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Podcast說書頻道【TOGETHER 一起讀】EP54《心流》Ch1+Ch2文字稿,建議可以搭配音檔效果更佳:
大家好,歡迎回到Together,一起讀,我是Chen,朋友說他生命中感到最快樂的時刻是看書,還有玩數獨遊戲、完成工作挑戰的時候,不知道對你來說,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刻又是什麼?人類自古以來一直都在追求幸福快樂,早在兩千三百年以前,亞里斯多德就曾說過:「無論男女,對幸福的渴望都勝過一切。」請大家回想你的一天,你想到的是快樂,還是無趣乏味的生活呢?今天要說的這本書《心流》要教我們如何讓無趣而缺乏意義的生活充滿樂趣。《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是一位有名的正向心理學家,他被譽為全球正向心理學研究的領航者,正向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是什麼使人生最值得度過」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契克森米哈伊在四十年前就觀察到,當物質條件到達一定程度後,再怎麼優渥的物質生活都不會增強我們的快樂,於是,他開始研究那些擁有豐富創造力或有著非凡表現的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試圖理解是什麼驅使他們不以獲取名聲或財富為目的,而是為了生命意義與價值觀行動,他在研究中發現,當他們投入某些事務時,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進入了一種有別於日常活動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時間感、存在感以及自我意識好像都消失了,人們專注其中,不受外界干擾,並且從中獲得喜悅感與滿足感,就像進入了一種「自動運轉」模式中;這種像是自動湧現的體驗,被作者稱為「Flow」,也就是「心流」,心流能讓我們擁有最佳的內在感受,讓我們內心充滿樂趣與創意、而且完全投入其中,這本書將帶我們了解如何不受外界干擾,透過個人力量掌控內在經驗並獲得幸福,本書共分為十章,第一章跟第二章,將由我跟大家一起重新詮釋什麼是幸福,並了解主觀意識怎麼影響我們看世界;第三章跟第四章將由Aileen跟大家一起了解如何改善生活品質,以及獲得心流體驗條件是什麼;Paula將跟大家一起學習第五章跟第六章,如何利用身體或感官能力,比如透過運動、瑜珈、哲學思考、數學運算這些活動進入心流體驗;Stacy將跟大家一起讀第七章跟第八章,如何將枯燥乏味的工作轉換成心流體驗,以及如何在與家人和朋友的相處中獲得更多樂趣;最後的最後,會由Lewis跟大家一起深入了解為什麼有些人在逆境之中,仍然可以享受生活的樂趣,而我們又要如何結合所有的體驗,打造有意義的生活。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讀第一章與第二章吧!
重新詮釋幸福
要追求幸福快樂人生的前提,一定要了解什麼是幸福?對大家來說,幸福的樣貌是什麼呢?是功成名就?家庭美滿?還是有車有房有另一半?我想每個人心裡描繪的幸福都有所不同,甚至可能沒有答案,我們不一定知道什麼是幸福,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你是否擁有人人稱羨的生活,只要不滿於現狀,就絕對不會感到幸福,有的只是不快樂,我們會說,這是阻礙,阻礙我們獲得幸福,但造成阻礙的原因又是什麼?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我們對生活的長期不滿,就像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到的,人有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需求,對於許多人來說,光是好好活著就是一個問題,而一旦跨越了生死存亡的基本門檻後,又會有新的需求、新的慾望,因此,我們永遠在追求新的目標,永遠不滿足現狀,另一個則是我們的社會文化枷鎖,作者提到「幸福之所難求,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世界並不是為了迎合我們的需求而存在的」,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文化灌輸了我們這些觀念,人類是萬物之靈,人定勝天,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只要乖乖地照著社會主流價值觀走,一切事情都會如我們所願的獲得成功還有幸福這,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我們也認為未來掌握在我們手裡,但到了我們長大成人後,可能會發現這是一個謊言,當我們面對新冠肺炎,天災、極端氣候、或者社會的不公義、財富不平等時,幾乎無法透過個人力量扭轉局面,甚至會產生一種:「我為什麼要出生?