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最近迎來一波剛考完的統測生,除了看待學生醉生夢死的樣子,各大科技大學也如火如荼的進來學校入班宣導,今年關於自己對未來的看法的不同,也會仔細的去聽各科大如何去推薦自己。
大學來宣導時,當然會介紹自己的系的設備以及出路,如某某學長畢業後在哪裡工作,薪資多少等等,甚至在學校時期大四去實習時,便能夠領到多少多少薪水等等,我了解招生需要針對同學的痛點與甜蜜點去宣導,才能更有效果,學生最擔心的,莫過於畢業出路,就這幾年觀察,來招生的教授通常也以此來當做宣傳。
我認為同學了解的資訊,相較於大學端,其實相對不對等,在教育部提供的升學平台上,有的都是制式化的簡章及時程表,畢業出路及學長姐心得很少出現在官方的資料上,學生只能憑藉這些數字與篩選倍率,甚至只有系名,就要決定自己將來四年的學習專業在哪裡,我認為是相當不足的。
老師通常也常常犯了你成績不錯就選校不選系,先去國立的要緊的迷思,彷彿去了國立大學,便是對未來的保證班;學生也常常一起這麼認為,上去唸了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時有所聞,高中端的老師與學生,對每個大學當然也不清楚,只能從聽說或是剛好有學長姐的分享,才略知一二。
我本身在讀大學時,念的其實已經是國內美術系的第一志願,能考上第一志願,內心當然高興,但卻不是我最有興趣的組別,到了大學之後,經歷了蠻大的一場內心矛盾的過程,甚至整個大學生涯,我其實都沒有太過認真學習,重心都放在社團活動與打工身上,連自己從小到大最喜歡的畫畫,在大學時期卻是作品最少的。
一直到現在,我才後悔當時在大學的我實在不成熟,學校名字響叮噹,自己卻不學無術,該學的專長並沒有竭盡全力去學,所幸在後續的求職上,我順利的有了一個穩定的教職工作,所以對於大學時期沒有考慮到真正興趣而學習效果打折的經驗,我是深有所感的。
回到招生,我注意到大學端來招生時,其實很少提到興趣這塊,譬如你有什麼興趣的話其實相當適合我們系之類的,通常著重在你念我們系出社會後可以拿到多少錢,但卻忽略了其實最一開始的學習動機,通常會是興趣,而這也能帶領我們在這條路上走更久,大學卻不講,彷彿學生天生就具備探索能力,可以自己摸索出一條路來。
學生總問我,老師,你覺得大學要怎麼選?
我總回他,選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好好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