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閱讀心得 l 【書名】:請用正念疼惜自己

誰是自己最重要的朋友呢?答應是「自己」。我們要往「離苦得樂」的期望邁進,為什麼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會常失常而自責,或者不自覺地想要討好別人,也會感情受創、自認卑微不值得被人愛或尊重,想要逃避或轉移注意力等等,常常覺得內心空虛呢?這樣的自我貶抑、自我傷害、否定自己,就是在負面情緒陷入漩渦中浮沉。
在這本書中提出「四個步驟」、「五種能力」。為自己緩解人生遭遇的苦,修復情緒受過的傷。
***********************************
書名:請用正念疼惜自己
This Difficult Thing of Being Human: The Art of Self-Compassion
作者:Bodhipaksa
出版社:開朗文化/遠足文化 2022年 3月
************************************

人生是難的是什麼事?

看看這原文書名:「This Difficult Thing of Being Human: The Art of Self-Compassion」。人生是難的是什麼事啊? 就是如何好好看待自己!如何同情自己,那是一門藝術呢。所以書中封面用一個總結副標:「我們都期望身旁會有那麼一個人,能隨時無條件給予你我支持、關愛和鼓勵。其實,這個人一直都在--- 因為,那就是我們「自己」。
我看過聖嚴法師寫的這本書「真正的快樂」(法鼓山文化,2009年),嚴法師(博士)在「真正的快樂」(2009年)」這本書中提到佛教「行菩薩道,廣度眾生,離苦得樂,是解脫是奉獻。不為自己欲求而奉獻,不計算回饋是為最快樂的人」。佛教教義有「八苦」,樂是苦的開端,也是變成苦的原因,要少欲知足。

正念是什麼呢?

正念就是覺察自己每個當下感受、想法和體驗,分辨心裡的聲音從何而來? 正念有多重要呢?有研究指出,正念能夠減少思緒漫遊。我們會焦慮就是內心不斷地陷入負向的反芻循環。正念能減緩壓力保持冷靜,正念可改善短期記憶,正念可以讓我們更仁慈(慈悲)
慈悲,是慈與悲的合稱,是一種高級善、德行的表現。「慈」是給予快樂,願給一切眾生安樂;「悲」是拔除痛苦,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合起來就是,幫助解救他人的苦難,多為他人設想,常替他人處理問題,給他人帶來利益與幸福。慈悲是大乘菩薩的普遍精神,也是圓成佛道的必備條件。但是慈悲必須以理智為前提,否則便是缺乏原則的鄉愿之仁,真正的慈悲,會包容他人,不會因循偏私。
其實啊,我們的痛苦、難過或者曾經受過的傷害,自己(生物)是能夠自我療癒或修復的,就本書提到的透過正念的核心思想,善用工具,提出「四個步驟」,掌握「五種能力」。

我們常常會否定自己

當我們想要進行「自我疼惜」時,內心有一些聲音正在對抗我們,好像「自我疼惜」是不對的,有一些迷失,例如
一、自我疼惜會更令人深陷痛苦
二、自我疼惜就是放縱
三、自我疼惜就是自私
四、自我疼惜就是不對自己嚴格,無法有所成就

生而為人的難處

人類天生注定要受苦,有個古典理論:人腦「三位一體」,分別爬蟲類系統、舊的哺乳類系統、新的哺乳類系統,三者互動下導致會受苦。生命受威脅下易直覺感受要戰要逃,緊張反應的神經質。
自我認同的四步驟、五種能力

學習「自我疼惜」,有四個步驟

一、認知自己正在受苦
二、放下讓自己有所反應的那情境
三、有意識地接納,並觀察出現的痛苦感受
四、為自己正在受苦的那部份,給予慈悲與慰藉
不是要讓我人的痛苦消失,請慈悲地對待自己,免於自我批評或自責。

自我疼惜的五種能力

一、自我覺察:亦稱正念,觀察自己正經歷什麼事情
二、自我同理:理解與體恤自己的能力
三、接受:與痛苦感受共處的能力
四、仁慈:溫暖與關懷回應自己的能力
五、明智的自我關懷

學會原諒自己

「懊悔」與「羞愧」是心理強烈痛苦最常見的雙源頭。
懊悔的重點在於行為,乃對自己做錯事的認知;而羞愧的焦點則在我們內心,認為自己就是錯誤的認知,這兩者現象,都不建議否認與轉移,應以慈悲心面對它。我自己非常喜歡聖嚴法師那四口訣、十二字箴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每當有特別壓力產生時,我就會告訴自已這四句真言。
原諒就是放下彼時比較美好的希望,所謂逝者已矣,但擁有是現在,若全心珍惜當下,就不會為過去煩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