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他人的語言攻擊耿耿於懷嗎?語言的傷害,來自社會文化&自我認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什麼這麼在意他人

語言傷害,來自於兩個大前提--「社會文化」與「自我認知」。
一向很在意別人評價的我,有一天突然被主管問:「你為什麼這麼在意別人怎麼說你呢?」
相較於小時候的我,現在已經好多了,但在工作中,仍無法完全不管他人怎麼看,因此,讓我開始認真的思考,一個人說出來的話,對自己的影響究竟為何。

飽受言語霸凌的童年

回想小時候的我,長得又瘦又黑,親戚每次看到我,都會問:「到底有沒有在吃飯啊?你這樣太瘦真的不好看,好像非洲來的小朋友。」(非洲小朋友:躺著也中槍)
記得有一年過年時,還有一位遠親剛好來家裡拜訪,當時我正坐在客廳看電視,一看到我之後便衝到我的前方,擋住正在播映的電視,並且說:「你現在變得比較好看了,你小時候真的有夠醜的,你知道嗎?」
甚至是連自己很熟的外婆、姨婆,都曾在長大後跟我說過:「你現在變漂亮了,小時候真的不好看。」
因此在自我價值觀裡,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長的不好看的人。

為了得到認同拚命奔跑

不只是長相,包含學生時期的學業、各方面的表現,我都很在意他人的想法,無法在長相得到他人的認同,那就只能在功課、課外活動上多表現一些,好得到別人的讚賞。
好像只要得到他人的肯定,人生就會過得比較幸福一樣。
也許是因為年紀還小時,就飽受這樣的批判,因此我一直不是個很有自信的人。
相反的,只好靠著其他方面拚命的跑,希望能因此而被看見。
一直以來,我也習慣了,活在他人眼光下的日子,別人稱讚可以開心一天,批評也可以難過一天,他人的語言成為兩面刃。

語言究竟如何傷害我們

長大後,時常去閱覽一些網紅、藝人採訪的我,才發現其實有許多人,也相當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加上現在網路發達,使語言攻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不禁讓我思考著:
語言到底是怎麼傷害我們的呢?
原來,語言要有傷害性,需要兩個大前提--「社會文化」與「自我認知」。

社會脈絡賦予文字意義

許多具有批判與羞辱性的語言,必須在特定的社會脈絡、價值觀裡才會成立。
比方說,「胖」這個詞,原本只是用來形容身材的狀態,本該是中性的詞彙,卻因為我們活在一個,以「瘦」為崇高理想的世代,所以「胖」才被賦上了貶抑。
但假如身在「以胖為美」的唐朝,被形容胖、豐腴,可能又會變成稱讚的意味。
因此,有許多原來是中性的語彙,都是被後天文化冠上意義的。
這些被套上一層層文化價值的詞語,還需要我們打從心底的認同,或者當自我價值不夠穩固時,才能形成傷害。
Orimi Protograph on Unsplash

自我認知如何解讀話語

比方說,我一直不覺得自己很笨,所以在遇到他人罵我白癡、智障等詞語時,雖然當下還是會有點錯愕,但通常不會往心裡去,因為我根本不這樣認為。
不過一旦提到與長相相關的話題時,就算對方是用玩笑的方式,或是無心的一句話,都能讓我耿耿於懷。
因為一直不覺得自己長得好看,所以當別人對此加以評論時,才會讓人感到焦慮,如果打從心底肯定自己的外貌,那這些批判就只會是一句評價,而不會有任何傷害性。

自我價值還不夠穩固

童年與求學時期,是建立自我認知最重要的階段,那時候接觸到的重要他人、學校環境,深刻的建構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在當時形成的價值觀,往往會反覆的影響著往後的人生。
當還在建立自我認知、自信還不太穩固時,任何攻擊都很容易,讓我們產生自我懷疑,並且把別人的批判,誤以為真的是自己的一部份,進而對這些評價認同,最後又變成如同上述提到的,因為自我價值認同而產生的傷害。