活著是痛苦」的茫然無力感,對於那些能支配我們的人為力量,我們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對於被社會定義失敗的人來說,往往只能在提升物質生活的焦慮感和人際冷漠中掙扎,但就算是成功獲得社會成就與地位的人,在物質生活到達一定程度後,也難以再靠物質提升幸福感,除了人為的無力之外,大自然的詭譎難辨也讓我們知道誰才是老大,宇宙的力量對我們來說就像是個混亂,無法支配的渾沌,宇宙有它的規則,但其自然秩序不是為了人類而服務,當宇宙的隨機事件與人類的目標、慾望產生衝突時,就會造成我們內心世界的失序,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掌控意識,以此決定我們的內在經驗與生活的品質,而不是被外在環境所控制,才能獲得幸福,就像作者所說的「我們的自我感覺、生活是否喜樂,最終都取決於大腦如何篩選並看待每一天的生活經歷。決定我們是否感到幸福的,是內在的和諧,而不是我們能否控制宇宙的巨大力量」,另外想跟大家補充一點,其實我們在第四十二集的《第二座山》也有探討如何才能獲得幸福,這本書的作者大衛.布魯克斯認為讓我們覺得生命沒有意義的根源在於失去目標,作者認為只有我們從個人主義轉變為以關係主義,也就是「利他」為中心,並透過四個承諾,志業、婚姻、人生觀與信仰,以及社群的實踐,才能找到生命的歸屬與關係的連結,發現生命的深度與喜樂,《心流》跟《第二座山》對於如何尋找幸福快樂、有意義人生有不同的見解,但我認為初衷卻是一樣的,也就是希望透過知識傳遞讓更多人得到幸福,我們以後也可能會在不同的書籍或生活中看到不同人對如何找尋生命意義有不同的見解,當我們越了解越多時,也就越能結合我們的生命經驗去創造屬於我們的幸福。
意識及及運作方式
現在我們重新認識了什麼是幸福,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如何要控制意識,並藉此達到心流體驗獲得幸福,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什麼是意識,以及意識的運作方式,簡單來說,意識是指個體對於自己和周圍環境的主觀體驗,這邊我舉個例子,想像一下你正在散步,在散步過程中,你看到了周遭的景色,聽到鳥鳴和風聲,也可以感受到陽光和微風的溫暖,在過程中,你開始思考放假要跟另一半去哪裡玩,等等要做什麼,甚至已經在腦海裡做出了一些決策,比如等等要走哪條路走、去哪個地方等等,這就是你的意識,作者提到,意識就像感覺、知覺、感受和想法的演算中心,可以處理接收到的訊息,並訂出優先順序,缺少了意識,我們還是會「知道」事情的狀況,但會是直覺,反射性的回應,意識能讓我們謹慎評估自己的感知,不受基因影響做出本能反應,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動,這邊要注意的是,意識並不是客觀的事實,意識不但具有選擇性,我們也會把自己主觀的想法加諸在這些事件上,塑造它們,除此之外,意識也可以創造原本不存在的訊息,所以我們才能做白日夢、說謊、寫作、進行各式各樣的創作,說到這,意識有極限嗎?答案是有的,意識源自於錯綜複雜的神經系統,以現有的科學知識推測,我們的神經系統同一時間可處理的資訊量頂多就是七位元,理論上,我們可以在同一時間可以聽三個人說話,但前提是不能有其他想法或感知進入意識,也就是,我們沒辦法在聽他們講話的同時,還注意到他們的表情、思考他們為什麼這麼說,或者注意他們的穿著,因此雖然任何我們感覺到、記得的事物都有進入意識的潛力,但事實上,真正能成為意識一部分的卻是少之又少,比如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一天,從早上起床刷牙洗臉、開車上班、到下班吃飯洗澡睡覺,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事情是你有意識的行動?我們生活中許多自動化的習慣,是為了幫助我們大腦騰出空間,以進行其他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行為,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當我們下班後,大多只想躺平放空,追追劇、吃吃美食,做一些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的事情,但這些活動不會讓我們花太多注意力在記憶、思考或意志力上,久了我們會覺得生活無聊,沒有樂趣,也因為缺乏與生命的連結,失去生活的品質,因此,有意識地規劃一天的生活是很重要的,這決定了進入我們大腦的資訊,我們的生命內容與品質,當你具有隨時可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全神貫注,不受其他事物分心,那麼即使生活再平凡,也能感受到其中樂趣,作者就舉例一個匿名為E的歐洲婦人,她被她的國家認為是最知名、最有勢力的女人,她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企業家,她每天的生活不是在寫作,就是在解決問題,不然就是在看報紙、看書,或是帶著好奇心去觀察周遭的事、提出問題,並計劃下一步要做什麼,不管生活再怎麼忙,她每天都花一點時間為心靈充電,比如她會面向太陽閉起眼睛,靜靜在湖邊站十五分鐘,或是帶著她的獵犬到草原散步,她非常擅長控制注意力,不會讓它散失在沒有建設性的想法或活動上,雖然生活緊張,但她總是盡情活在每一個當下,其實我覺得這很像正念的概念,另外作者提到,注意力可以決定哪些事會出現在我們的意識中,而我們也需要注意力來執行發生在意識裡的其他心靈活動,像是記憶、思考、感覺和做抉擇等,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視為一種精神能量,我們的記憶、想法與感覺都是由它塑造的,注意力塑造了自我,而自我又受注意力塑造,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另外注意力也會影響我們的經驗品質,對意識造成負面和正面的影響,這兩個影響分別是意識失序與意識秩序:
