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介紹—斷食善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如果預判到生命的盡頭是無法自由活動的軀體,那麼在安樂死未合法的台灣,是否只能慢慢地依靠醫療器材,依靠他人,過著非自願的、沒有尊嚴的生活?
標題寫了一個(?)的形式,是因為這本書與華人的觀念衝突不小,所以是否覺得是好書,見人見智,但如果你對生死不是那麼忌諱,而是注重生命最後的尊嚴,那麼它就是一本好書。
書的作者是一位醫生,斷食的對象是作者的母親,書裡說明了母親的願望與華人觀念上的矛盾,並記錄了母親斷食的經過,與最後的結果。
這是一本繼DNR後,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另一個選擇,不管你的觀念為何,多一個選擇總是好的。
avatar-img
3會員
29內容數
我的人生是先接觸到佛教,才接觸到佛法,可能有人會覺得二個有什麼不同,對我來說,二者完全不同,我能接受佛法,但無法接受佛教,因為佛教有一些我無法想通的部份。而這個「佛教迷思」的內容,主要就是針對我接觸到佛教時,無法想通的部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enjung tse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修行的原點是《求心安的正確八捷徑》與《正確八捷徑的指標》這二本書,最近又遇到這二本書的作者的老師(寫的書)了。
我自認有走在修行的路上,並且走得不錯,也有試過少數的宗教(但沒有很專一),在這邊我想推薦一些影響我人生最大的二個部份,大家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些疑惑,那麼可以花一些時間試看看。
最近聽到朋友們在討論【業】(佛教也稱「業力」)這件事,說「業決定一切」,這件事我有不同的看法
擁有的東西怕失去,但沒有擁有的東西,又想要去擁有,人生似乎就是這樣的無限循環,能有跳脫這循環的方法嗎?
對物品的執念,可以透過佈施來降低,大家可以試著做看看
一般人很少會去做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所以對針人性或習性的轉變,最困難的就是如果讓人自己去認定這件事是不對的,這樣的話,自制力就會自然的產生。
我修行的原點是《求心安的正確八捷徑》與《正確八捷徑的指標》這二本書,最近又遇到這二本書的作者的老師(寫的書)了。
我自認有走在修行的路上,並且走得不錯,也有試過少數的宗教(但沒有很專一),在這邊我想推薦一些影響我人生最大的二個部份,大家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些疑惑,那麼可以花一些時間試看看。
最近聽到朋友們在討論【業】(佛教也稱「業力」)這件事,說「業決定一切」,這件事我有不同的看法
擁有的東西怕失去,但沒有擁有的東西,又想要去擁有,人生似乎就是這樣的無限循環,能有跳脫這循環的方法嗎?
對物品的執念,可以透過佈施來降低,大家可以試著做看看
一般人很少會去做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所以對針人性或習性的轉變,最困難的就是如果讓人自己去認定這件事是不對的,這樣的話,自制力就會自然的產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過人生如果沒有真正絕望過,不知道真正無法割捨的是自己的哪個部分,就算長大了也無法真正的快樂喔。」 這本封面老實講設計的非常耐看,即便都泛黃了,讀起來卻很又韻味。關於死亡以及留下來的人,最難受的就是還存於世上的我們,我們該怎麼走出痛苦,繼續邁向前方呢?
Thumbnail
安樂死一直引發關注,尤其是關於個人選擇生命結束方式的權利。本文從美國婦人在瑞士使用安樂死膠囊事件作為切入點,解釋安樂死的定義、分類及其法律問題。隨後討論臺灣安樂死的議題,可以確定的是台灣離安樂死的合法化還很遙遠,需要有關當局更深入的討論才可執行。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人快走的彌留之際,是真的有靈性的。那時媽媽是否就在旁邊看著我們呢? 不知道她會不會感到無奈或者罣礙?或希望最後我們可以跟他好好說話?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這本書買回家不久後,因為簡單易懂很快就看完了,一起看看為什麼醫生說可以去死沒關係? 備註:本文標題與討論內容是在有專業評估下進行的晤談工作,並非僅為字面上的意義,亦非鼓勵自傷或自殺行為。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探討死亡自主權的書籍,作者以旁觀者的態度參與整個過程,並討論安樂死在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差異。文章涵蓋了醫學、道德、社會問題等多方面的討論,以及對於有尊嚴的死亡的追求。它也探討了所謂的自主自由死亡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過人生如果沒有真正絕望過,不知道真正無法割捨的是自己的哪個部分,就算長大了也無法真正的快樂喔。」 這本封面老實講設計的非常耐看,即便都泛黃了,讀起來卻很又韻味。關於死亡以及留下來的人,最難受的就是還存於世上的我們,我們該怎麼走出痛苦,繼續邁向前方呢?
Thumbnail
安樂死一直引發關注,尤其是關於個人選擇生命結束方式的權利。本文從美國婦人在瑞士使用安樂死膠囊事件作為切入點,解釋安樂死的定義、分類及其法律問題。隨後討論臺灣安樂死的議題,可以確定的是台灣離安樂死的合法化還很遙遠,需要有關當局更深入的討論才可執行。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人快走的彌留之際,是真的有靈性的。那時媽媽是否就在旁邊看著我們呢? 不知道她會不會感到無奈或者罣礙?或希望最後我們可以跟他好好說話?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這本書買回家不久後,因為簡單易懂很快就看完了,一起看看為什麼醫生說可以去死沒關係? 備註:本文標題與討論內容是在有專業評估下進行的晤談工作,並非僅為字面上的意義,亦非鼓勵自傷或自殺行為。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探討死亡自主權的書籍,作者以旁觀者的態度參與整個過程,並討論安樂死在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差異。文章涵蓋了醫學、道德、社會問題等多方面的討論,以及對於有尊嚴的死亡的追求。它也探討了所謂的自主自由死亡所帶來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