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AI,敬而不畏的智人們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幾天看到新聞,主要是看到以伊隆・馬斯克、史提夫・沃茲尼克等近千位企業家、學者或科技業連署的一份公開信,希望各家大型 AI 實驗室可以暫停實驗六個月,讓產業界有緩衝時間去設計某個安全標準,以降低 AI 帶來的潛在傷害。
說實在的,每當我看到人們面對未知事物時的態度往往感到十分有趣:
有些人見其弊端,斥之為奇淫巧技;有些人見其利益,視之若稀世珍寶;有些人思量長遠,對其敬畏若鬼神;有些人步步爭先,巴不得積極開發。
在說出我個人的看法之前,不如讓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例子,稍微動一動腦?

例子一、已知用火

人類已知用火的歷史,據我所知,加上非智人的其他近親在內,可追溯到近180萬年左右;但直到180年前左右,地球的一小部分區域才慢慢探索出:火是氧化作用的體現、熱是一種能量形式。
但中間,該怎麼火燒赤壁我們還是照燒、該怎麼照燒豬排我們也是照燒,兩不耽擱。

例子二、牛頓慘賠

牛頓在英荷共主聯邦時期成為英格蘭皇家鑄幣場監管,直到他死。
以英國引入荷蘭的完善銀行與鑄幣制度,加上在英荷共主時期(1689-1702)英國藉機將荷蘭在海洋上的貿易網絡也接受了大半,或至少維持友善與互助的關係之後。牛頓這個監管,配上他一堆銀行家、政治家和貿易公司大股東好朋友提供的內線消息,他幾乎可以說是當時英格蘭的經濟本身。
即便是如此,1720年的南海公司泡沫,他也失手賠了兩萬英鎊。
以1700年的英鎊購買力與2020年的英鎊購買力兌換,這300多年來,1英鎊不過就是貶值為106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說,牛頓作為英格蘭經濟的化身,他理論上符合最不可能慘賠的所有條件,他也不過賠掉了相當於212萬6千英鎊而已
他是很心痛,但他還是吃好、喝好,過著貴族生活到老死啊。而南海公司,是啦,大多數信賴他的股民流離失所、一朝散盡家產,但金融遊戲沒有停止,就連南海公司本身也是1854年才歇業。
至於金融體系,後來在崩壞又修好、崩壞又修好的循環中,慢慢也走到了今天的樣子,早已跟當年大異其趣,大概只有進場的人都想發財這點是差不多的。

小結

以上兩個例子到底是好、是壞,我想交給讀者們自行評判。
畢竟,我們今日仍在用火,同時活在遠比牛頓時期進步、複雜且抽象的金融體系內。
這幾年一直看很多科技前研和先驅在說AR/VR強、區塊鏈強、AI強,嚴格說起來,我沒怎麼否認過他們說的趨勢是對的;這幾年,我也看見許多真正的業界大老會出來說來哪些部分是現在技術作得到的、哪些純粹是圈錢用的、哪些又是下一個階段可以發展的目標,這些話我是比較信賴的。偏偏這些話不聳動、不新奇,而且沒有背景知識的話一般人也聽不進去。
不過,從2016年開始比較有注意這些領域開始,我也慢慢確信一件事情:
如果說要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卻還能把這些東西玩得出神入化,沒有物種贏得過智人啦!
我們最擅長的就是創造自己根本無法駕馭的東西、操作著後果不堪設想的玩意兒,然後在各種不同的意見、專家、學派、意識形態的鬥爭中,弄出大家勉強可以接受的遊戲規則,直到我們真的可以駕馭它為止。
因此,即便可能過於樂觀,可我其實不管是對於近來的連署書,或是前幾個月AI的熱烈討論(我個人覺得多數人是跟風居多啦,一堆AI工具早就存在了,又不是只有ChatGpt一家)都是樂見其成的。
那就是一項技術或文明成就,從實驗室、工作間和會議廳走向大眾的必經過程:火車、照相機、保險、網路以及隱私協定,哪個不是這樣慢慢爭出來的?

