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牛奶寶貝跟我說,我對賺錢這事有不安全感,開始慢慢有點感悟了。( 忘記在哪篇文,文章總數已經抵達了筆者本人無法完整掌控的程度,嘖!)
主訴大抵上是:不缺錢,但很不想花錢,討厭花錢的感覺。
舉例而言,我上個月的收入扣掉支出結餘大概有一萬五千塊,這筆錢是已經扣掉所有支出的結餘,包含足夠金額的存款存下、包含給我媽的錢、包含保險規劃什麼有的沒的鬼...之後,還會剩下這些的錢。
故原則上這筆錢我是想要怎麼花都可以的,卻還是不會想花;又或者,突然臨時要花錢可能一兩千,那麼我應該是可以「無痛」拿出的,畢竟我有一筆無用途的結餘嘛。
但我的內心還是會對拿出這筆錢有排斥感,會想著公司有沒有班可以加、補習班有沒有多一堂課可以上、有沒有人要找我算命、寫文件、起爭議....等等各種我平常來財的管道,來對沖這筆額外支出。
這是病。
又有甚者,上周末除了週六早上有課可以上,週六下午晚上後週日整天都沒事,我便有一股強烈的焦慮感。
焦慮什麼呢?我想去賺錢。
事實上我平日的工作量加週六早上的家教早已賺夠錢了,不就有結餘為證嗎?完全有資格在假日「無所事事」。
但還是想去賺錢啊,我時間有心力,怎麼就沒人給我賺錢的事情做呢?
難道是童年創傷?
曾看網路文章說有位富人,因小時候經歷過飢荒,餓到瀕死,故形成了核心記憶烙印在他的潛意識。長大後成功致富,卻永遠要攜帶大量食物,或者只能待在隨手都可以取得食物的地方。即便以他的財富來說再也不可能「餓到」了,然而離開食物就有很大的不安全感。
結果今日就和我媽聊天提到此事,一起進行一次「童年挖掘治療」,來看看我小時候是不是有受到什麼刺激。
經老媽回憶,她說道真的有在我國小的時候提到過「她沒錢」、「我們家很窮」之類的話。只是我覺得國小已經有點大了,再更往前呢?她說在我幼稚園時爺爺帶我去逛超市,問我有沒有什麼想買的。我竟然會看商品價錢,並搖頭說不要,太貴。
這就很有趣,幼稚園小朋友怎麼會有金錢概念,而且「便宜」和「貴」是相對概念,表示說在這個階段我就無意間收到「某某價位就叫做貴」、「我們家買不起」這樣的觀念。
這些話當然不算什麼,對成年人來說已有完整的認知體系,如同一個完整的圓,那不管別人講的話我認同不認同,衝不衝突,要嘛煉化成圓的一小部分、要嘛直接排斥在外,都可以進行相應的處理。
而對小朋友來說,他的體系是一片空白,還在形塑階段。
這階段重要他人 ( 父母、老師等) 就很容易深刻影響其價值觀,很多人的個性就是這樣形成的。往往我們尋求心理治療的時候,治療師就會挖你的童年,原因也是如此。
童年就是剛練好的陶土,正準備拉坯,最適合塑形的階段,無論好壞,等成形後再要調整便不容易。
總的來說這病應該也不需要治
愛賺錢不好嗎?不想花錢不好嗎?
雖然有點偏執,總比月光族好,總比正當壯年卻沒工作整天在家軟爛還不覺得有問題好,總比躺平仔好。
各種朋友各種對財富的態度,或說缺點來比較的話,只能選一個我也選現在這個缺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