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國文有什麼用?」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套用到所有學科上,而且絕對都是每個學生心中曾有過的疑問。
直到我自己從學生身分畢業,我才真正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這樣比喻好了,我會說這五大學科是一種領域分類法。
記得生物分類法吧,界門綱目科屬種那個?
領域分類法也是一樣的,先大致粗暴的分為文組、理組,文組之下再去細分成國英社,理組細分成數物化等,各領域再繼續往下細分出現在大學五花八門的學系。
畢竟各位在十幾歲的年紀一定無法想像語言學、訓詁學、語音學、數學模型、工程數學之類的東西到底在學什麼,更不用說從而提起學習慾望。
所以在學科安排上是從這些專業學門中提取其「必備的基礎能力」,簡化並成為現在國高中的學科,當然因為誰也無法預知你最後到底會對什麼產生興趣,於是只好可憐的什麼都要學。
簡單說,它們就是你的「新手任務」,有些人從新手任務中很快速的確立了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方向,於是早早就進行了轉職(高職、高工、五專),進入更進階的領域,有些人要慢一點,再更深入了解之後才去進行轉職(大學),跨入下一個分類層級。
說回我自己,我在國高中時對數物化深惡痛絕,大學選系除了真的對國文十分喜愛以外也帶有一點以後跟數物化老死不相往來的決絕。
結果我發現沒人逼著我接觸數物化以後,反應遲鈍了不少,而現在看到一些數理知識或名詞時會主動想去了解,(比如說之前提過的蒙提霍爾跟沒機會提的零知識證明)
甚至我在上銜接或夏令營閱讀課程時,「邏輯」類的閱讀是我必上的項目。
人永遠都不要立Flag,人生漫長的幾十年,沒有什麼事會是一定的。
像我永遠記得我上了高師國文之後,信誓旦旦說自己一輩子不會再碰數理了,現在臉有點痛(ಥ_ಥ)
特別是現在的生活圈還小,任何學科對現在的你們而言都是空泛的理論,都只意味著痛苦的考試。
但學習科目這四個字最關鍵的兩個字不是科目,而是「學習」,學習這件事,只有主動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