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狂歡派對》:最反叛的時代,最本真的音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阿多諾在《論流行音樂》中指出流行音樂的三大作用特徵:標準化、消極被動和社會黏著劑,大致指涉為一旦某種音樂或歌詞風格受到歡迎,便會遭到商業體系的濫用,形成「標準的結晶化」,我們消費者所聽到的所有音符皆是工業下預先消化過後的「偽個人化」產物,這使得聽音樂本身轉向為一種被動接收的過程,而現代的資本主義勞動更成為得天獨厚的催化劑,無人在下班過後還有精力去追求什麼「本真」文化、「嚴肅音樂」(在此先簡單用古典音樂搪塞),流行音樂變成了他們心靈的庇蔭所,而這樣虛偽的逃避現實也再進一步促成消費者心中成功製造出一種對既有權力結構的「心理適應」,亦即忽略自己所遭受的剝削壓迫、甘願忍受現實環境帶來的痛苦,「世界始終保持著現狀」,此番話語昭然若揭的表明群氓文化所響應的惡性循環。
Factory Records. from left, Peter Saville, Tony Wilson and Alan Erasmus

工廠唱片(Factory Records)和曼城各界無政府和知識分子便是在做與現實對抗的音樂,創辦人Tony Wilson前半生奉獻給傳播群氓文化最強大的媒介,人稱「白癡盒子」的電視媒體,他竭力去探索世界可以被形塑的各種可能,而他終於某天在性手槍(Sex Pistol)那堪稱歷史性的不到40人專場中找到革命起點,嘶吼、無序、失真即是最好的反抗,使舊有模式脫離傳統的權威和儀式,音樂或可說搖滾、龐克就應給出一個多元、嶄新的詮釋空間。在此。各個後龐克大將就在70年代末橫空出世—Joy Division、Happy Monday、A Certain Ratio和the Durutti Column等,他們成為那個時代的先鋒,一個宛如新浪潮般的旋風隨之颳起,曼徹斯特頓時成為全世界藝文思潮的大本營,景況甚至更甚當年The Beatles所響起的第一波「英國入侵」,瘋徹斯特(Madchester)這一不脛而走的文化字眼更近一步強化這璀璨卻也同時短暫的現象。
Joy Division
但所有浪潮皆有退去的時刻,瘋徹斯特(Madchester)所帶來的繁榮卻也最終使自身與那最初高聲反抗的資本主義所靠攏,毒品、槍枝、黑社會等接踵而至的亂象也招致最終的覆滅,「人們發現不需要樂團也能依舊聽音樂」,DJ成為人們為之起舞、朝聖的對象,酸浩室(Acid house)等迷幻電子舞曲取代了原先的反叛樂風。但正如最壞的時代會如最好的時代一般慢慢到來,任誰也料想不得在不到十年之間會有一對同樣來自曼城的兄弟帶領全英國體驗二十世紀末最後的狂歡和迷醉,並更像世界樹立英搖(Brit-pop)的當代價值和精神,但那一切皆是後話了。(上述的兄弟是Oasis,以防有人不知道我在說誰)

我夢想出生在50年代的英國
這樣我就可以在60年代的迷幻中墮落
在70年代的龐克裡反叛
在80年代的新浪潮裡瘋狂
在90年代的英倫裡暢懷
最後我老了,聽著那些老歌,感受著當年的力量
但可惜,我出生在他媽的千禧年
avatar-img
9會員
2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柯勝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永遠記得那部讓我從此著迷上電影的作品,一張從不知道哪一家圖書館借來的《大河戀》修復版DVD,結尾男主口白說道「I'm haunted by waters.」,幾乎也正式宣告電影在我往後人生中的不可剝離性。之後我開始常常從圖書館一次就是帶回五片以上的電影,也開始常光顧家裡附近的租片店,那裡在此之前對
人類對外星人那處於未知的恐懼這一主流印象,多半源自於西方社會在電視電影中所共構出的後殖民現象,亦即過往始終處於殖民者地位的白人種族,反而成為被殖民對象,並面對來自更為強大的外在存在。而這類題材作品(如:《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 )通常藉著美國連結全世界、消除彼此弭見後共同
安哲羅普洛斯作為最具民族主義標誌的作者,從早期作品《流浪藝人》至晚期《哭泣草原》便不斷在處理民族個體之於宏大歷史洪流之下的脆弱宿命和某種犧牲精神下的自我放逐,但安哲電影中另一吸引人的是他以近似於旁觀者的方式,將沉重的歷史古希臘史詩,深化為他電影中的隱喻與敘事。而他在1995年拍攝的《尤里西斯的凝視》
