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裡的自然課。百景】其之五十二。地圖能告訴我們什麼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3.03.09
感覺越來越抓得到「以概念為本」的教學該如何設計,每次有點進步,再回過頭去對照當初相關書籍,就又越能理解是怎麼回事。
「概念為本」強調的是藉由探究,形成概念,建立通則,再將概念性理解遷移到新情境。在前期形成概念時,會不斷強調以「歸納式途徑」為主。
仍然持續進行中的基地週邊地圖繪製
上一堂實地走出基地去畫週邊地圖,受到了少年們的熱烈迴響,奠基於此,我請少年們回去收集紙本地圖並且這週帶過來。
哇!大家反應熱烈,還有人還帶了十份地圖來!我們把能夠貼的盡量貼在牆上,不能夠貼的,就放在地板上。一時間,整個空間像是地圖博覽會,有從日本旅遊時帶回來的地圖,有以前竹塹城的古地圖,有 15 世紀歐洲人畫的世界地圖;而我為了挑戰大家對於地圖的想像,特地帶了幾份不同目的的主題地圖來。
這麼多種類的地圖,由古至今,從細緻如藝術品到粗糙如鬼畫符。
「我沒有想過這些也可以算是地圖!」少年驚嘆。
地圖博覽會
是的,有些甚至連比例尺、方位標都沒有,但我們仍然會視之為地圖,那麼,到底什麼是地圖?是什麼讓我們覺得這些都屬於地圖呢?
在給少年們一段時間欣賞彼此帶來的地圖,並且分享之後,我用了三重問題來引發關於地圖的概念性思考:
  1. 在看過這麼多種不同的地圖之後,請問你發現地圖上常常會出現哪些元素?請列出並分類。
    (其實這題在問的是:哪些元素組合之後,我們會覺得那是一張地圖?)
  2. 請選擇一 ~ 三張你有興趣的地圖,用「比較表格」,協助你分析比較以下三個問題:
      1. 這張地圖是誰畫的?(繪製者)
      2. 這張地圖是想要給誰用的?(使用者)
      3. 這張地圖是用來做什麼的?(用途)
      4. 請各自寫出你這麼覺得的原因。
  3. 在看過這麼多種不同的地圖之後,請你用幾句話簡潔說明, 什麼是地圖?地圖藉由什麼,告訴我們什麼事情?
分析組成地圖的元素並分類。
果不其然,少年們一開始找出的元素(元素就是組成一件事物的部分,某位少年如是說。),是等高線、地名、路、高度......等等最具象的元素。
經過提醒「地圖所代表的事物,和地圖本身是兩件不同的事情」之後,圖例、顏色、文字、立體......等等抽象元素開始出現。
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紀錄分類結果
差不多之後,我們開始將元素(其實就是概念)進行分類、排序(從微觀到宏觀),並且命名(產出上位、宏觀概念)。
由於少年們限於經驗以及語彙能力,這部分我需要介入更多,尤其在產出上位概念上。
這裡便能觀察到,語彙數量、語感能力是如何影響思考能力。少年們會隱隱約約感受到,這些概念應該可以分到同一組,但若要去試圖指稱它,則是時常會找不著合適對應的語彙,不知道「該如何說出」,只能硬生生卡在腦袋裡面。而面對這些不常接觸的生澀名詞,該如何去掌握其意義,則是考驗著語感能力。
也觀察到列出元素(單純化)這件事的不容易。例如這次會發現,「資訊」、「呈現方式」和「平台」對某些人而言,是不容易區分的。
