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者箴言〉第 27 節:無聲中的知與無知,仔細聆聽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愚者於人群間最好沉默,為了不讓任何人知道他的無知而避免說太多。而他已是如此無知,也將無知地口無遮攔——〈高者箴言〉第 27 節,《詩體埃達》。
讀到這一則箴言頗傻眼。最該看書的傢伙絕對不會好好看書一樣。

然而這份弔詭其實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不是「不知道」什麼,卻又必須在不知道的情境底下試圖去知道。那麼,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另一種弔詭埋伏在這樣的狀態底下——還不如說對「無知」不可忍受的想像,才使我們對「無知」難以忍受——但是「知道自己的無知」責怪我們的愚蠢,竟會害怕這麼一個無從躲避的事情,淺淺地逼迫我們去尋找出另外這種沒什麼道理的藉口——畢竟明明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無知的,卻擔心自己的無知——聽起來就相當愚蠢。
「沒見過河的人第一次遇見它,會認為這就是海洋」——只不過比較大的東西,看起來就是碩大無比。根據過去的見識給真理與謊言劃定界線後,往往還是有什麼奇妙的事物會發生非要妳相信不可,屆時又得不得不捨棄這些界線。

一個無知的人若嚴守自己的嘴,那最終就連離開無知的狀態都辦不到——因為它成功地守住了這則秘密,恰好消滅了打破無知禁錮的無數機會——說到底,比起自己是不是無知的判斷,還不如透過表現出無知給自己贖回拓展視野的分寸。
「知道」是以剪影的方式投射在稍縱即逝的河面上,作為一種固定不變就能支撐我們;一旦這種「不變」洩漏出它的真面目——作為人們共同財富才成為一種資源,而非是一種天然資源聳立於地表上——那竭盡所能地取用它究竟有沒有意義?
平躺在自己的潰敗上研究自己的潰敗,載浮載沉中實現著人最可貴又無用的特權——迷失自我——是的,當然會迷失自我;「知道」作為一種共同財富,這樣的認知本身就令我們再度陷入貧困。
我們不是直接把握事物,而是看自己對事物訂出的一個價碼。我們不是把萬物所具有的東西稱為價值,而是把我們帶給它們的東西稱為價值。產生吝嗇的不是匱乏或無知,而是「我必須不無知」構成匱乏。
到了這一步,或許我知道該怎麼辦了——讓無知與匱乏受洗成為一種新興的財富——說起來「知道」作為一種共同財富真的就像錢一樣廉價又昂貴。
大部分的人都是一邊抱怨著財富不均、世界不公又一邊賺著錢生活過來的。然而,除了「知識」以外值得追求的東西太多——不是旁人認為我快樂所以我快樂,而是我認為自己快樂才是快樂。在這方面,我的信念才是「知道」的貨幣。
「知道」對我們本然上不好也不壞,就像一套衣服。衣服穿起來舒不舒服、是不是保暖,取決於我們自己散發出的熱能,衣物不過是儲存並保持這些熱能罷了;而衣物覆蓋在冰冷的物體上亦然冰冷——穿自己適合的衣服吧,我就還滿怕熱的呢。