後話

至於萬一我們真的弄出可以毀滅人類的東西怎麼辦?
坦白說,那樣於地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不是說我不愛人類,而是,相對於前幾次大滅絕事件,人類文明的開展對於地球的影響也不遑多讓:
雖然沒有特別直接的證據,但其他人屬的近親全部滅亡了,而動植物們能馴化的我們就馴化它們、不能的我們就把它們鎖進動植物園或是生態保護區。就連細菌也是,我們不也試著壓榨出抗生素,或是製作出各種疫苗了嗎?
為了自保也好、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也好,智人不分國籍、民族、宗教或意識形態,我們基本上都是從基因上就帶著「根絕對手」、「奴役親善我者」、「放逐不可教化者」的一群可怕動物。
就連AI如果突破了某個限度之後,它的學習速度與能力會遠遠超越人類,進而對人類產生威脅。這個假設也是我們基於上述的經驗所產生的顧慮,不是嗎?
但實際上,我們很難確定那個時機點真的來臨時到底會是怎麼運作吧?既然不知道,索性暫緩或根除,讓AI停留在可奴役或隨時被放逐。
這完全就是智人的思維模式啊(笑)

結論

所以回扣標題,面對這些不可知的、有發展性的事物,不管是科技還是社會制度,我想,我還是傾向於敬而不畏地去探索它們。
畢竟,引用一句我一位智者朋友常說的玩笑話:
如果上天不希望我們扮演上帝(play god),為什麼祂不把祂的玩具收好呢?
故步自封和貿然進取都各有所失的話,就帶著慎重的覺悟去慢慢探究、摸索就可以了。再多,不是綁手綁腳,就是超過人類的極限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70內容數
學院者,傳道、受教、切磋琢磨之地。 多數現代人從來不缺資訊,更不缺取得資訊的管道,但缺辨別真偽、鑑別優劣、演繹因果等知識方法而已。 於此平台開設專欄、成立沙龍而以「學院」名之,不求於此直接獲利,但求廣傳見聞以助人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亞寧學院 的其他內容
筆者作為親身經歷者,同時也身為一名歷史事件的評論者,將盡可能以客觀、理性、公允地去陳述我的所見、所聞、所想。 其實3/18這個日子可以不重要、太陽花運動也可以不重要,但讓它改變這些年政治生態的脈絡很重要。 而這些改變真的成真了嗎?還是有如曇花一現,又回到過去了呢?還請看內文一敘。
近來又有學術抄襲案因為政治因素被拱上檯面,此文將從既有之資訊進行分析,一切更新至徐巧芯議員已經向台灣大學提出檢舉為止,後續有任何調查結果、司法結果,本文除了錯字、概念錯誤之外皆不更改立場。
謹以此文,獻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回管理25年的香港與香港人。
近來學測錄取放榜,其中一則特別引人爭議的新聞,當屬此案: 一名台大醫學系的在籍學子在籍重考學測,從而排擠掉了其他人錄取的名額。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來審視該生(以下代稱為A)是否該重考? 以下從規範、道德面去思辨,最後帶領大家去想名校學生是不是也被動物園化了?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三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二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筆者作為親身經歷者,同時也身為一名歷史事件的評論者,將盡可能以客觀、理性、公允地去陳述我的所見、所聞、所想。 其實3/18這個日子可以不重要、太陽花運動也可以不重要,但讓它改變這些年政治生態的脈絡很重要。 而這些改變真的成真了嗎?還是有如曇花一現,又回到過去了呢?還請看內文一敘。
近來又有學術抄襲案因為政治因素被拱上檯面,此文將從既有之資訊進行分析,一切更新至徐巧芯議員已經向台灣大學提出檢舉為止,後續有任何調查結果、司法結果,本文除了錯字、概念錯誤之外皆不更改立場。
謹以此文,獻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回管理25年的香港與香港人。
近來學測錄取放榜,其中一則特別引人爭議的新聞,當屬此案: 一名台大醫學系的在籍學子在籍重考學測,從而排擠掉了其他人錄取的名額。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來審視該生(以下代稱為A)是否該重考? 以下從規範、道德面去思辨,最後帶領大家去想名校學生是不是也被動物園化了?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三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二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指數投資的異例,以及投資者對主動投資的矛盾心理。透過分析日經指數及波克夏海瑟威等情況,討論了要求完美投資方法的投資人所面臨的心理障礙。
這實際上不是〈降生十二星座〉式的終極之問:而是「信長」式經驗的乍生乍死、倏起倏滅:「好像少了點什麼應該要有的情緒一樣,所有事物都閃耀著無聊的光輝」〈接技〉。如果說努力習練情感、操演同儕關係的時間裡面,還包裹著一個反線性、無延續性的「信長」時間內裡,本該將世界持存的存在者家,被捲入機械化的機制中。
Thumbnail