從慎選文化環境開始

因此,很多時候,一句話要如何傷害我們,就看社會如何添加意義,以及如何看待自己,或者自我認知是否已足夠穩定,能修練到此程度的話,即使被攻擊也能不動如山。
面對外在的言語批判,就能更加游刃有餘不驚慌,不再會因為他人的一兩句話,就開始懷疑與否定自己。
不過要走到這種程度,可能還要好多年,假如還沒辦法做到如此,那不如先從慎選環境與身邊的人開始吧!
別忘了,社會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呢!
讓身邊充滿著正向的語言,無形中就是在幫助自己,建立更強大的自我價值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6會員
147內容數
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好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卻礙於文章發文無法即時討論的受限,而讓這個平台一直比較像是「我說你聽」的狀態。但是,其實比起單方面輸出,一直以來我更喜歡和別人討論想法,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不同觀點以後,最後淬鍊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創辦此處最大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們,請友善地留下寶貴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溫曉風聊聊天 的其他內容
「好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啊!」曾經的我也是這麼想的。 總以為只要努力念書、考到好的大學,未來就能找到一份薪水可觀的工作,做個想像中優雅又有自信的女孩,那樣質感的生活著。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我相信多少也都曾經這樣想像著,生活該是多麼朝氣蓬勃又閃閃發光。但,現實生活,時常不如自己所想…
社會中病態的完美主義 在我成長的經驗中,身邊的大人或主管,時常有意無意的提醒著我: 你必須要完美,這樣才會是很棒的人。 任何一點小細節都不能放過,每件事都要做到一百分,這樣才是對的。 如果條件允許,誰不想把事情做好呢?撇除掉某一小部分得過且過的人,現代社會如此競爭,想要嶄露頭角證明價值的我們…
記得國小的時候,曾經在課堂做過一份調查,裡面有一題的題目是:你相信成功大多是來自於運氣嗎?那是一份線性問卷,選擇越靠近右邊,則代表你越覺得成功大多是來自於運氣。印象中國小時的我,選了一個比較靠近左邊的答案,因為那時候自己一直相信--成功來自於努力。在交問卷時,我意外看到一位女同學的答案,讓我…
長大以後才發現,在世界上好像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答案。 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非得要得到一個答案。 有時候答案傷人,所以乾脆選擇不說了, 留一個體貼與優雅,好讓往後的日子不憎恨。 有時候找不到答案,就算尋覓了許多知識, 也依然沒有人可以為此解答,只能自己親身闖一闖。 有時候答案困難,難以用三言兩語解答…
2022年的6月,是我北漂來到台北的第三個月,是去年疫情最嚴重的三個月,也是我持續尋找工作的第三個月,早已忘了自己投過幾封履歷,但那種混亂、迷惘、衝擊的感覺,想起來依然餘悸猶存。 曾在2021年年底,寫下「期許2022會是跳躍的一年」的我,沒想到不但沒有跳起來,反而……
幾個月前我在line上創了一個名叫「感恩練習」的社群,原因是那時候找不到工作的自己,常常處在焦慮與怨天尤人的狀態,感嘆明明這麼努力,為什麼卻還是找不到工作。 抱怨當然有其效益,我也從來不排斥偶爾透過抱怨,來發洩生活上遇到的挫折。 但是當這樣的狀態已經得到負面反饋時,才讓我開始意識到……。
「好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啊!」曾經的我也是這麼想的。 總以為只要努力念書、考到好的大學,未來就能找到一份薪水可觀的工作,做個想像中優雅又有自信的女孩,那樣質感的生活著。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我相信多少也都曾經這樣想像著,生活該是多麼朝氣蓬勃又閃閃發光。但,現實生活,時常不如自己所想…
社會中病態的完美主義 在我成長的經驗中,身邊的大人或主管,時常有意無意的提醒著我: 你必須要完美,這樣才會是很棒的人。 任何一點小細節都不能放過,每件事都要做到一百分,這樣才是對的。 如果條件允許,誰不想把事情做好呢?撇除掉某一小部分得過且過的人,現代社會如此競爭,想要嶄露頭角證明價值的我們…
記得國小的時候,曾經在課堂做過一份調查,裡面有一題的題目是:你相信成功大多是來自於運氣嗎?那是一份線性問卷,選擇越靠近右邊,則代表你越覺得成功大多是來自於運氣。印象中國小時的我,選了一個比較靠近左邊的答案,因為那時候自己一直相信--成功來自於努力。在交問卷時,我意外看到一位女同學的答案,讓我…
長大以後才發現,在世界上好像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答案。 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非得要得到一個答案。 有時候答案傷人,所以乾脆選擇不說了, 留一個體貼與優雅,好讓往後的日子不憎恨。 有時候找不到答案,就算尋覓了許多知識, 也依然沒有人可以為此解答,只能自己親身闖一闖。 有時候答案困難,難以用三言兩語解答…
2022年的6月,是我北漂來到台北的第三個月,是去年疫情最嚴重的三個月,也是我持續尋找工作的第三個月,早已忘了自己投過幾封履歷,但那種混亂、迷惘、衝擊的感覺,想起來依然餘悸猶存。 曾在2021年年底,寫下「期許2022會是跳躍的一年」的我,沒想到不但沒有跳起來,反而……
幾個月前我在line上創了一個名叫「感恩練習」的社群,原因是那時候找不到工作的自己,常常處在焦慮與怨天尤人的狀態,感嘆明明這麼努力,為什麼卻還是找不到工作。 抱怨當然有其效益,我也從來不排斥偶爾透過抱怨,來發洩生活上遇到的挫折。 但是當這樣的狀態已經得到負面反饋時,才讓我開始意識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過去幼年時,你會收到許多大人給的訊息,你都會毫不考慮的接收下來,根本無法有自我的思考和見解。當有大人對你說:你長得這麼醜,帶你出門好丟臉,你不該這麼胖,不覺得這樣丟臉嗎? 當你這樣聽大人說,你無法辨識和過濾,就認定自己好丟臉,胖得讓周圍的大人難堪,也一定會被別人取笑。 然而,這是你誤解自己的開始。