在傳統的身心二分法之中,「身體」是個完全被蔑視的單體,它囚禁著心靈、精神和我們的靈魂,阻止我們於形式上獲得更高維度的攀升,換言之,它即是源自古老、刻印在我們上頭的動物性先祖,一個代表著只施行生存思維和偶然感知
同樣是以「禮車」這一長形器械作為角色的所在,Carax在同年《花都魅影》中將它置換成Mr. Oscar多重身份切換的裂解器官,它像是具自主意識的有機體,除了賦予新的角色,也同時引領故事本身在內外文本之間不斷交錯(宛如知曉劇情發展的全知者),直至達成對於「電影」這項古老藝術文化的終極自反。
我永遠記得那部讓我從此著迷上電影的作品,一張從不知道哪一家圖書館借來的《大河戀》修復版DVD,結尾男主口白說道「I'm haunted by waters.」,幾乎也正式宣告電影在我往後人生中的不可剝離性。之後我開始常常從圖書館一次就是帶回五片以上的電影,也開始常光顧家裡附近的租片店,那裡在此之前對
人類對外星人那處於未知的恐懼這一主流印象,多半源自於西方社會在電視電影中所共構出的後殖民現象,亦即過往始終處於殖民者地位的白人種族,反而成為被殖民對象,並面對來自更為強大的外在存在。而這類題材作品(如:《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 )通常藉著美國連結全世界、消除彼此弭見後共同
安哲羅普洛斯作為最具民族主義標誌的作者,從早期作品《流浪藝人》至晚期《哭泣草原》便不斷在處理民族個體之於宏大歷史洪流之下的脆弱宿命和某種犧牲精神下的自我放逐,但安哲電影中另一吸引人的是他以近似於旁觀者的方式,將沉重的歷史古希臘史詩,深化為他電影中的隱喻與敘事。而他在1995年拍攝的《尤里西斯的凝視》
在傳統的身心二分法之中,「身體」是個完全被蔑視的單體,它囚禁著心靈、精神和我們的靈魂,阻止我們於形式上獲得更高維度的攀升,換言之,它即是源自古老、刻印在我們上頭的動物性先祖,一個代表著只施行生存思維和偶然感知
同樣是以「禮車」這一長形器械作為角色的所在,Carax在同年《花都魅影》中將它置換成Mr. Oscar多重身份切換的裂解器官,它像是具自主意識的有機體,除了賦予新的角色,也同時引領故事本身在內外文本之間不斷交錯(宛如知曉劇情發展的全知者),直至達成對於「電影」這項古老藝術文化的終極自反。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放眼所有在後龐克浪潮中湧現的古怪樂團,Swell Maps 的存在也仍然像個格格不入的異類,他們既喜愛早期前衛搖滾和實驗先驅如 Gong 和 Faust,也熱衷 Buzzcocks 的龐克搖滾精神;既能使用吸塵器、氣球和木琴演奏長達八分鐘的實驗音樂,也可以乾脆地用電吉他彈奏九十秒激情放縱的搖滾樂。
Thumbnail
這張作品無疑是為數不多真正超越流派、打破所有限制和框架的經典,The Clash 可以說是親手扼殺了龐克搖滾,但卻開創了後龐克、新浪潮和藝術龐克的新時代,到了這十年的盡頭,所謂的傳統龐克已近乎被活埋,儘管並不是一張概念專輯,但樂團在構思這張作品時達成了眾所期待的方向:為音樂歷史上的一個篇章畫下句號。
Thumbnail
倫敦藝術學院最具創意的團體肯定是Bonzo Dog Doo Dah Band,他們曾受邀在披頭四的電影《 Magical Mystery Tour 》中表演。1967年發行的《 Gorilla 》具有劃時代意義,樂團在前衛爵士樂的基礎上,加入了迷幻搖滾的元素,至今仍難以在音樂領域找到與其相似的作品。
Thumbnail
而這麼多的第一次,相信都會有不同的音樂在背後陪伴著我們享受愛情的美好和破碎,也支撐著青澀的叛逆與瘋狂。而這些,都將在我們邁入中年、人生經歷厚實後,所再也無法體會到的單純及深刻。
Thumbnail
有些音樂能夠鼓舞人心,進而發起一場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從 1975 年到 1978 年,放克運動永遠改變了流行音樂的格局,在這四年高峰期間內,百樂門與放克瘋的眾多成員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來回交換靈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來彰顯黑人意識,他們承諾會用優質的歌曲 "好好對待你的耳朵"。
Thumbnail
這篇介紹了中國樂團 #本能實業 的首張專輯「世紀大停電」。在去年開花滿精彩的中國專輯來說,評價也算高,而我也頗喜歡他們這次選擇的曲風,如意戲謔,如此瘋癲,也不忘發洩對社會的不滿,就來寫張聽感吧!讓我們一起關燈,在他們的音樂下,跳起批判之舞吧!