1676 年,牛頓曾經如此描述這個問題:「如果我能看得更遠,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以下幾位前輩的成功經驗學習,讓您快速吸收同樣在公教界服務過,目前已實現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目標,他們是如何打造自己的被動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自古以來,不節制投資的行為總是一再引來瘋狂的廣泛關注,在那樣的狂熱時刻,很多散戶投資人都自以為找到了致富捷徑而瘋狂投入其中。但在深思熟慮的散戶投資人眼中,不管一個被大肆吹捧的熱門投資機會引起了多麼狂熱的行動,都不能作為勇於參與其中的正當理由。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說明牛頓是物理學家,對人類文明演進有重要影響。然而,牛頓晚年竟然是破產。投資南海泡沫,牛頓失去了大量財富。這段經歷告訴我們,投資不僅是數學與科學,更像是心理學跟哲學,甚至蘊含著藝術的成分。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般人沒聽過的文字,敝人唸科學的背景,終於讓我搞懂無知之幕。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好,但誰要去衝第一名?第一名的人可能就是犧牲的人。無知之幕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以探討共生社會下的道德問題。其概念在1955年被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提出,並為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1971年於著作《正義論》
Thumbnail
現在都在探討AI成形後的社會模式 每一個階段的習慣科技都只是為了我們人類的需求很誕生 不過在現階段的認知我認為人類始終能掌控科技 因為 AI人工智能最厲害的是"計算" 而我們人類最厲害的是"算計" "計算"靠的是公式."算計"靠的是想像 有算計的是世界才
Thumbnail
世界不變的原則就是世界永遠在改變 渺小的人類企圖控制一切 我們都知道不可能 但在投資的時候 有時就覺得自己其實好像能掌握全貌 因為一時的股票上漲,就覺得自己是巴菲特再世 然後就在幾個月後,輸個精光 錢財怎麼來,錢財就怎麼去
Thumbnail
本文探討指數投資的異例,以及投資者對主動投資的矛盾心理。透過分析日經指數及波克夏海瑟威等情況,討論了要求完美投資方法的投資人所面臨的心理障礙。
這實際上不是〈降生十二星座〉式的終極之問:而是「信長」式經驗的乍生乍死、倏起倏滅:「好像少了點什麼應該要有的情緒一樣,所有事物都閃耀著無聊的光輝」〈接技〉。如果說努力習練情感、操演同儕關係的時間裡面,還包裹著一個反線性、無延續性的「信長」時間內裡,本該將世界持存的存在者家,被捲入機械化的機制中。
Thumbnail
1676 年,牛頓曾經如此描述這個問題:「如果我能看得更遠,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以下幾位前輩的成功經驗學習,讓您快速吸收同樣在公教界服務過,目前已實現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目標,他們是如何打造自己的被動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自古以來,不節制投資的行為總是一再引來瘋狂的廣泛關注,在那樣的狂熱時刻,很多散戶投資人都自以為找到了致富捷徑而瘋狂投入其中。但在深思熟慮的散戶投資人眼中,不管一個被大肆吹捧的熱門投資機會引起了多麼狂熱的行動,都不能作為勇於參與其中的正當理由。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說明牛頓是物理學家,對人類文明演進有重要影響。然而,牛頓晚年竟然是破產。投資南海泡沫,牛頓失去了大量財富。這段經歷告訴我們,投資不僅是數學與科學,更像是心理學跟哲學,甚至蘊含著藝術的成分。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般人沒聽過的文字,敝人唸科學的背景,終於讓我搞懂無知之幕。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好,但誰要去衝第一名?第一名的人可能就是犧牲的人。無知之幕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以探討共生社會下的道德問題。其概念在1955年被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提出,並為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1971年於著作《正義論》
Thumbnail
現在都在探討AI成形後的社會模式 每一個階段的習慣科技都只是為了我們人類的需求很誕生 不過在現階段的認知我認為人類始終能掌控科技 因為 AI人工智能最厲害的是"計算" 而我們人類最厲害的是"算計" "計算"靠的是公式."算計"靠的是想像 有算計的是世界才
Thumbnail
世界不變的原則就是世界永遠在改變 渺小的人類企圖控制一切 我們都知道不可能 但在投資的時候 有時就覺得自己其實好像能掌握全貌 因為一時的股票上漲,就覺得自己是巴菲特再世 然後就在幾個月後,輸個精光 錢財怎麼來,錢財就怎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