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過年時節,即是斷捨離的日子。
整理與告別物品令人痛苦,源自於斷捨離本身是違反人性的行為,因為擔心資源匱乏,人類擁有囤積的本能。尤其在疫情或是危急時刻囤積物資的情況更為明顯。
但對於書籍呢?不讀書既不會餓死街頭,為何對於與書告別,總是難題?
與書的斷捨離總存在一種資訊焦慮,重複詢問自己是否有讀進去些什麼?是否有學到些什麼?與知識擦身而過,彷彿是種罪過。
在與一本真正喜愛的書道別之前,需再重複讀一次精華片段,轉換成自身的語彙,而做筆記則是留存的方式。
若是紙本實體的書籍,抄寫深省的文學語句,透過身體勞力,將作者的靈魂雕刻於筆墨,深刻但往往費時。手寫的筆記本過一段時間翻閱後,觀察自身當時所關注的議題,跟此時的自己做考證,紀錄自己思想上改變的軌跡,更為有趣。
而現在科技進步的時代,除了手寫,部分使用google 相機的文字擷取系統,快速節錄精華,擷取存入電子筆記本。
遇到很喜愛的書,秉持著不能只有我一個人讀到,會節錄成讀書心得並加以自己的想法與之激盪。
反覆咀嚼後,才可與書告別。
前陣子因為側肩背書太重拉傷,許多厚重的書選擇購買電子書版本。因為無法視覺化書的厚度與重量,較不會因書太厚實而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翻閱的窘境,反而可利用零碎時間輕鬆閱讀份量厚重的書。
電子書方便直接畫線註記,再來日反覆回味。對於居家環境空間有限的書友,電子書也有不佔空間的優勢。最大的好處是少了斷捨離的煩惱。
當然總是有斷捨離不掉的書,像是郭強生、李維菁、大亨小傳、愛因斯坦的夢、失物風景等等。無論是出自於對作者的偏愛,或是敘事結構值得學習,或其他非理性因素,則被歸類為收藏品。安然地待在書櫃上,每幾個月灑掃拂塵,割捨不去只能好好照顧。
畢竟書櫃上最後留下的書,必定是與你心靈最相通,必定是你最受啟發、最貼近你內心世界的部分,怎麼也難以割捨。
始終無法做到百分百的斷捨離。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藝文創作生存實屬不易,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小額贊助一杯咖啡的錢或是表達你的喜歡,也都是讓我能持續下去的動力。
每月用心編寫2~3篇文章,追蹤作者,不錯過文章上線第一時間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