Thumbnail
一些 DJ 將純音樂作為他們的節目序曲,長久播放的電台節目吸引了無數聽眾,此序曲慢慢地變成那地區人群所認同的音樂,每個人都懷念它所相連的廣播內容,這便是該區的「Instrumental History」,但別的國家可不一定聽過這首音樂。
Thumbnail
1996 秋天出現了「Queen’s」, Queen’s 的出現造成一股不可逆的電音狂潮,首先是路上89的汽車喇叭開始出現電音節奏,他們通常是想吸引目光,然後某個朋友的弟弟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也在家裡放電音被阿嬤說太吵又沒人唱歌,最後是有個「電音三太子」上了國際媒體,從那時開始聽電子音樂的人越來越多。
Thumbnail
The Pop Group 在70年代末的英國後龐克樂團中崛起,以其狂野、偏執、暴力和痛苦的音樂而著稱。專輯《Y》融合了牙買加 Dub、放克和自由爵士等元素,充滿前瞻性。在此將帶領各位樂迷深入剖析專輯錄製以及曲目之間的表達,並探討了專輯對當時和後輩樂團的影響,展現樂團在音樂創作和融合方面的革新突破。
Thumbnail
英國後龐克樂團 This Heat 的首張同名專輯,以其獨特的剪貼美學,成為建立後龐克、前衛搖滾和後搖滾流派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表達了經濟危機、冷戰和環境危機的恐懼和壓抑。透過豐富的音樂想像力,將聽眾帶入樂團建構的末世景色,對另類音樂愛好者和考古者來說絕對是一次難忘的聆聽體驗。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放眼所有在後龐克浪潮中湧現的古怪樂團,Swell Maps 的存在也仍然像個格格不入的異類,他們既喜愛早期前衛搖滾和實驗先驅如 Gong 和 Faust,也熱衷 Buzzcocks 的龐克搖滾精神;既能使用吸塵器、氣球和木琴演奏長達八分鐘的實驗音樂,也可以乾脆地用電吉他彈奏九十秒激情放縱的搖滾樂。
Thumbnail
這張作品無疑是為數不多真正超越流派、打破所有限制和框架的經典,The Clash 可以說是親手扼殺了龐克搖滾,但卻開創了後龐克、新浪潮和藝術龐克的新時代,到了這十年的盡頭,所謂的傳統龐克已近乎被活埋,儘管並不是一張概念專輯,但樂團在構思這張作品時達成了眾所期待的方向:為音樂歷史上的一個篇章畫下句號。
Thumbnail
倫敦藝術學院最具創意的團體肯定是Bonzo Dog Doo Dah Band,他們曾受邀在披頭四的電影《 Magical Mystery Tour 》中表演。1967年發行的《 Gorilla 》具有劃時代意義,樂團在前衛爵士樂的基礎上,加入了迷幻搖滾的元素,至今仍難以在音樂領域找到與其相似的作品。
Thumbnail
而這麼多的第一次,相信都會有不同的音樂在背後陪伴著我們享受愛情的美好和破碎,也支撐著青澀的叛逆與瘋狂。而這些,都將在我們邁入中年、人生經歷厚實後,所再也無法體會到的單純及深刻。
Thumbnail
有些音樂能夠鼓舞人心,進而發起一場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從 1975 年到 1978 年,放克運動永遠改變了流行音樂的格局,在這四年高峰期間內,百樂門與放克瘋的眾多成員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來回交換靈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來彰顯黑人意識,他們承諾會用優質的歌曲 "好好對待你的耳朵"。
Thumbnail
這篇介紹了中國樂團 #本能實業 的首張專輯「世紀大停電」。在去年開花滿精彩的中國專輯來說,評價也算高,而我也頗喜歡他們這次選擇的曲風,如意戲謔,如此瘋癲,也不忘發洩對社會的不滿,就來寫張聽感吧!讓我們一起關燈,在他們的音樂下,跳起批判之舞吧!
Thumbnail
一些 DJ 將純音樂作為他們的節目序曲,長久播放的電台節目吸引了無數聽眾,此序曲慢慢地變成那地區人群所認同的音樂,每個人都懷念它所相連的廣播內容,這便是該區的「Instrumental History」,但別的國家可不一定聽過這首音樂。
Thumbnail
1996 秋天出現了「Queen’s」, Queen’s 的出現造成一股不可逆的電音狂潮,首先是路上89的汽車喇叭開始出現電音節奏,他們通常是想吸引目光,然後某個朋友的弟弟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也在家裡放電音被阿嬤說太吵又沒人唱歌,最後是有個「電音三太子」上了國際媒體,從那時開始聽電子音樂的人越來越多。
Thumbnail
The Pop Group 在70年代末的英國後龐克樂團中崛起,以其狂野、偏執、暴力和痛苦的音樂而著稱。專輯《Y》融合了牙買加 Dub、放克和自由爵士等元素,充滿前瞻性。在此將帶領各位樂迷深入剖析專輯錄製以及曲目之間的表達,並探討了專輯對當時和後輩樂團的影響,展現樂團在音樂創作和融合方面的革新突破。
Thumbnail
英國後龐克樂團 This Heat 的首張同名專輯,以其獨特的剪貼美學,成為建立後龐克、前衛搖滾和後搖滾流派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表達了經濟危機、冷戰和環境危機的恐懼和壓抑。透過豐富的音樂想像力,將聽眾帶入樂團建構的末世景色,對另類音樂愛好者和考古者來說絕對是一次難忘的聆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