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困難的地方,我們開始心理治療│《僵局與詮釋》書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英國克萊恩學派的大將赫伯特‧羅森費爾德 (Herbert A. Rosenfeld) 的《僵局與詮釋》一書,是我當年醫院實習期間的參考讀物之一,因為在病房或治療中心工作的,就有不少是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或精神病 (思覺失調及雙相情緒障礙症) 的個案。
多年後再讀一遍,我仍須誠實說:「這本書不容易讀!」
Rosenfeld 試圖去描述的是精神病人──以及每個人隱藏至深的精神病性質──的移情裡,那些被他稱為「摧毀式自戀」(destructive narcissism) 的機制與動力。
這對大部份沒有相關臨床經驗的人來說,單純要從文字去構想,可能只能來一場有趣的白日夢。
而對於臨床工作者而言,我認為面對的困難亦不少,因為我們身上背負著治療的責任,書再難也得認真讀。首先是要接受 Rosenfeld 對精神病患者的內在世界的構想,然後使用他的語言(即克萊恩的「投射-認同」) 去理解治療的過程,試著用這套方式去跟病患工作,在他們還願意留下來治療的情況下,再回頭比較與驗收,繼續匍匐前進。
不過,結論說在前──其實我認為無需理會讀不讀得懂、讀者也無需硬吞那些學派語言,重要的是感受到 Rosenfeld 面對困難個案時的態度,就完全值回書價了:「病患總是試圖溝通他想法,因此我盡量以開放的態度面對他們,並渴望這開放的態度能使病患繼續想跟我溝通。」(24)
Rosenfeld 決不把精神疾病單純歸因於腦袋或天生的缺陷,以便訴諸藥物治療,他堅持這裡有個混亂的幼年心智努力在表達自己,而精神分析治療是能夠藉由理解精神病人,日復一日地詮釋出他們內心的運作,直到他們能夠內攝治療師更為健康的人格與思考功能,繼而告別精神的困擾。
總是保持對困難病患的興趣,以開放態度去理解他們的內心,我相信這是任何一個治療學派都會推崇的價值。
接下來,我試圖為那些打算投身無涯學海的讀者引個路。既然 Rosenfeld 從最困難的精神病人入手,我認為有效閱讀並理解本書脈絡的方法,就是從最理論性艱澀與冗長的章節,即作為回顧的附錄一〈精神分析對精神病狀態的治療〉開始。
Rosenfeld 文初就問道:「(治療師)是因為不了解精神病患,而改變精神分析治療方式,還是因為他相信他對精神病患的心理病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此理解帶來技巧上的改變。」(337)
為何他要這樣問?因為精神分析最代表性的治療方式就是「移情分析」,因此,當一些治療師決定改變傳統精神分析治療方式時,在說的是「這群病人無法對治療師產生移情」。
Rosenfeld 認為「無法移情」是不了解精神病患的表現 (其實在暗婊佛洛伊德),相反,他認為精神病患是可以和治療師形成移情關係的,即使這個移情不太穩定 (Federn)、需要先詮釋自戀才能發展起來 (Abraham)、或不詮釋它而改為去共演它 (Clark)。(344-45)
這些分析師因著「對精神病患的心理病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各自發展出修正的治療技巧,如拋棄自由聯想和分析阻抗 (Federn)、要仿製早年全能魔幻的母嬰接納式關係 (Fromm-Reichmann)、強調「治療共生」而先放下口語的移情詮釋 (Searles)。(355-362)
經過對不同學者落落長的文獻回顧,Rosenfeld 其實最後還是一個重點:回到英國克萊恩派別對精神病患的治療觀 (這邊則有點暗婊 Winnicott 不再堅持克萊恩的觀點)。換言之,他認為治療師能夠用語言詮釋,來處理「精神病式移情」──主/客體的混淆、強烈的投射-認同、惡性自戀下的全能控制與極度嫉羨的攻擊……
在修辭上,Rosenfeld 當然是寫「Segal、Bion 和 Rosenfeld 強調分析師不需要改變態度,只要在技巧上稍做修改即可」(374),但我藉由 Rosenfeld 對他老師的「克萊恩情結」著手,唸完全書後的感受是:
這些修改其實只是針對個別個案的技術性微調,而非那種至關重要的「原則性問題」、或實在意義上的「技術性改變」。
因此,我認為 Rosenfeld 真正想要強調的是:正正由於對精神病患的心理病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我們才「無需改變」克萊恩式的分析工作態度!!
