信心,就更有利於自己動員的投票部隊達到勝選目的。如果民主政治的選舉都是這樣的模式,又有甚麼值得自豪的呢?生活在那樣高壓、負面的政治人物們,真的能有個真誠健康正常的心態,好好為選民服務嗎? 這部片的箇中滋味,值得玩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