不過這些狀態都是必經的道路。課程用意是在於,透過不斷於各種領域、情境重複相似的思考過程,讓「概念性思考」化為思考模式的一環。
相較於一年前,他們對於概念的擷取,已經明顯有成長了。
到這時,感覺他們腦袋已經差不多了,於是我們和工作日的小鬼頭們一起去河濱公園,縱情於奔跑、追逐和進球之中,讓身心進入另一種心流之中。
最末,我們一起回到第三個問題,並且提醒他們,可以加入第一個問題中我們找出來的元素。
走到這裡,少年們已經是在嘗試從上午的探究中建立通則,這個通則不僅能回答「地圖能告訴我們什麼事?」,還能用來檢視各式各樣的地圖。也許有一天,當他們需要表達一件事情,他們會想起可以用地圖來呈現,到了此時,概念才會真正完成遷移。
認真奔跑完,在夕陽下和思考奮鬥的少年們。
avatar-img
37會員
70內容數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目前是傻剛的個人工作室。位於桃園,常態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關注自然領域與科學領域課程、野地教育,與自主學習。陪著孩子,開拓空間的廣度,理解時間的深度,並拓展自身的可能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傻剛的胡思亂想 的其他內容
有些時候,得要有人走在孩子前面,替他們示範,讓他們看見真實存在著的可能性,以及抵達的方法。技術便是為此時而存在的。 確定地點與核心骨幹之後,便可以開始進入分頭查詢資料的過程。 進入規劃階段,每個孩子都會遇上不同的困難,那些都是自己能力的邊界,完完全全是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難題......
我們常誤會,以為一定要去到某些地方、做某些活動才能達成心中的目的。但卻忘了,地點只是承載某項經驗的容器;忘了,我們是為了去經歷某些事情而去,而不是為了去到某地。
瞥了一眼空中,如果是自然課的少年,已經可以自然而然地從牠的姿態、牠的鳴聲、牠的動作、牠出現的地方,快速意識到那是一隻大冠鷲,甚至還會補上一句話:「牠在沿著上升氣流飛行。」 但是,
今天是室外課,我們來到了山上的野溪。 我們用溪谷裡的材料,生了一把火,小小的,剛好讓我們五人靠在一起,保持溫暖。 離開時,我們好好地、小心地將這裡的美麗復原,希望下一個來到這裡的人可以得到我們第一次來的感動,希望這個地方可以因我們來過而更好。
停留在「知道」但無法「理解」的層面,這一點和過去人類尚未進入科學發展的認知很類似。只是過去人們靠著生活經驗與觀察去知道事物,現在孩子靠的是閱讀與接收媒體資訊。 所以才會一直說,「知道」不等於「理解」啊。
省力省力。 當我們省下了十塊錢,意味著口袋裡會放著十塊錢; 那當我們說要省力的時候呢? 我們會有力多出來嗎? 說到底,那到底代表什麼意思?
有些時候,得要有人走在孩子前面,替他們示範,讓他們看見真實存在著的可能性,以及抵達的方法。技術便是為此時而存在的。 確定地點與核心骨幹之後,便可以開始進入分頭查詢資料的過程。 進入規劃階段,每個孩子都會遇上不同的困難,那些都是自己能力的邊界,完完全全是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難題......
