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陳而不陳的咖啡師

昨天在一場古蹟管理的參訪中,學到了些老舊日式建築的危害檢查技巧與建築原理,正好,回程路上途徑一家在地咖啡館,雖然不是文化資產,但也是5、60年代的日式老房。
進屋內,低矮的屋頂樑柱看得我目不轉睛,剛好現學現用,看看有沒有什麼結構風險或異常。空間內好多看起來來自不同國家的古董;屋子一側上頭,有兩面彩色的玻璃彩繪透著光,格外亮眼,店長說是特別從義大利訂做買過來裝上的,我整個呆若木雞。
經營七年,每週只營業兩天,這家咖啡店小小又暗陳陳,卻富有品味,但這些都只是表面的樣子,店長自己對咖啡的獨到個性,才是真正開了我的眼界。
他走的是陳年豆風格,但這是相較於現代主流第三波咖啡而言。店長自己並不用「陳年」這樣的概念,這個詞無法傳達他對咖啡豆的理解。在討論中,聽得出他應該有一套系統方法,而其結果是令每支豆子,都能因豆施教,各別找到「一個時間」,好匹配他以高濃度手沖呈現出最佳的風味,並且往往找到的時間,會比坊間講求新鮮而「陳」得更久、更遠。
他總說:「買我的豆子回去,我希望你們不要急著喝,一週一杯,或者一個月喝一次就好。」
如果我有下巴,我肯定聽得下巴都掉下來。
他在冰滴及冷萃上也有「陳」的堅持,儘管他不是說陳。喝到他分給我、放了半年的濃郁冰咖啡,5ml而已,在舌中像是含著巧克力慢慢把豐富的味道融化出來,我超驚訝。
喝了兩杯店長現沖的不同豆子,反正我是信了,現代咖啡理論總會有不管用的時候,喝下去好不好喝、有沒有被風味口感說服,才是硬道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