從上述觀點出發,回頭唸第三至四部份的「自戀」及「投射-認同」的臨床資料,我希望讀者會更知悉 Rosenfeld 治療精神病患的技術立場、記得這只是諸多介入方法中的一種、釐清使用它的原由、以及能夠對一些修辭所造成的困惑 (好比,為何 Rosenfeld 強調治療是個雙向的歷程,但許多時候他詮釋起來又這麼單向?) 擁有一種後設的理解。
抑或者是說,Rosenfeld 不自覺中早改變了舊有的治療態度,反倒是在技巧上依舊克萊恩?這便交給讀者自行定奪囉。
最後,「心靈工坊」出版商在 3月至 4月12日期間,舉行【分析與治療】主題書展,而我有幸擔任首位客座店長!我為讀者整理出一條打開視野的閱讀路徑,也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旅程,還不快跟我一起把書櫃塞爆?

本文同步發表於作者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你已經有過諮商經驗,你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看待這個過程的嗎?或者,還沒有諮商過但曾經在心中動念過的你,又是怎樣想像未來的自己踏進諮商室的經驗呢? 在 Carl Rogers 的人本主義及後現代思潮的吹拂下,過去諮商時二人就坐在正對面、椅子對椅子的格局有了改變,椅子變成呈現 90 度以上的斜角,中間放
「你從來都是這個死樣子的!你到底有沒有一秒鐘聽聽別人在說甚麼?!」 「嫁給你算是我倒霉!但要是能再選,我真的寧願單身一輩子就算!」 「你是啞巴嗎?我要說的已經說很多遍了,你就不能夠說說話嗎?!」 這些伴侶之間的指責,你感到熟悉嗎?在某種既定印象中,會喊出上述怨言的多以女性為主,因為她們的男伴更多時候
如果人是一台機車,你會是一台怎樣的機車?今天介紹的機車跟【Ch.5】所說的「做作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有種表面上的相似。如果說做作型人格展示的各種美輪美奐的外在,目的主要是為了引誘他人、渴求被愛,那今天的帥氣或美麗機車,則是為了贏得路上行人的尊重!
「遺憾的是,他們雖然彼此相愛,但是他們都太年輕了,還不懂得如何去愛。」 "The shame of it was that they loved each other. But they were both too young to know how to love."
到底著重潛意識知識,且工作時程都強調慢慢地感受與思考的精神分析模式,要如何使用於跟大專學生們的一次性職涯諮詢呢?網路一找,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那就邊做邊學,讓經驗說話吧! 在 2022 年的十月,我受心理師朋友邀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來幫十多位學生做職涯諮詢!那位朋友擺明是在逗我:「你要用
如果人是一台機車,不管是哪一款,你或身邊的某誰,會不會是那台「最機車」的?那些惡意逼車的、故意開遠燈的、明知擋路還更囂張的、看到有人或車因自己而受傷且感到一種施虐般的快感的──都迫使我們想去問:到底有沒有人天生是「機車型人格」(jichelize personality)?
如果你已經有過諮商經驗,你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看待這個過程的嗎?或者,還沒有諮商過但曾經在心中動念過的你,又是怎樣想像未來的自己踏進諮商室的經驗呢? 在 Carl Rogers 的人本主義及後現代思潮的吹拂下,過去諮商時二人就坐在正對面、椅子對椅子的格局有了改變,椅子變成呈現 90 度以上的斜角,中間放
「你從來都是這個死樣子的!你到底有沒有一秒鐘聽聽別人在說甚麼?!」 「嫁給你算是我倒霉!但要是能再選,我真的寧願單身一輩子就算!」 「你是啞巴嗎?我要說的已經說很多遍了,你就不能夠說說話嗎?!」 這些伴侶之間的指責,你感到熟悉嗎?在某種既定印象中,會喊出上述怨言的多以女性為主,因為她們的男伴更多時候
如果人是一台機車,你會是一台怎樣的機車?今天介紹的機車跟【Ch.5】所說的「做作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有種表面上的相似。如果說做作型人格展示的各種美輪美奐的外在,目的主要是為了引誘他人、渴求被愛,那今天的帥氣或美麗機車,則是為了贏得路上行人的尊重!
