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line,出現一干「高中同學」、「大學同學」甚至「大學社團學長姐」,還有青春時期的「狐群狗黨」,最奇特是「前公司退休人員」,大家突然熱衷連絡起來,還成立群組,不僅每天早、晚相互問候,群組裡打屁喇賽,還三不五十相揪要聚會。
這些「老朋友」,許多至少已經10年、20年以上沒有連絡,有的甚至當年在同一個時間、空間都沒那麼熟識,突如其來的「熱絡」,有些突兀,也讓人恐慌。
倒不是害怕對方有什麼目的或是詐騙,而是想「這麼久沒見面,多年來的經歷與生活圈已大大不同,見面要聊什麼呢?」
也許大家都到了「某一個年齡」,事業上衝刺已過頂點,逐漸走下坡;有些人甚至已提早退休。在「有閒」的前提下,開始試圖尋覓「當年的友誼」。
我個人比較「喜靜不喜動」,也堅信「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對於一些言不及義、吃吃喝喝、喧嘩吵鬧的聚會,總覺得倒不如在家安靜喝杯茶、看本書,甚至做運動健身,還更有益身心。
記得之前,曾百忙中抽空參加一場同學會;這些「很久不見」的同學,在某一個同學豪宅中吵鬧,整場只想拍一些搞笑照上傳臉書,在豪宅內不斷上演「一起跳高高」戲碼,我深覺得對不起這位屋主同學,擔心我們一離開,他馬上被其他鄰居投訴。
還有一次千里迢迢北上參加「前公司老同事聚會」,大家言不及義的吃飯、喝酒;之後再回公司喝咖啡敘舊,但大家全都在「八卦」別人的事,我還發現自己講的任何線索,也會成為他們的八卦話題,後來決定再也不參加這樣「三姑六婆」的聚會。
「找回當年交友圈」,對許多逐漸從工作、事業淡出的中年人來說,也許是試圖建構出一種「退休生活模式」。
畢竟以往我們幾乎是「集中火力」在工作與照顧子女、拼搏生活,所有的人際圈,都與工作有關;一天24小時也都在職場與生活中打轉,很難有時間與老朋友連繫。
但在退休或職場走下坡,等同人生一下子「抽空」,出現大把的時間,若沒有培養出自己的興趣,或建立朋友圈,生活確實會空虛又無聊,甚至因此加速憂鬱、衰老。
但「朋友圈」,還是要慎選,不必勉強,重點是「合在來,不合則散」。
不管當年有多麼要好,畢竟在經歷不同環境與生活經驗,已有不同的三觀。彼此若能汲取人生經驗、互相陪伴取暖當然很好,若相處起來格格不入,或話題不搭,也無須太過勉強。
我自己對這些「朋友圈」,盡量採取開放的態度;雖然目前工作還是很忙,但總要為未來退休做打算,還是要累積一些友誼。
我選擇先加入群組,有空就與大家聊上幾句,沒空就開啟「靜音」模式,甚至太忙時,對這些聊天的話或老人圖,可直接略過或刪除;反正在群組裡,能聊則聊,安靜隱藏也可以。 至於那些盛情聚會、邀約,我建議如果真的有空,也可以去走動走動,或許還是能從友人言談中有所收獲,累積經驗值;至不濟也算打發時間,或滿足自己「對老朋友近況」的好奇心。
因為年紀愈長,其實生活逐漸封閉,對交「新朋友」一事興趣缺缺,生活圈變窄。
我的老媽就是如此,高學歷的她,在老朋友逐漸老去或病逝,目前生活只剩兒女與孫兒,但「晚輩」對她的「陳年舊事」早聽過N次,孫兒常不留情地批評「阿嬤你又在講古時候的事了」!讓老人家受挫頗深。
早一點建立「老年朋友圈」;與「老朋友」聊天時,至少大家都有大把時間可以廢話,甚至還有共同的「古時候」;如果可以,就試著敞開胸懷,踏出與「舊友們」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