我們常誤會,以為一定要去到某些地方、做某些活動才能達成心中的目的。但卻忘了,地點只是承載某項經驗的容器;忘了,我們是為了去經歷某些事情而去,而不是為了去到某地。
瞥了一眼空中,如果是自然課的少年,已經可以自然而然地從牠的姿態、牠的鳴聲、牠的動作、牠出現的地方,快速意識到那是一隻大冠鷲,甚至還會補上一句話:「牠在沿著上升氣流飛行。」 但是,
今天是室外課,我們來到了山上的野溪。 我們用溪谷裡的材料,生了一把火,小小的,剛好讓我們五人靠在一起,保持溫暖。 離開時,我們好好地、小心地將這裡的美麗復原,希望下一個來到這裡的人可以得到我們第一次來的感動,希望這個地方可以因我們來過而更好。
停留在「知道」但無法「理解」的層面,這一點和過去人類尚未進入科學發展的認知很類似。只是過去人們靠著生活經驗與觀察去知道事物,現在孩子靠的是閱讀與接收媒體資訊。 所以才會一直說,「知道」不等於「理解」啊。
省力省力。 當我們省下了十塊錢,意味著口袋裡會放著十塊錢; 那當我們說要省力的時候呢? 我們會有力多出來嗎? 說到底,那到底代表什麼意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地圖控的樂趣:喜歡地圖的人可以利用地圖來探索世界,不僅是在旅行中,就連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體驗到地圖的魅力。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家中和外出時,如何透過與人、地點和物品的距離來引導孩子練習使用「這」和「那」的語句,並介紹了幼兒語言課程設計,以及透過交通地圖描述路徑和功能的課程,以培養孩子的地理空間意識和對城市各種地點功能的認識,最後介紹了DIY彈珠迷宮活動,以增進孩子對空間距離的理解和認知。
希望這堂啟發繪畫思維的意象速寫課程筆記,能紀錄下給好奇繪畫所構成的世界的你與我,有任何啟發。 直覺對位與測量對位的名詞釋義如下:......在速寫的作畫過程,是先進行直覺
Thumbnail
地理學歷經漫長發展過程,從古代地圖製作到多元化研究領域。現代地理學教學採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並廣泛應用先進技術如GIS和遙測技術,兼容人文與自然等多元學科關懷。地理學也關注人地關係、環境意識和永續發展,承載人類對自然、對世界、對地球、對社會的認知。
Thumbnail
過去,我鍛鍊與學習,是為了進入百岳。 現在,我依舊鍛鍊與學習,卻是為了離開百岳。
Thumbnail
這堂課的目標是提高孩子的洞察力,讓他們透過觀察身邊的事物來推斷可能的原因和後果,並學習將事情的排列順序整理清楚。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幫助孩子思考事情背後的原因,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嗨大家好,我是Elena,目前就讀政治大學民族系三年級,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系上的選修課「民族地理」,這周老師和我們介紹了「歷史的地圖與地圖的歷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最後實作時間老師和我們介紹了非常有趣的互動網站「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從國小以來,無論是歷史課還是地理課我們都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地圖控的樂趣:喜歡地圖的人可以利用地圖來探索世界,不僅是在旅行中,就連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體驗到地圖的魅力。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家中和外出時,如何透過與人、地點和物品的距離來引導孩子練習使用「這」和「那」的語句,並介紹了幼兒語言課程設計,以及透過交通地圖描述路徑和功能的課程,以培養孩子的地理空間意識和對城市各種地點功能的認識,最後介紹了DIY彈珠迷宮活動,以增進孩子對空間距離的理解和認知。
希望這堂啟發繪畫思維的意象速寫課程筆記,能紀錄下給好奇繪畫所構成的世界的你與我,有任何啟發。 直覺對位與測量對位的名詞釋義如下:......在速寫的作畫過程,是先進行直覺
Thumbnail
地理學歷經漫長發展過程,從古代地圖製作到多元化研究領域。現代地理學教學採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並廣泛應用先進技術如GIS和遙測技術,兼容人文與自然等多元學科關懷。地理學也關注人地關係、環境意識和永續發展,承載人類對自然、對世界、對地球、對社會的認知。
Thumbnail
過去,我鍛鍊與學習,是為了進入百岳。 現在,我依舊鍛鍊與學習,卻是為了離開百岳。
Thumbnail
這堂課的目標是提高孩子的洞察力,讓他們透過觀察身邊的事物來推斷可能的原因和後果,並學習將事情的排列順序整理清楚。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幫助孩子思考事情背後的原因,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嗨大家好,我是Elena,目前就讀政治大學民族系三年級,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系上的選修課「民族地理」,這周老師和我們介紹了「歷史的地圖與地圖的歷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最後實作時間老師和我們介紹了非常有趣的互動網站「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從國小以來,無論是歷史課還是地理課我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