意識失序
意識失序:也叫做精神熵,熵是左邊一個火災的火,右邊一個商業的商,精神熵是指進到意識的資訊與我們想要做的事產生衝突,讓我們無法完成目標,當我們面臨這種情況時,會產生痛苦、害怕、憤怒、恐慌等負面情緒,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使我們難以完成想要做的事情,書中就舉例,有一個叫胡立歐的焊接工人在某一天上班時,無精打采,工作狀況很差,達不到他平常的工作水準,他還跟同事發生了口角衝突,完全不像他原來的樣子,原來是幾天前,他發現他開車的其中一個輪胎漏氣了,輪框幾乎要碰到地,但他必須等到下個星期才能領到薪水,才有錢去補那個輪胎,他也沒辦法換新輪胎,因為他根本沒有信用貸款的資格,他必須在上班前把車開到家附近的修車廠,為輪胎打氣,下班後又要到工廠附近的加油站去打氣,再開車回家,然後就第三天他做這件事的時候,發現輪胎的輪框已經變形,轉不動了,於是他一整天都在擔心:「我今天要怎麼回家呢?明天要怎麼來上班呢?」這些問題不斷地浮現在他的腦海,讓他感到焦慮和沮喪,這些情緒讓他沒辦法專心工作,甚至將累積的緊張與壓力宣洩在同事身上,發生在胡立歐身上的事就是精神熵的一個例子,他的內在秩序受到破壞的寫照,如同剛所說的,當外來資訊對意識的干擾威脅到我們的目標時,就會發生內在失序或精神熵,精神熵反映了一個人內心的混亂程度和無序程度,它會讓人做事沒有效率,精神能量被分散且無法集中在他們選擇追求的目標上,自我會變得軟弱沒有自信,容易以自我保護或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壓力和挑戰。
意識秩序
與意識失序相反的是意識秩序,也叫做心流,就是本書的主題拉,心流是內在經驗的最優體驗,處於最優體驗的人會感到進入意識的資訊與個人目標是和諧的,在這過程中,你會專注於其中,沒有任何需要擔心的事,也不會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你會在這過程中感到喜悅與滿足,並將更多注意力投入內在與外在環境,書中也舉了另一例子,潘是一位年輕律師,當她參與複雜、具挑戰性的案件時,她常常窩在圖書館裡找資料,並跟她的資深同事模擬各種答辯策略,她經常因為太專注工作而忘了吃午餐,當她沉浸在工作中時,所有的外來資訊都是有利的,就算偶爾遇到了挫折,她也很清楚問題在哪,並有信心可以克服這些問題,潘的例子就是最優體驗,那是一個人把所有注意力毫不保留地用在追求個人目標上,內心沒有任何失序,也不需要防患任何威脅,也因為許多受訪者在描述他們體驗時,都提到那是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感覺,所以也叫「心流」,擁有心流體驗的人,他們的自我能夠比較剛強自信地面對挑戰跟壓力,因為他們能順利的將精神能量用在他們選擇追求目標上,作者就提到,一個人如果可以掌控意識,讓心流體驗趨於頻繁,那就一定會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即使是平淡無奇的日常工作也可以變得有意義、有樂趣,因為當我們處於心流狀態時,精神能量都掌控在我們手中,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讓意識更有秩序。
自我及成長
在對意識有基本的了解後,我們來聊聊自我,經歷心流體驗的人自我會變得比過去更為複雜,這種自我日趨複雜的過程我們稱為成長,複雜性是由兩個要素組成,分別是「特化」與「整合」,「特化」是指個體在每次經歷心流體驗後,會因為能力與技能越來越強而發展出獨特性,把自我與其他人隔開;而「整合」是指我們會在心流過程中,將心思、意念、情感,全都放在同一個目標上,此時我們的內心體驗是和諧的,而當心流結束後,自我會比過去更加「完整」,因為此時個體超越自我觀念與實質,與他人甚至世界做連結,因為「特化」與「整合」是兩個極端,所以只有這兩個要素處於均衡狀態,才可以避免過度自我中心或者缺乏個人的自主性,也才能反映出自我應有的複雜性,當我們選定目標,並將所有注意力毫不保留地投入時,我們會發現,不管做什麼事我們都能樂在其中,而且我們會因為想要一再地嘗試那愉悅與滿足感,所以不斷地努力、挑戰極限,這就是自我的成長。
以上就是《心流》的第一章、第二章內容,第一章我們探討了讓我們覺得不幸福的根源是什麼,並且重新詮釋了幸福;第二章我們了解什麼是意識,還有意識的運作方式,我們認識了兩個重要的名詞,意識失序,也就是精神熵,還有意識秩序,也就是本書的主題,心流,我們還了解了自我的成長脫離不了心流體驗,下一集將由Aileen跟大家一起讀《心流》的第三章跟第四章,要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以及獲得心流體驗條件是什麼,節目的最後想問大家的是,大家有什麼進入心流的生活實例嗎?我的部分是閱讀、寫稿還有跟朋友、另一半互動的時候會進入心流,你呢?如果喜歡這集內容,歡迎推薦並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寫下你對這集的想法與意見,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美好的一天,Together一起讀,與你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