Thumbnail
不安全感的人從小可能經歷大量被比較,不論比贏比輸,不斷地遭遇比較的經歷。如果比較中,又經常被視為較差的、較不好的、較弱的,無論是自身的容貌、外表、智力表現,又或是家庭環境的優渥、富裕或是社經地位,當個體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無論主動或被動的比較),常覺得矮人一等、不如人、輸人了…以致有自己被瞧不起...
Thumbnail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經意將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覺得全世界都在欺負我。 誰對我說的話輕蔑地笑,誰和誰在我走進茶水間時散開,某某不斷反對我的意見,又將我的缺點無限放大,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連帶討厭起自己來。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我?連上天也欺負我,心裏的渴求一直求而不得,每天陷入無止盡的抑鬱之中
純粹就是聊聊我對外貌的看法是如何變化的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最近聽到身邊有朋友心情受到影響,來分享一下我一路上的觀察和心路歷程。 身為高敏人的我,從小常常把別人的言語、意見、標準往自己的身上套用,最常見的是他人的批判,某一天這些聲音已經內化成心中對自己的指教。
Thumbnail
除了眼睛看得見的高矮胖瘦之外,其實聲音也透露非常多的訊息,我們從小學習說話,也在不自覺中吸納背後的文化和家族特性,並且還能觀察生活中與他人相處互動與自我表達的狀態,另外也會與你分享迪士尼動畫電影《元素方程式》與主角產生共鳴的地方,進一步反思覺察與拆解情緒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瞭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面對講話不禮貌的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受傷了還沒長大的孩子,需要被接納和愛。通過分析如何善待自己,同時寬容對方的無禮舉止,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題為已公開的文章主題,探討作者的個人經驗,介紹《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一書,解釋現代年輕人面對稱讚的不安感以及對社會氛圍的影響。
Thumbnail
一切的糾結與不愉快, 可以說是源自於自己的不自信, 但造成不自信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 反覆思索許多次, 我認為「是否接受自己真正的模樣」佔了很大的成分。 看著別人光鮮亮麗,而自己黯淡無光; 看著別人大方展現,而自己消極隱藏; ⋯⋯ 總是不斷地看著別人的好,總是不斷地挑自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過去幼年時,你會收到許多大人給的訊息,你都會毫不考慮的接收下來,根本無法有自我的思考和見解。當有大人對你說:你長得這麼醜,帶你出門好丟臉,你不該這麼胖,不覺得這樣丟臉嗎? 當你這樣聽大人說,你無法辨識和過濾,就認定自己好丟臉,胖得讓周圍的大人難堪,也一定會被別人取笑。 然而,這是你誤解自己的開始。
Thumbnail
不安全感的人從小可能經歷大量被比較,不論比贏比輸,不斷地遭遇比較的經歷。如果比較中,又經常被視為較差的、較不好的、較弱的,無論是自身的容貌、外表、智力表現,又或是家庭環境的優渥、富裕或是社經地位,當個體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無論主動或被動的比較),常覺得矮人一等、不如人、輸人了…以致有自己被瞧不起...
Thumbnail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經意將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覺得全世界都在欺負我。 誰對我說的話輕蔑地笑,誰和誰在我走進茶水間時散開,某某不斷反對我的意見,又將我的缺點無限放大,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連帶討厭起自己來。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我?連上天也欺負我,心裏的渴求一直求而不得,每天陷入無止盡的抑鬱之中
純粹就是聊聊我對外貌的看法是如何變化的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最近聽到身邊有朋友心情受到影響,來分享一下我一路上的觀察和心路歷程。 身為高敏人的我,從小常常把別人的言語、意見、標準往自己的身上套用,最常見的是他人的批判,某一天這些聲音已經內化成心中對自己的指教。
Thumbnail
除了眼睛看得見的高矮胖瘦之外,其實聲音也透露非常多的訊息,我們從小學習說話,也在不自覺中吸納背後的文化和家族特性,並且還能觀察生活中與他人相處互動與自我表達的狀態,另外也會與你分享迪士尼動畫電影《元素方程式》與主角產生共鳴的地方,進一步反思覺察與拆解情緒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瞭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面對講話不禮貌的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受傷了還沒長大的孩子,需要被接納和愛。通過分析如何善待自己,同時寬容對方的無禮舉止,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題為已公開的文章主題,探討作者的個人經驗,介紹《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一書,解釋現代年輕人面對稱讚的不安感以及對社會氛圍的影響。
Thumbnail
一切的糾結與不愉快, 可以說是源自於自己的不自信, 但造成不自信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 反覆思索許多次, 我認為「是否接受自己真正的模樣」佔了很大的成分。 看著別人光鮮亮麗,而自己黯淡無光; 看著別人大方展現,而自己消極隱藏; ⋯⋯ 總是不斷地看著別人的好,總是不斷地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