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學校段考的解釋測驗,我的課堂還是會有解釋小考,但是通常都是7個到8個左右,如果學生臨時抱佛腳,應該也還可以背個幾個。這時候,我觀察學生的狀況,養成習慣有背誦的學生,考卷發下振筆疾書,至於那些習慣不背的,就在那裡發呆。
我問那些發呆的學生,你考試前花個10分鐘惡補,應該可以背幾個吧!沒想到那些學生直接跟我說:「我背不起來啦!」有試過嗎?我想,從他沒在唸書的習慣來看,他應該是連試都不試,直接舉白旗投降。
這些學生打從心底認定,自己就是不會唸書,就算花時間去準備,可能也會拿到自己不滿意的成績,所以乾脆放棄。而我發現,現在有很多的學生,都是屬於這種「定型心態」。
這是由⟪心態致勝⟫的作者,史丹佛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提出,她在書中提到兩種心態,分別是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和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有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所以學習之時若是遇到挫折,便會逃避放棄,也不喜歡接受別人建議。
相反的,有成長心態的學習者,相信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要透過努力,並且找到方法,接受別人的建議,即便自己天生能力不佳,或是條件不如別人,也可以透過「勤能補拙」來達到目標。
其實我觀察了學區內的家長與學生,每次與家長討論學生狀況,總會有家長會跟我說:「我也沒有要他書念得怎樣,只要他平安健康就好。」有時候,我聽這段話的背後含義,很有可能也代表,家長也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靠天份,先天能力決定一切,強求也沒有用。
而家長的心態就反應在行為上,除了不會積極培養唸書習慣,在孩子遇到挫折時,也不會比較正向的鼓勵,所以很可能讓小孩認為,我就是能力差,學不會是理所當然。而如果這種情況沒有導正,成果差距可想而知。
我中學時期念的學校,高手來自四面八方,有一些同學在我的眼中,就是那種唸書毫不費力,但是卻輕輕鬆鬆拿高分的那種。雖然他們有些都會說,前一晚補習回到家太累,根本沒看今天要考的,但是考完考卷發下都是接近滿分,讓我都覺得那些話聽聽就好,認真的學生念到三更半夜,會跟你大肆宣揚嗎?
因為我從小學開始,我就被爸媽一直停醒,只有不斷練習,才能熟練學校教的那些東西,而確實我也是不斷練習,才能將精熟基礎能力,讓中學的課業得以順利銜接。
因此在我心中,那些看起來毫不費力的同學,可能真的比我聰明,但他們私下花費的時間和體力,可能也遠高於我,所以我根本不需要羨慕。
也因為感受到他們的強大,所以我轉而要求自己,我至少要把握住我可以掌握的。在我的能力之內做到最好,而在我的能力之外的,我盡量去加強,不斷地勉勵自己,不要因為自己的成績不如那些強者而放棄努力。
這樣的心態,其實也是來自於父母的不斷鼓勵,他們知道自己的小孩能力不如別人,但是他們認為,天生不足就要靠後天努力補足,認真努力可以提升能力。雖然求學過程我的壓力不斷,但是幸好我一直深信,唯有努力學習,才能提升自己,才能有更好的結果。偶有遇到困難,也是想辦法突破,也沒有輕易放棄。
沒有學不會的事,你不會,只是你還沒學會!我一直很相信這點。很多人一接觸到陌生事情,就會直覺反應:「我不會!」這個在教學現場,也是學生的口頭禪之一。只要學生沒有具備「成長心態」,他就會對學習有錯誤的迷思,並且認為天生資質是不可改變的,進而影響學習動力。
用對的方式去鼓勵孩子,無論是在家庭,或是在學校,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許家長真的不介意成績,但是對於孩子的未來,一定也是希望他努力,不要因為一些困難而退縮或放棄。
所以,不要讓定型心態決定孩子的人生,而是應該要讓他們擁有成長心態,這樣在艱困的環境中,也才能抱持希望,積極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