⌘|所謂「高者 (High One)」就是奧丁。詩歌中彙整了許多據傳來自奧丁的守則與戒律,可說是中世紀北歐異教徒的口袋生活智慧王。
▋ᛏᛁᛋᛁᛣ᛫ᚢᚴ᛫ᚼᛁᚱᛅᛣ᛫ᛁᚴ᛫ᚼᛅᛁᛏᛁ᛫ᚢᛁᛏᛁᚢᛅᛣ᛬ᚢᛁᛚᚴᚢᛘᛁᚾ᛫ᛏᛁᛚ᛫ᚢᛁᛏᛁᚢᛅᚦᛁᚴᛁ ▖女士們、先生們,我是異教人,歡迎來到異教人議會 ᛉ. 北歐神話、盧恩文字、維京人、異教 ᛉ. 講座/課程/文案/諮詢/藝文合作 ᚦᛅᚴᛅᚦᛁᛣ(謝謝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須知,若妳有足以完全信賴的朋友,而她將為妳帶來美好;妳應與她心緒相融、相互施惠,並時常拜訪她。」 ——箴言 44,〈哈瓦瑪爾〉,《詩體埃達》。
「人人應適度明智,無須事事擔憂;其宿命無人知曉,其心智才享有自由關照。」 ——箴言 56,〈哈瓦瑪爾〉,《詩體埃達》。
「年輕時我曾獨自旅行而迷失;與人邂逅的那一刻,我感到無比豐饒。一人是另一人的喜悅。」 ——箴言 47,〈哈瓦瑪爾〉,《詩體埃達》。 未能通曉孤獨的人,無法點燃智慧中最濃稠的部分,為自己照亮道路。然而真理不在文字、也不在觀念中;它的生命透過與人互動才孕育出最精練的力量。   奧丁作為獨立追求智慧
北歐神話 (Edda) 或傳奇 (Saga) 中鮮少有兒女情長或羅曼橋段,多數時候充斥著殺戮與憤怒、不幸與困頓;不過,在《埃達》中還是偶有一點之於戀人之愛的細柔,儘管仍不免帶有一絲剛毅,尤其在〈Hávamál〉的文脈中▼
維京人或許沒讀過什麼書,甚至不識字;但有足夠的遊歷,也能羅織出美麗的詩歌。這一片盧恩文字的出土物來自挪威的卑爾根 (Bergen),約莫是公元 1170 年的文物;以古諾斯語 (Old Norse) 寫成的詩體片段,使用盧恩文字是「後弗薩克 (Younger Futhark)」。
向大家介紹我的愛團 Heilung 其中一首曲子〈Othan〉當中的神話旨趣。當中涉及了古北歐的詩歌《埃達》(Edda) 中的文本,也就是人們熟悉的所謂「北歐神話」的本源。
「須知,若妳有足以完全信賴的朋友,而她將為妳帶來美好;妳應與她心緒相融、相互施惠,並時常拜訪她。」 ——箴言 44,〈哈瓦瑪爾〉,《詩體埃達》。
「人人應適度明智,無須事事擔憂;其宿命無人知曉,其心智才享有自由關照。」 ——箴言 56,〈哈瓦瑪爾〉,《詩體埃達》。
「年輕時我曾獨自旅行而迷失;與人邂逅的那一刻,我感到無比豐饒。一人是另一人的喜悅。」 ——箴言 47,〈哈瓦瑪爾〉,《詩體埃達》。 未能通曉孤獨的人,無法點燃智慧中最濃稠的部分,為自己照亮道路。然而真理不在文字、也不在觀念中;它的生命透過與人互動才孕育出最精練的力量。   奧丁作為獨立追求智慧
北歐神話 (Edda) 或傳奇 (Saga) 中鮮少有兒女情長或羅曼橋段,多數時候充斥著殺戮與憤怒、不幸與困頓;不過,在《埃達》中還是偶有一點之於戀人之愛的細柔,儘管仍不免帶有一絲剛毅,尤其在〈Hávamál〉的文脈中▼
維京人或許沒讀過什麼書,甚至不識字;但有足夠的遊歷,也能羅織出美麗的詩歌。這一片盧恩文字的出土物來自挪威的卑爾根 (Bergen),約莫是公元 1170 年的文物;以古諾斯語 (Old Norse) 寫成的詩體片段,使用盧恩文字是「後弗薩克 (Younger Futhark)」。
向大家介紹我的愛團 Heilung 其中一首曲子〈Othan〉當中的神話旨趣。當中涉及了古北歐的詩歌《埃達》(Edda) 中的文本,也就是人們熟悉的所謂「北歐神話」的本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語句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諮洽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在生活當中,如何說話成為了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
Thumbnail
聰明是知道,愚蠢是不知道。但你兩個都不是,你是那個智慧的——你不知道自己知道,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
Thumbnail
薩迦班智達曾經開示:「一無所知的愚者,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不大。」一無所知就是沒有智慧,不下功夫修學的人就一無所知,其實是一個愚蠢的人。「愚痴的人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才不會太大。」不要講那麼多,還不會造這麼多孽。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語句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諮洽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在生活當中,如何說話成為了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
Thumbnail
聰明是知道,愚蠢是不知道。但你兩個都不是,你是那個智慧的——你不知道自己知道,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
Thumbnail
薩迦班智達曾經開示:「一無所知的愚者,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不大。」一無所知就是沒有智慧,不下功夫修學的人就一無所知,其實是一個愚蠢的人。「愚痴的人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才不會太大。」不要講那麼多,還不會造這麼多孽。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