「遺憾的是,他們雖然彼此相愛,但是他們都太年輕了,還不懂得如何去愛。」 "The shame of it was that they loved each other. But they were both too young to know how to love."
到底著重潛意識知識,且工作時程都強調慢慢地感受與思考的精神分析模式,要如何使用於跟大專學生們的一次性職涯諮詢呢?網路一找,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那就邊做邊學,讓經驗說話吧! 在 2022 年的十月,我受心理師朋友邀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來幫十多位學生做職涯諮詢!那位朋友擺明是在逗我:「你要用
如果人是一台機車,不管是哪一款,你或身邊的某誰,會不會是那台「最機車」的?那些惡意逼車的、故意開遠燈的、明知擋路還更囂張的、看到有人或車因自己而受傷且感到一種施虐般的快感的──都迫使我們想去問:到底有沒有人天生是「機車型人格」(jichelize personality)?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作者 凱瑟琳‧吉爾迪娜 滿懷抱負,期待自己能帶著滿滿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接二連三的病患 就讓她備感挫折。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治癒病患,不如說是陪伴個案認知到問題,並引領他們理解自己;直到他們願意自發性的面對並解決內在問題。
Thumbnail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在心靈治療的領域中,治療師與客人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微妙且深刻的過程。治療師不僅是引導者,也是旁觀者,他們見證著客人內心世界的變化與成長。然而,當客人因為自身的盲目而無法接受或理解治療過程中的指導時,治療師可能會感到挫折甚至生氣。
Thumbnail
p.77 ▓主觀的圖像˙˙˙˙˙ 講到這裡,我所說的都是以客觀的角度陳述諮商興心理治療的過程。我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也設法將各個條件彙集為一,寫成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性的方程式。現在,我要用換用內在體驗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上述的方程式。在不忽略事實知識的情況下,我試試看能否將此方程式在治療者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Thumbnail
溫尼考特的夢可以用來描繪(a)患者對分析師的使用,導致分析師(無意識地)在身體裡經驗到患者自己無法整合的感受,以及(b)反移情的各個成分——也就是,在某次分析師對她所造成的侵擾做出反應的治療時段之後,分析師的無意識回應。
Thumbnail
溫尼考特強調分析師個人分析的重要性,並指出許多分析師會選擇與精神病患者(被他稱為「研究案例」)工作,以達到「比他自己的分析師能帶他去的更遠的地方」(〈反移情裡的恨〉,196頁)。換句話說,分析師必須足夠開放以被患者在情緒上推著前進,就像父母被他們的寶寶與孩子推動那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作者 凱瑟琳‧吉爾迪娜 滿懷抱負,期待自己能帶著滿滿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接二連三的病患 就讓她備感挫折。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治癒病患,不如說是陪伴個案認知到問題,並引領他們理解自己;直到他們願意自發性的面對並解決內在問題。
Thumbnail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在心靈治療的領域中,治療師與客人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微妙且深刻的過程。治療師不僅是引導者,也是旁觀者,他們見證著客人內心世界的變化與成長。然而,當客人因為自身的盲目而無法接受或理解治療過程中的指導時,治療師可能會感到挫折甚至生氣。
Thumbnail
p.77 ▓主觀的圖像˙˙˙˙˙ 講到這裡,我所說的都是以客觀的角度陳述諮商興心理治療的過程。我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也設法將各個條件彙集為一,寫成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性的方程式。現在,我要用換用內在體驗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上述的方程式。在不忽略事實知識的情況下,我試試看能否將此方程式在治療者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Thumbnail
溫尼考特的夢可以用來描繪(a)患者對分析師的使用,導致分析師(無意識地)在身體裡經驗到患者自己無法整合的感受,以及(b)反移情的各個成分——也就是,在某次分析師對她所造成的侵擾做出反應的治療時段之後,分析師的無意識回應。
Thumbnail
溫尼考特強調分析師個人分析的重要性,並指出許多分析師會選擇與精神病患者(被他稱為「研究案例」)工作,以達到「比他自己的分析師能帶他去的更遠的地方」(〈反移情裡的恨〉,196頁)。換句話說,分析師必須足夠開放以被患者在情緒上推著前進,就像父母被他們的寶寶與孩子推動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